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安山位于中原腹地,
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洛宁,寿安山北靠我国九大名塞之一呈箩圈宝椅状的丘陵旺凹的古崤塞南陵,南面是九大名川之一的洛水川,遥对九大名山奇观之一熊耳山奇观——中原南天门,周边为东、西、南、北四条龙沟所围绕,近临河洼、海濠、花泉、老君洞,且与中华文明圣地“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台”、“伶伦制管谷”等相邻,寿安山上的海拔345.5米、相对高度10余米、呈四棱台覆斗状、占地400平方米、1987年被公布为洛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祖师墓,墓主有人说是道家先贤老子。现已有大量文献可以证明老子葬于寿安山,包括众多神秘文化书籍和从古墓中出土的石简、竹简、墓志,以及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老城祖师庙里的一些记载。
河出图 伏羲悟画八卦
蜂采蜜 黄帝始称华夏
大道,道家道教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长期并存的国家,到了近代外来宗教传入和中国本土道教并存,世界上只有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dǐ)全在道教。”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道教在洛阳发轫,在洛阳传播,在洛阳鼎盛辉煌,在洛阳一脉相承,涌现灿若群星的人物,搅动风起云涌的事件。
河洛先民的崇拜有多种,如天体崇拜、土地崇拜、水火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等,后来,又有灵魂崇拜、
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这些崇拜无不带有宗教色彩,是滋生道教的土壤。有人说,道教形成的土壤,即中国古代哲学、神仙信仰、
原始宗教、方术和巫术。道家则说,道从无始而始,先天地生,孕育万物,又随万物之中,亘古不变,运转不息,不可名状。
伏羲悟画八卦让人们真切看到了道教的踪迹。《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说:“ 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相传伏羲之世,在今洛阳孟津的黄河边,有一龙马负一图出于黄河。何谓龙马?此马似骆而有翅,身上长有龙鳞。图,实为身上毛旋排列。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这就是河图。
伏羲始观河图,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究人事,悟画出八卦。八卦以“—”表阳,“— —”表阴,凑成乾、坎、艮(gèn)、震、巽(xùn) 、离、坤、兑八个卦形,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使先民告别“结绳记事”,人称“一画开天”。后人据此作《周易》,绘阴阳鱼图又称太极图。这种图成了道教的标志,道观、卦摊、道医|中医、武林,随处可见,甚至见于新加坡空军的机徽、韩国的国旗图案。伏羲悟画八卦,至今洛阳孟津尚存龙马负图寺。
如果说伏羲悟画八卦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那么,黄帝便是中华文明大幕的揭幕人。《魏书》载:“黄帝都河南。”这里的河南指黄河之南,即河洛地区。《山海经》载:“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维帝,即黄帝。青要山,位于今洛阳新安县。黄帝历经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打败了蚩尤,平息了与炎帝的纷争,被众部族推举为天子。此时,黄帝统治的疆土东达大海,北至大漠,西及流沙,南抵江南,空前辽阔,而统一了的大民族也空前团结强大。黄帝为自己的这一大民族取名华族,或曰华夏族。
什么是“华”?《说文解字》道:“华,荣也。”古人解释说:“冕服采章曰华。”这是说,河洛先民自炎、黄二帝以来,衣服已有采饰。这是其一。其二,“华”、“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黄二帝以有(jiǎo)氏为母族,而有氏以蜜蜂为图腾,蜜蜂采花而成蜜,自然因此延伸到对花的崇拜。这便是华族的来源。
什么是“夏”?《说文解字》道:“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河洛地区。“夏”,又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尚书·禹贡》有“羽峡夏翟”之语,《正义》释:“夏、翟共为雉名。”古人以山鸡羽做舞具,称为“舞夏”。山鸡古称夏,又称鸫,这说明,洛水、洛阳的得名亦与山鸡有关。因为古时河洛地区为山鸡聚集地,那么,黄帝称“夏”不足为怪,后来建都洛阳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以“夏”为号也是顺理成章。
黄帝统一了华夏,在荆山铸鼎,又命仓颉造字。仓颉造字台在今洛阳洛宁县阳峪河东。传说黄帝晚年因身体衰老而苦恼,后听浮丘公说:“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寻仙以求长生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神仙广成子,已活了1200多岁,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必须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黄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并为救百姓炼丹。在鼎铸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大禹之世,洪水泛滥。大禹治水到今洛阳洛宁县洛河边巡察,忽有巨龟从洛河里浮出,背上有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图形,这就是洛书。
大禹观洛书,悟出“九畴”,即九条治国方略。《汉书·五行志》中引用经学家刘歆的话说:“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这是说,大禹治水时,上天赐给大禹一部洛书,大禹对此作了阐释,这就是《洪范》。《洪范》是国家大法,为《尚书》中的一篇。洛书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的图即九宫。洛书的图实际上就是三级幻方,为世界上最小的幻方,它开了幻方世界的先河,组合数学将其奉为鼻祖。
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是河洛地区奉献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将这两者并列起来,殊不知,河图出于伏羲时,洛书出于大禹时,中间有着神农、黄帝、颛(zhuān)顼、帝喾(kù)、尧、舜等时代的漫长岁月。
《周易》并非《易经》,《易经》分为发展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和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以及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连山易》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历史原因,《归藏易》和《连山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虽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道教思想)重要
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易经并非仅仅为
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写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互补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易经》以
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八卦是对阴阳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
公元前571年2月15日,出了位大圣大德者。他天资聪慧,学识渊博,著《道德经》空前绝后,可谓“天不生此君,万古长如夜”。此君便是老子。
老子名李耳,又叫老聃。他自幼才思敏捷,静思好学,常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十三岁的老聃离家到了东周都城洛阳,入太学,无所不学,三年后,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为周朝典籍收藏之所,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龙游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鹰翔蓝天,天高任鸟飞。三年后,老聃又升任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古时称有大学问者为“子”,以示尊重。这时,人们开始称老聃为“老子”。老子故宅在今洛阳市大通巷北头,老子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博览群书,潜心研究,酝酿提出“道”这个概念,最终完成惊天之作《老子》一书。《老子》分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因此又合称《道德经》。
《道德经》思想深奥、语言精辟,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读之振聋发聩
老子主张无为清净,又以身践行。洛阳邙山有翠云峰,老子在此修身养性,乐此不疲。傍晚,炊烟袅袅,如雾如雨;夜间,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尽收眼底。他养一头青牛,青牛在山坡吃草,悠然自得。后来,人们在老子修身之处先后修建老子祠、老子庙、上清宫,在老子拴青牛之处修建下清宫,今胜迹尚存。
洛阳老城东关大街东头,矗立一通石碑,高五米余,上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此碑见证了孔子入周问礼这段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据载,居鲁国的圣贤孔子对老子十分仰慕。他对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以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周都城洛阳。 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君子生逢其时才能施展抱负,干出事业;不逢其时则只能碌碌无为。我听说,出色的商人都深藏不露,有盛德的君子,容貌却像普通人。去掉您的傲气和各种欲望,不要装腔作势和好高骛远,这些都不利于您的身体,我要告诉您的,就是这些了。” 孔子在洛阳“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得到老子许多指点。在周公、成王纪念场所,孔子徘徊望之,谓从者曰:“吾今乃知周公之圣与周所以王也。” 孔子向老子辞别时,老子对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德的人送人言语。我得不到富贵,却占有了仁人的名义,只好送您几句话:聪明、观察细致而又将死的人,是爱好议论别人的人;渊博善辩而又危害自身的人,是揭发别人罪恶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张扬自己;作为人臣,不要张扬自己。”老子的这番话其实是在讲道,孔子听了却大受震撼。他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wǎng ,渔猎用的网),游者可以为纶(lún,钓鱼用的线),飞者可以为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孔子把老子比喻为龙,足见其对老子的尊崇。孔子在周期间,还曾向苌弘学乐。苌弘是“以方术事周王”的贤士,擅长观测天象、推演历法、占卜凶吉,对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礼、战事等事先预测。他的墓在今偃师市山化镇。
洛阳邙山今下清宫有一处地方叫青牛峪。据说,老子在这里骑上青牛,头也不回往西而去,那青牛倒扭头大吼三声,似有恋恋不舍之意,后人便把此处称为青牛峪。
洛阳往西有重要关隘函谷关。此关北接黄河,南抵崤山,地势险要,关楼巍峨。守关的关令叫尹喜。这尹喜本是周朝内官,却又是个得道之人,识天象、会占卜,早就预测到函谷关将有圣人至,便早就奏表天子到此守关。这天,尹喜如平常一样在关楼眺望,忽见东方紫气升腾,云蒸霞蔚,他知此乃祥瑞之兆,迎出关外,果然迎来老子。尹喜恭恭敬敬向老子行以师礼,恳切地对老子说:“您老将归隐了,请为我留下一些教诲吧!”老子一看尹喜面相便知其不同凡俗,欣然应允。住下之后,老子便把他用尽毕生心血写成的《道德经》再次修改整理,抄写与尹喜。此《道德经》共五千言。
洛阳以西有函谷关两处。 一处在今灵宝境内,建于秦代以前,称秦函谷关。此关有“鸡鸣”、“望气”二台。鸡鸣台说的是齐国孟尝君逃离秦国时,他手下的门客装鸡叫骗开关门之事;望气台说的就是尹喜望到紫气东来,迎到老子之事。望气台旁,唐时曾修建一“瞻紫楼”,取紫气东来之意。 一处在今新安境内,称汉函谷关,此关亦有鸡鸣、望气二台。
杜甫为函谷关写下“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名句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生于洛阳黛眉山的墨子创墨家学派。鬼谷子讲学于洛阳,为纵横家和兵家代表人物。而列子、庄子则秉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
列子,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独立处世之思想,概括起来为“贵虚”和“贵正,著《
列子》一书,唐玄宗封其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其为“致虚观妙真君”《
列子》遂更名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是其著成。冲虚真人的道场有多处,比较出名的是王屋山和太行山。。。
庄子,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著《庄子》一书,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庖丁解牛》等。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后唐玄宗封其为“南华真人”,宋徽宗封其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遂更名为“
南华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他一生向往像蝴蝶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华真人的道场就在蝴蝶山(今洛阳伊川境内)。
文子,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张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
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著《文子》一书。唐玄宗天宝元年封其为通玄真人,《文子》遂更名《通玄真经》。通玄真人的道场比较,较为出名的有崤山和全宝山。
亢仓子,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张“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为全道之人。”著《亢仓子》一书。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
亢仓子其人为“洞灵真人”,《亢仓子》遂更名为《洞灵真经》。洞灵真人的道场比较,较为出名的有华阴山和熊耳山,寿安山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黄老之学在洛阳盛极一时。黄老道在宫廷传播,成为统治者信奉的黄老神仙道。黄老道流传至民间分为两支,一支是张角的太平道,一支是张陵的天师道。
太平道之名源于于吉所著《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的情绪如同干柴,只要遇到火星,就可能燃起熊熊大火。张角得到《太平经》后细细研究,便自称大贤良师,奉黄老道,持九节杖,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用符水咒语来给人治病,颇受百姓的信赖和推崇。于是,张角派遣八个弟子,代表他分赴各地,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弟子达十万人。他又用严密的组织机构把弟子们组织起来,设置了三十六方,每一方多则万余人,少则六七千人,由主帅统领,称“太平道”。
天师道,又叫五斗米道、正一道。影响大,代代传承,连绵不绝,张陵被后人尊为中国道教的开山祖师。张陵在洛阳太学当学生,在洛阳邙山翠云峰修道十余年。可以说,他得道于洛阳,教义渊源于洛阳。
张道陵,人称张天师、祖天师,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张陵七岁时就读通《道德经》,数年后,由于学业卓著,成了全国最高学府——洛阳太学的一名太学生。太学毕业,他回乡开馆授徒,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又因“贤良”被朝廷任为江州(今重庆)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到地方豪强横行霸道,为官者贪赃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声载道,想到单凭自己一个小小州令难改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于是,他辞官北上,隐居洛阳邙山翠云峰老子修道之地,潜心参悟。
张陵在邙山悉心研读《道德经》、《河图》、《洛书》和“河洛谶纬之学”,他还得到民间流传的一百七十卷《太平经》。他读书触类旁通,务求甚解,道行精进。传说,三年后的一天,有一只白虎口里衔着一个写着符文的竹筒来到他修炼的地方。那白虎卧下来瞪着眼看了他一阵子,便放下竹筒走了。张陵突然间感到这是神的启示,倒出符文一看,大彻大悟,道行更趋完善。
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皇帝听说张陵有道行,下诏封他为太傅,授三品印绶、驷马车,张陵不为心动。不久,皇帝又封其为冀县侯。皇帝的诏书下了三次,张陵都坚辞不受。最后一次,张陵对颁诏书的朝官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即逝。父母隆恩,妻子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张陵自此决心离开洛阳邙山,云游名山大川。
东汉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降临,亲手授他《洞极经》一书、阳平治都功印一枚、三五斩邪雌雄神剑两把、双仪交泰冠一顶、驱邪披风一袭、通天至简一封,要他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事成,要向老君回报。弟子们一听,慌忙顶礼膜拜,“正一道”便告成立。消息传开,要求入道的人络绎不绝。张陵规定,凡入道者需交五斗米,因此,正一道又称“五斗米道”。后来,张陵又到青城山降伏“六大魔王”、“八部鬼帅”,人称“张天师”,正一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尊奉老子为道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又著《老子想尔注》、《天官张本》、《灵宝》、《道书》、《黄书》等著作,微言奥义,以为教众的行动纲领。为推广道教,他在全国设二十四传教点,称“二十四治”,洛阳为“北邙山治”。以纪念他在洛阳邙山隐居修道成功。后来,洛阳邙山被道教列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中岳嵩山被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
说到北邙山被道教列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实,北邙山岂止是“之一”,当为第一福地。仅在东汉时期,除张陵外,这里又走出万古丹经王魏翱、帛家道开山祖师帛和,他们皆为道教名列前茅的“真人”。
《天地宫府图二十四治》载:“北邙山治,魏真人治之。”魏真人即魏翱。魏翱,字伯阳,东汉河南尹(治所洛阳)密(今新密市)人。他出身大家士族,但不愿为官,整日或闲居修真养性,或遍访名山高人。他擅长文辞,精通周易、黄老、
谶纬之学,攻读内丹经典。他在长白山遇高人传授《古文龙虎经》,又在京城洛阳获《三十六水法》、《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魏翱遍览经书眼界大开,便到北邙山翠云峰隐居,潜心著述。他用易经卦象的变化模式、锻炼金丹的炉鼎方法、黄老自然的法天形态,把自己修炼体会的全过程,用诗歌的语言形式一一描述下来,著成《周易参同契》。这是继老子《道德经》之后的第一部道教金丹大法,是空前绝后的道教经典,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东汉
谶纬之学盛行,著书行文有意用隐晦曲折的语言,类似文字游戏,专门让人看不懂,以显示高深莫测。后人称此为“廋(sōu )词”。魏翱的《周易参同契》即是用廋词而写。他想说啥偏不直说,到处设谜让人猜。如他说他的籍贯,称自己为“郐(kuài)国鄙夫”。郐国,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早被郑国所灭,汉时称密县,他说他是密县人再清楚不过。如他说他的姓名:“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魏)化形而仙,沦寂无声,百世一下,遨游人间。(伯)陈敷羽翮(hé),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阳)”今人看,这真是故弄玄虚,但当时,这叫时尚。
西晋郦道元《水经注》载:“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这里的瀍水是洛阳瀍河,帛君为帛和。帛和,字仲理,巴郡人。他学习道法,先到地肺山(终南山)从师董奉,又到西城山从师王远。王远,曾任朝中郎中、中散大夫,后弃官入山修道。汉桓帝听说他的名气后,召他回朝当官,但王远誓不出山。桓帝又派人硬逼他坐上官车,拉回洛阳。王远一直低头不语,不肯回答皇帝的询问,而提笔在宫门上一下写了四百余字,皆是未来之事,不知所云。桓帝看得一头雾水,十分讨厌,让人刮去字,谁知,外表的字刮去了,里面的字又冒出来。众人皆惊,以为神鬼之工。桓帝无奈,放他重回山林。
帛和在西城山随王远学道,日复一日。一天,王远说:“我要暂时离开此地到瀛洲去。你应当经常看看这座山石洞北面的石壁,如果你看到石壁上有文字出现,那就是你得道了。”说罢,王远又告诉他大道口诀,飘然而去。
帛和看石壁看了三年,终于看到了文字。那都是古人所刻,有《太清中经》、《神丹方》等,更弥足珍贵的是,被道众尊为圣典的《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赫然显现。
《三皇内文》是古人根据中国历史神话撰写的治国之书,从盘古开天地写到“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因为《三皇内文》是用古代的象形文字写的,后来道士们把这些文字变成了画符的符号,十分神秘。
《五岳真形图》是古人所绘五岳个体图形。此图把五岳的形态,赋予形象化、夸张化、浓缩化。它盘曲蜿蜒,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匀称,像书法的笔迹,锋芒畅达。它如天然的岭壑,虚实相间,浓淡相宜,又如秋云绕林间,色彩玄黄。它意境高远,庄重大气,给人以震撼之感。据传,此图绘自天宫,由西王母传给汉武帝,以后,每四十年传授一次,非大贤大德之人不可得到。
帛和见到石壁上的文图,激动万分,慌忙沐浴更衣,斋食七日后,设坛祭拜发誓,遂以长绢将文图一一抄下,遇到不懂之处,细心揣摩,仍不解悟,便待师父回来指点。数年后,王远归来,帛和与其心有灵犀一点通,道法大成。
帛和辞别西城山,到林虑山、无终山,最后在洛阳北邙山翠云峰创建帛家道。帛和传道,十分轻松。因为早有人知他身上带有道家宝贝,即《五岳真形图》。据传,人若佩带此图,消灾弥难,逢凶化吉,延年益寿。家有此图,能避兵凶侵犯,人要害你,反受其害。此话传开,要求加入帛家道的人蜂拥而至。其道流传世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西晋惠帝年间,帛和去世,他的门徒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邙山翠云峰上。
东汉时,黄老道盛行于洛阳,道家道教的众多典籍著于洛阳,太平道举事、战斗的中心在洛阳,天师道的孕育在洛阳,帛家道的创立在洛阳。许多养生家和方(道)士都纷纷来到洛阳,其中,华佗、郗(xī)俭、甘始、左慈、郝孟节、东郭延年等甚有名气。甘始善导引行气,左慈明房中术,郗俭长辟谷服食。中国道学养生术的三大流派——导引、房中、服食已形成传世,可以说,东汉末年,道教在洛阳已成熟。
人们都知道,华佗为一代名医,曾为关羽刮骨疗伤,为曹操治头痛,可惜被多疑的曹操所杀。医生与道有何干?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自与道有缘。帛家道的开创人帛和从道的第一位名师、隐居在地肺山的董奉就是位医生,他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
北魏时,洛阳嵩山道士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称“新天师道”,其后发展为北魏的国教,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里程碑。寇谦之早年爱好仙道、术学,有绝俗之心,长年修习天师道、服食饵药,。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八月,太上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来到嵩山,传授寇谦之《箓图真经》六十卷,此经专门讲述坛位、礼拜及衣冠仪式,教他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理治人鬼之政”。
寇谦之把《新科之诫》、《箓图真经》献给太武帝,太武帝如获至宝。寇谦之又奏请建静轮宫,计划此宫高可接天,居上可不闻鸡犬之声,静轮宫随之开工。北魏太延七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寇谦之又告太武帝道:“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第二年正月,太武帝备法驾,亲赴道坛受符箓。道坛遍插旗帜,一色青色,猎猎飘舞。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授太武帝为“太平真君”号,皇帝笃信不疑,即改元为太平真君。寇谦之被太武帝封为国师。
此后,北魏每位皇帝即位,都要受符箓。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南郊设立道坛,方二百步,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号“崇虚寺”,每年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行祭祠之礼。此制一直延续到东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才罢。
李渊在当了皇帝后,崇信王远知的“符命说”,确信自己是老子李耳之后,令人联宗续谱,奉老子为始祖,同时,授王远知为散朝大夫,赐金缕冠子、紫丝霞帔。李世民继位,又加封王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派大臣护送王远知回茅山,特建道观,恩宠有加。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又下诏:“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这道诏书奠定了道教在李氏王朝的尊崇地位。 唐太宗起家在洛阳,对洛阳怀有深厚感情。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继位后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即在洛阳进行。他改洛阳为洛阳宫,派将作大臣修葺,频频驾幸,仅唐贞观十一年就三次驻跸,当年十一月,初幸武媚娘,即后来的女皇帝武则天。 洛阳之西有宝真观,供奉老子。李世民攻打洛阳时,在此观养过马,因此人称“养马观”。李世民继位后重修宝真观,香火旺盛,官绅至此必须下马。洛阳之南有岘山,传为真武祖师修道之地。据说,真武修炼成仙共修了八世,修到第七世时,他到一员外家投胎,名叫陈国祥,娶妻陆氏。陈国祥修道心切,卖妻修庙,圆寂庙中,又到净乐国皇宫投胎,成为一位太子,取名玄武。玄武太子英俊勇猛,但不愿继承王位,又到岘山修道。9年之后,观音菩萨现身,告诉他:“你的肠肚吃过五荤,恐难成仙。”玄武一听,当即举剑剖腹,掏出肠肚往长江抛去,那二物一下水,成了龟和蛇,以后龟和蛇便成了玄武形象。33年后的九月初九,玄武终于成道。这天,玉帝敕封他为真武,为北方之神。玄武成仙之后,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
四方之神。因他镇北方,因此古代都城的北门多以玄武命名。
巍巍岘山,群峰卓立,道家仙境,引人入胜。唐太宗到此,亲题“危峰独见”,至今尚留笔迹。
岘山之南,有景室山。景室山为伏牛山主峰,取八百里伏牛美景于一室之意。据传,老子骑青牛西去,后归隐于此。景室山在东周时期属楚地,老子为楚国人,当求叶落归根。明嘉靖《南阳府志》载:“世传老子修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清《卢氏县志》载:“北魏时,为作纪念,在山上建有老君庙。到唐太宗时重修庙宇,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据载,唐太宗不仅重修老君庙,还将山名由景室山改成“老君山”。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崩,唐高宗李治继位。武则天当皇后不久,即力劝高宗到洛阳。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关中饥馑,高宗令百官一律迁往洛阳,改洛阳为东都。高宗目睹先父尊崇老子、尊崇道教的所作所为,子承父业,上演一幕幕崇道大剧。
唐高宗是自古以来为老子上尊号的第一人。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带武后亲临亳州老君庙行祭,并给老子上尊号“太上玄元皇帝”,其妻为“先天太后”。接着,他下诏令东西两京各建太微宫一座,洛阳上清宫就是其一。高宗还下诏令全国各州再增建一座道观。晚年,他又命天下各州置道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度道士七人,以“奉先尊祖,复朴还淳”。
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全真道“七真”之一谭长真来到洛阳,居住在洛水之南的朝元宫修炼传道。 谭长真本来就是洛阳人,生于金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王重阳仙逝后,谭长真与师兄弟一起为师父守墓三年,尔后行走天下传道,他首先选择了故乡洛阳。
洛阳朝元宫乃道教名观,殿堂巍峨草木深,谭长真到此便喜欢上这里。他写诗道:“宫门寂寂锁祥烟,古迹灵踪尚俨然。云罩连枝烹药鼎,霞先灵井溉丹泉。日魂炼就华胥国,月魂收将不夜天。紫诏师真归去后,未知孰继大罗仙。”
朝元宫出过不少道教名人,宋朝朗然子在此修炼内丹功法,名声大振。谭长真对“河图洛书”颇有心得,深谙阴阳相配之道,加之得师父王重阳真传,受前人朗然子启迪,琢磨出一套独特的修炼方式,形成自己的道派南无派,有了自己的拳法南无拳。南无,意思是“致敬”、“归命”,而“归命”一词,正是老子《道德经》“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缩写。
谭长真的南无拳分刚、柔两部分。刚的拳法练成是铜头、铁臂、铁手、铁脚、铁裆,手劈断砖,拳砸透墙,强汉踢裆,纹丝不动;柔的拳法练成是春风摆柳,气贯筋骨,疾去痛消,步履轻盈。数年后,谭长真自以为修炼圆满,功法大成,写《西江月》一首以示纪念:“学道休于外觅,灵苗出自心田。铁牛耕透见根元,全在殷勤锻炼。认证元初面目,端身勿使邪偏,六钧弓硬拽来圆,箭箭红心有验。”
谭长真除在朝元宫修炼外,还游览洛阳胜迹。他在福昌县东的古韩国故城(今韩城镇)遗址处,选择了一处环境清幽之地结庵隐居修炼,并收徒传道。其弟子王志明居庵达数十年之久,直到80多岁,仍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可见是得到了谭长真的真传。
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四月初一,谭长真羽化于朝元宫,其住室留有异香,数日不散。其弟子将他葬在朝元宫附近。后来,谭长真被元世祖封为“长真云水蕴德真人”,被元武宗封为“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谭长真在洛阳创立全真南无派,现仍有百字谱系传世。。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
立在云霄上,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静,宏演德惟良,
悟元(源)光性体(本),一志(忠)复圆融,
冲寿通旅泰,了然衍注兴,
中和宗正巧,智慧化全家,
新友圣书诏,炼就宝金丹,
裕谦常礼义,慈行满乾坤,
龙虎广修理,模照永遐龄,
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贤。
刘长生同谭长真一样,也是在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来到洛阳的。刚到洛阳,他居住在洛阳土地庙。
三年后,刘长生功成,便迁往洛阳城北瀍水之滨的云溪观居住。云溪观为宋初修建的道教宫观,与三井洞相邻。宋代理学家邵雍初徙洛阳,曾在此暂住,因此,史书上有邵雍“夏居云溪”之说。
刘长生居云溪观传道,消息传开,信众纷至沓来,门庭若市。他又收了许多弟子,云溪观就显得狭小了。怎么办?弟子们提出再凿洞室,以便居住。相传,在观邻近处,弟子们凿穿崖垠,却忽然挖开了一口古井,井泉寒冷,众人见此,惊骇不已。刘长生却笑着说:“不远数尺,还有二井,乃我前世修炼时所挖。”众弟子听后,便继续开凿,果然又接连凿出二井。此后,人们又将洞室唤作“三井洞”。云溪观右面有一冯氏园,刘长生指园道:“此吾身后之缘。四十年后园之松柏死,炁(qì)水西流其地,当不售而得之。”刘长生磨一碑埋于冯氏园中,后果应验。
刘长生在云溪观修炼多年,法术高超,深不可测。相传,他能够在肚子上烤饼,能够使大腿上面的冷水沸腾。
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二月六日,刘长生羽化。他修炼时住过的云溪观、三井洞曾改名为“长生万寿宫”,他本人被元世祖封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时加封其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刘长生生前著有《仙乐集》、《盘阳集》、《同尘集》、《修真集》、《道德注》、《阴符演》等修道之作,其功法体会尽集其中。他所创道派被后人称为
全真随山派,有百字谱系传世。
思道明仁往 全真性复常 景高和礼义 嗣信守忠良裕谦贤旅泰 宗友茂惟祥 盛益希诚朴 玄元世永昌金木万古续 智慧保宁光 圣体通三界 广大演自清志虚空教化 月盈妙中黄 用功悟仙号 丹书现荣阳行满乾坤秀 圆融衍相逢 莲开龙虎诏 超升崇利享
孙不二是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性,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来到洛阳修炼传道她到达洛阳,住在城东北瀍水西岸的风仙姑洞。风仙姑洞原住有一位风仙姑,俗称小二娘。这位风仙姑随口之言多含玄机。孙不二从风仙姑处受益匪浅。她们相处一段时间后,风仙姑辞别远游,孙不二就独自居此洞修炼。孙不二和风仙姑一样,潜心修炼,渐渐地,洛阳城中的善男信女开始信服其道行,云集洞中,听孙不二宣道说经。
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十二月,孙不二于洛阳风仙洞羽化。后元世祖追封孙不二为“清静渊贞顺德真人”,元武宗时,其又被加封为“清静渊贞玄虚顺化元君”。孙不二的修炼居所风仙洞,在明嘉靖年间曾由洛阳伊王府捐资修葺。孙不二将自己的练功体会写成《孙不二坤道功夫次第》、《女功内丹》等书,她开创的道派被后人称为全真清静派,有百字谱系传世
全真通玄理 大道德无为 性合灰尸解 只此百功夫虚静明常应 宏仁守至诚 嗣教宗元化 悟本自遐龄保命登华会 妙中演洞清 超升广智慧 三界永康宁长存修万古 行满法光明 勤用生利益 金木续乾坤丹书祥速现 普照瑞龙麟 高上神霄太 炼成运相逢
全真七子中的谭长真、刘长生、孙不二在洛阳传道,史籍上记载得很明确。其实,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亦在洛阳传道,他的修炼之地在嵩山。在洛阳为都城时,嵩山是京畿之地,洛阳不为都城时,它仍是洛阳辖区,直到近些年,才为登封所辖。丘处机传道,开创了全真道龙门派。云溪观是刘长生修炼传道之处,谭长真在此题诗一首:“云溪高隐卧烟霞,默饮阳晶与月华。雾敛丹台生瑞草,云收灵腑结琼葩。青龙吐火烹金茗,白虎跑泉溉玉芽。龙虎媾交功九转,刀圭一粒捧丹砂。”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丘处机在云溪观也写了一首诗《赞长生先生》:“法眷我昏耳,仙俦谁福乎。东莱高士杰,西洛大名殊。后获宗乘教,先开道德模。深知童子力,乃感圣贤扶。”丘处机在洛阳传道,一度在嵩山崇福宫修炼。据《大元嵩山崇福宫创建三清殿记》载:“全真一派,教风风靡,海内仰之,犹景星祥凤,争先睹之为快。其高弟若长春全德明应丘真君、栖云虚静妙渊乔真人,际会昌尘,恢弘玄道,饮奉玺书,相续而宗主是宫。”文中的“丘真君”即丘处机,“乔真人”是他的弟子乔志高。从碑文可以看出,两人在崇福宫修炼传道,并先后主事,可谓继往开来,一脉相承。《大元中岳崇福宫宗主栖云虚静真人寿宫记》、《嵩阳崇福宫碑》对此亦有记载。
公元1644年,清入关。清朝崇佛,道教没什么发展,
民国,1927年冯玉祥驻守洛阳,洛阳城内的府城隍庙、县城隍庙、三清行宫、延福宫、祖师庙、大王庙等十几座庙观的神像被毁;1944年日寇进攻洛阳,上清宫多座大殿毁于炮火轰炸中,余则伤痕累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对宗教界人士十分尊重,1987年12月,河南省道教协会成立,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道家道教曾闪耀夺目的光辉。道教教义云:“天人合一,清静寡欲,返璞归真,柔弱不争……”大道无形,大美不言,历史就是这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