浅绛山水画是
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先用浓淡、干湿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以淡的
赭石,或掺少许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再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近景松
山水画离不开树,而松树又是百树之首,因此,学习和了解山水画中的松树,是非常必要的。
了解松树和研究其画法也有两条途径,一是学习、临摹先贤
画谱,二是到自然界中写生。
松树,具有阳刚之美,它的枝干更具有柔中有刚的美,松的叶群,更给人以清脱之感。它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是常青不老的象征。松树,有的像
虬龙,故称虬松,其枝干多变,直处坦率,弯曲内含,显出龙探青山之状;也有的曲中有直,变化非凡,似蛟入海之态;有的巨臂遮天,挺拔刚毅,有拔
地钻云腾飞之势也。
画松的树干,要
中锋用笔,树干与树枝间的树叉,一般不小于九十度。画树梢用侧锋,这些效果会好些。用笔的顺序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也可按照自己的习惯画。
松叶的组合分为两类:马尾形、菊花形,也可据此而演变。画
针叶一般用笔是“虚起实落”,就是笔尖先入纸,笔腹后落,这样画出的针叶是前尖后钝,有力度,很符合画松之品格,这种画法可区别于水草等其他草类植物。
树干的皴(cūn)法,有的用鱼鳞皴法,有的画得似方非圆状,有的采用各种擦或勾,要根据背景情况而酌定。
着色,使用
赭石染树干,花青染树叶为主。(附图为
唐凤歧作品《春风》)
近景柏
柏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四季常青,素有千年汉柏之说,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因此,也是我们民族
传统观念中的宝树。
柏树一年四季不落叶,其叶呈黑绿色,树干泛白,有强烈的黑白关系的对比,很适宜用
中国画的画法表现。
柏树的枝呈弧形,而且向上
弯月形多一些,枝干的树杈以锐角为主,这和松树的树杈角度略有不同。
画树干时用笔要毛,要干中有湿,湿中有干。小柏树树干的
皴法以横笔侧锋为主;老柏一般使用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的皴法,使之在流畅的线皴之下,显露苍涩之感。
画叶,一般用秃笔、焦墨立笔戳下,要注意点时的速度变化;点出的叶子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要看得出是一下一下认真点的。画中的
柏树叶是画家主观而得的点状形体,所以,务求画得毛,使之轮廓感觉不清楚,这样反而耐看。有时亦可用湿墨大面积地破,使之出现丰厚华滋之感。
柏树不宜成丛而画之,特别是
大柏。在画面中,画上几株大柏树,再稍加点缀即可成为完整的画作。(附图为唐凤岐所作《风月无边》)
近景冬树双勾法
树的
双勾法。此法是用线条给合表现树形的一种传统技法,也是初学者必须训练的一课。因此,我们称之为基础技法。利用此法可发展为冬树之法。
冬天的树,
叶子掉光了,枝干裸露;风吹来,摇曳生姿,在阳光的照射下,楚楚动人,显示出不屈的生机。要准确地表现这些,就要选择适宜的技法。这就是通常我们讲的表现语言,若没有准确的语言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裸露的树枝,更能暴露出树的本体精神。要抓住干与枝、枝与梢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从
粗线条到细线条的组合以及疏密关系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周到的设计,同时,还要考虑组树与单树之间的技巧处理。
冬天的树,虽然叶子落了,但零星残留的枯叶在树梢上各呈其韵的样子,仍给我们带来一种特有的
形式美感,我们可以把叶子看作点子,把秃枝看成不同的线,点叶儿的时候,要随着枝干用笔的粗细,来决定点子的大小位置,不可随意平平点去,既要符合客观
自然规律,又让它锦上添花。双勾树法有很强的形式感,不仅能表现冬天的树,也能表现其他季节里的树。树叶最好也用
双勾法,这样从语言上能够一致起来。(附图为唐凤岐所作双勾树图例)
白杨林的画法
白杨树是生长在我国西北部的一种高大的树木。主干挺拔,树枝出位较高,欲望其冠,须仰望方可得之,故俗称
钻天杨。
画白杨树的
树干时,可用淡墨中铬拉线,拉线时要慢,像写字一样认真,切忌平滑、草率、笔不入纸等不良方法,拉线时有一种拖重感,笔头感觉涩。
用
焦墨侧锋画
树叶,画树叶时要画感觉,一笔一笔的接下来画,不要画瞎,同时要掌握好树叶的疏密关系,不透气地方的位置在哪儿,透气的地方在哪儿,“放”的地方又是哪儿,都要苦心经营,忌均匀。补充不足的地方采用干擦枝法,横擦树干使其有苍厚之感。也可以画一些
形式感很强的白杨树组,本文附图《高风》中的杨树就是一种变了形的画法。
白杨树是非常可爱的树种,值得当代画家去描绘。
中远景树
在一幅
山水画中,中远景树的表现非常重要(所谓近、中、远是相对的,这里讲的只是一般概念)在山水画中,它不仅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为丰富山水画的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远景树的画法,亦称丛树画法。此法要求组树时要严谨,以密为主,以疏为辅,疏密关系和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笔法要求变化多,用中锋画主干,侧锋画小枝。用墨时要重墨在前,淡墨在后,杂树排列于先,松树、枯树在后,树的根底部不要平齐,并用淡墨染之,可用此法,拉开远近关系。点树叶时,先用淡
墨点出部分叶,再以浓墨破顶,不仅使墨色有了变化,还使树木显华滋。
中景树的画法是山水画中较难表现的技法,此谓:“虚者,难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到自然中去观察、体悟,并熟练掌握各种画树的技法,经验积累多了,一定能准确地把握住中景树在山水画中的虚实程度和准确位置。
在一幅画里,远景树和中景树是相对存在的,所以,它可以尽情地往虚里画。因为中远景树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形体简散,因此,不宜多用笔,画实的地方,比如树干,可用淡湿墨画;虚的地方,比如树叶,可用稍浓干一些的墨画。这样,在干、湿、浓、淡的笔墨交替中,会产生
虚实相生、相益得彰的效果。
浅绛山水画中的中远景树着色方法,枝干用淡赭或淡绿色都可以,可用淡墨加花青染树叶。(附图为唐凤岐所作中远景示图)
点皴和面皴
画石的方法很多,历代画家通过长期对自然界的山石的观察、体验,逐渐积累而成表现山石纹理、体面关系之
造型手段。传统的皴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点皴、面皴、线皴,也可分为长皴、短皴。这些皴法可以混合交替使用。点皴和面皴的结合使用,山水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是因为画家审美取向、思想理念变化而致,同时,它也是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点皴和面皴的使用,给山水画带来很大的变化。它较适合表现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地貌,在不同光源、不同方向光的照射下,凝重的黄土坡以及盖在黄土下面的岩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水波流动的黄土层和巨岩下人的居住地,产生了强烈的
动静对比,体现了人与山,人与自然的和谐。
点皴一般使用在岩石上,而面皴主要表现植被或土层。点皴要求点数遍墨,要厚重。面皴时,墨和赭石可以同时注笔使用,这样能使被皴的土层显得更加厚重,同时也保持了“
浅绛”的特点。(附图为唐凤岐作品《岁月如光》)
勾、皴、擦法
勾、皴、擦是传统用笔技法。勾是用来描绘物象轮廓的,皴是表现山石的类别、质感、阴阳的短线和长线,擦可以显示山体的厚重。在一画中将诸技法有机地结合会丰富山水画的表现。
绘画要用勾、皴、擦结合的方法。勾时一笔接一笔地画下去,有时如行云流水,闲庭信步;有时如疾风骤雨,势不可挡。在行笔过程中,用擦、皴之法抹去小疵,在取势时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蓄势助奇。
勾勒完毕,心要静下来,慢慢地收拾。先用短线搭接之法使其山石结构完整,用墨时要和已经勾出的线之墨色相近。用擦的方法可使画面完整,看似不经心的擦,实际上需要全神贯注,苦心经营,这会使最后的作品看上去有平中见险苍厚雄浑之感。
勾、皴、擦这三种传统的技法结合好了,对我们下去写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墨法
山水画中用墨最难的。俗称
墨分五色,岂不知用墨的好与坏和用笔有直接关系的。用笔用墨的最高标准是沉着与痛快。初学者只知痛快,却忘了沉着,或只记得沉着却忘了痛快,都会使笔墨呆滞,因此,二者均不可缺也
泼墨、
积墨、
破墨、
宿墨、焦墨等用墨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山水画的
表现技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概念化,使之更接近于时代所需。
泼墨时要注意用笔的动作,包括指、腕、肩的运用。泼时一般用较大的毛笔注入浓淡不一的墨汁,笔头需要干时少加水;也可注上
赭石、
石绿等色,把握住大的气势及山石的来龙去脉,让笔在宣纸上滚动,左冲右突、上下起伏的运动,使笔触生动多变,淋漓尽致,切忌死板无生气。
在这个基础上再画第二遍墨,称之为破。
破墨又分为两种:干后破之为干破,湿时破之为湿破。使用时要因势、因人而定。
积墨法是指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进行修整和平衡画面的一种用墨方法(亦包含宿、焦二墨法)。所谓沉着就包含用此技法在收拾画的过程中,行笔的穿插、交错和疏密、聚散,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点的大小、横竖,笔的力度强弱、刚柔、起伏、虚实、顿、戳、揉等,以及墨的浅、深、焦、浓等等变化,都应以所表现的山石凸凹、明、暗、远、近和草丛、石纹等不同对象的特点为依据。(附图为
唐凤岐所作
破墨法图例)
斧劈皴和积墨法
斧劈皴是传统技法中表现山石的主要技法之一。传统认定它和披麻
皴法为山水画皴法两大类别,任何山石的皴法也都是由此二类技法演变出来的。
此法全用
侧锋皴出石纹、或大或小、故又分为
大斧劈和小斧劈两类。此法可演变为刮铁皴和折带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由一个皴法演变为另一个皴法,都是因为画家理念的变化,支配画家观察山石的思想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产生了新的技法。
斧劈皴主要适用于表现一些大的山石,如
长江三峡、
秦岭、
太行山、
兴安岭、长白山等等。表现其坚硬、雄浑之状很恰当,在淡墨和中墨的湿擦下山石会显得光滑、冷硬;主体山的周边使用积墨方法,或表现树、石,能使画面有沉重感和
体积感。这和过去单纯使用斧劈皴不同,它克服了斧劈皴固有的笔薄之病。
由于积墨时,盖住了诸多的病笔,使得山石结构更加准确,同时使用中淡墨干擦山石后,把一些小的结构也遮盖了,进而加强了山石的整体效果。
在主体山石周边积墨,会突出了画的主体。为营造意境,要注意积墨的内外呼应,“
外积多沉,内积少活”,用好积墨,才能使全图厚重。
披麻皴技法
披麻皴是传统的重要技法之一。传统笔墨中强调学习皴法要避免空、乱、薄、脏
四病。披麻皴又分长披麻和短披麻两类。
前面已提到,此法和斧劈皴法在传统山石技法中并称两大类,传统皴法
卷云皴、
解索皴、
荷叶皴、
豆瓣皴等,许多常用的皴法都由此两法演变而来的。因此,皴法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用披麻皴表现山石时,有碎散之感,缺乏像斧劈皴那种大块的整体效果,因此,它又极宜和大墨块的
积墨法结合使用,并形成了一整一碎的
节奏感。
在古代山水画中,运用大墨块是很少见的。近现代一些前辈曾将大墨块表现注入山水画中,使画面神采奕奕,奇象丛生。
使用大墨块与披麻皴的结合法,要注意在一图中须有几块大小不一的墨块相呼应,这样可以左右逢源,使画面充满活力。墨块的边缘要画虚些,这样才能和线皴的山以及旁边的树木互相协调。
山水画中的墨块是点的放大,同时,也是线面关系的具体表现,不能把它看成是单一的一块墨,应该视为是山体的一部分,有时这是表现云雾、光照等
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画者的主观感受的
空间实体。所以,在用此法时,应注意墨块不能乱点,要表现出山之结构,合乎大自然的面貌。
画云法
古人云:“山无云难以为虚。”可见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画面上的虚实、空间、用云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所以掌握好画云的技法和表现手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画翻腾流动的云,可采用勾、染、皴、擦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表现流动的云气来得比较直观,与观者在理念及情感上很容易沟通。静云是相对而言的,采用“以有画无”之法较为理想。在深山大崖之下,峡谷中的热气流缓缓上升,如白絮腾空,十分秀美,我们常为此景而激动。
勾云法是传统的技法。云是无形的,勾线时要依附于山崖,茂树等有形之物,使之有活力。要提高用线的能力,提高组织弯曲之线的能力。要理解线(云朵的边缘线)受空气的影响产生的变化关系,同时,也要注意疏密关系的调整,勾线时要做到气贯笔端,心境飞扬而
气沉丹田,才能达到腕底生烟的境界。
用挤云法画静云之象来得快些,又称“留白”法。可用大块水墨上下挤出,也可把山崖、石壁的结构详细表现后染挤,亦可以丛树相间挤之,总之,在山水画中的留白,绝大部分是可视为云的。“挤云法”的“白”要上下左右贯通一气,才能显示出山的神韵,树木的华滋。
这两种云法可在
同一幅画中交替使用,也可以
分用。画的时候选用那种技法,主要还是根据所选择的表现形式而定。
画水法
古人云:“山无水则不灵。”由此可以看出水在山水画中的位置。水又分为江河、海洋、高泉、飞瀑、湖泊及水口等多种。由于水的依存条件不同,使得它存在的形态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理解和使用不同的画水技法。
传统绘画中表现海水光见,现代技法多以中西结合之法为主画江河奔腾之势,一般用线回环绕行的笔法,行笔时要自然、流畅;画
黄河之浪似画海洋之状,差别仅在于用色;湖泊有“水中之静”之称,可用柔线画之,或用留白之法;瀑为高泉下泻、跌入涧而形成的,用笔时应该考虑其依山石变化的
透视关系及水流的变化;瀑布下附入涧底,称为“水口”,它的曲折变化类似瀑布,用笔时要将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使其流畅。
画水要区别于画云,用中锋以线画水表现江河者居多。此法用拖笔为之,画时要一气贯通,不轻易停笔;要提前设计好,哪里紧一些,哪里松一些,忌平滞。
画波涛汹涌的水,可用较大毛笔。水份适中,注淡墨或色,侧锋画之,像画点子一样,要提按相间、错落有致,留出的白即为浪花,再用较浓墨破,此为水之湿破法。
设色法
浅绛山水画的特点是清逸空灵,明快淡雅,在总体上形成
暖色调,切勿打乱
淡彩设色的统一。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保持其设色之特点,前人曾做了很多的努力。
浅绛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填色法:在构好的墨框内充填颜色的方法称为“填色法”。步骤是先勾好墨线,然后在基本轮廓范围内填上赭色,填色位置在山石的受光部位,再用赭色复勾之,使山石更加厚重一些。
嵌
色法:这种着色法很少用它,一般表现早晨或傍晚,阳光
斜射石壁的景象,也表现秋树、
秋石的景象,即在墨底上嵌上朱砂,
朱磦等暖
色块或
暖色点子等等。
色墨融合法:色与色可融合,比如汁绿溶合赭色,可得冷中有暖的效果;色与墨融合,可使颜色重而不浮。如墨加赭色,大笔下去即透彻又淡雅。此法,前人常用之。
另一种方法是用小笔勾、皴、擦同时进行,一气呵成,亦称“赭皴”。凡用赭色时,切忌来回反复地涂抹,这样画面易脏。应达到色墨同处,相融相渗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虚实浓淡融于一气的效果,主为恰到好处。
着色法
接着前面谈到的色色相混使用法,也称混色法,就是用花青和
藤黄调出绿色里稍加些赭色,或是笔上已注有绿色再稍加浅赭。用此法画
西双版纳的远林被斜阳照射的景象或画些
毛竹、杂树等,有湿润感和
空气感。
平涂法,又称平染,即为均匀着色的方法,不分浓淡及色相变化的染法,这种染法也不需要两种或几种染色相互晕接和碰撞,小面积的平涂易于掌握,但是大面积的平涂要做到匀细诮一定的难度了。
总之,设色的方法很多,虽然有各自名称、程序和效果要求,但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而且浅绛山水画发展很大,诸多方法
亦在尝试之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我想只要我们围绕着赭色想问题,就一定在不离谱的前提下,使传统的浅绛山水画焕发出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