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治理结构,又译为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
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
组织架构。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
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存款人和
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公司作为法人,也就是作为由法律赋予了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
决策能力、
管理能力,
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公司法人能有效地活动起来,因而法人治理结构很重要,是
公司制度的核心。
组成
法人治理结构,按照《
公司法》的规定由四个部分组成:
1.股东会或者
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2.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
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是公司的
决策机构。
3.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
4.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是公司的执行机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是依法设置的,它们的产生和组成、行使的职权、行事的规则等,在
公司法中作了具体规定,所以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
以法制为基础,按照公司
本质属性的要求形成的。
建立
法定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规定。
职责明确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以致整个功能的发挥。
协调运转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司。
有效制衡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
作用
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
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
利益关系。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
股权分散,股东有可能失去
控制权,企业被内部人(即管理者)所控制。这时控制了企业的内部人有可能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决策,侵犯了股东的利益。这种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愿投资或股东“表决”的后果,会有损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要从制度上保证
所有者(股东)的控制与利益。
二是企业内各
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这包括对经理层与其他员工的激励,以及对
高层管理者的制约。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企业各集团的利益关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
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模式
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英美模式、日本欧洲大陆模式等。英美重视
个人主义的不同思想,在企业中的组织是以平等的个人契约为基础。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制定了这样一套合乎逻辑的形态,即依据契约向作为
剩余利益的要求权者并承担
经营风险的股东付与一定的企业
支配权,使企业在股东的治理下运营,这种模式可称为“股东治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公司的目标仅为股东利益服务,其
财务目标是“单一”的,即股东
利益最大化。
在“股东治理”
结构模式下,股东作为
物质资本的投入者,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可以通过建立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
利益主体,在所有权与
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有控制企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若信息非对称,经营者会通过增加消费性支出来损害所有者利益,至于债权人、
企业职工及其他
利益相关者会因不直接参与或控制
企业经营和管理,其权益也必然受到一定的侵害,这就为经营者谋求
个人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条件。
日本和欧洲大陆尊重人和,在企业的经营中,提倡
集体主义,注重劳资的协调,与英美形成鲜明对比。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唯一的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本质是系列
契约关系的总和,是由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各利益主体的平等化和独立化,要求
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契约网触及的各方称为
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效率就是建立在这些利益相关者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企业整体效率,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利益,而且要考虑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一个采取不同方式的对经营者的监控体系。具体讲就是,在董事会、
监事会当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其目的旨在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种模式可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相关规定
1999年5月,由29个
发达国家组成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
国际标准,并得到
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
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
利益相关者的
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
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
重大问题,包括
财务状况、
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这些原则是建立在不同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之上的,该原则充分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者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
实际上,一个成功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并非仅限于“股东治理”或“
共同治理”,而是吸收了二者的优点,并考虑本公司环境,不断修改优化而成的。当然,这并不否认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上的分类。
方法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国资委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一个最大的难题。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在国资管理过程中,出资人会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审批权和
政企分开的困惑。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对现有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进行重构。
首先,对出资人来说,应该认认真真地从股东或股东会角度履行职责。
其次,对董事会来说,应当进行改造,一是
人员结构改造,要让董事会中的
外部董事增加到1/2以上,这样可以确保董事会决策上体现出资人的意志。二是赋予董事会一些真正的、应有的职权,诸如选择经理的权力、考核经理的权力、对经理奖励和薪酬的
决策权、其它应由董事会决策的
重大事项等,还董事会应有的权力。三是董事会按照相应的程序履行企业的决策权,并视企业的大小情况来确定内部的组织机构。四是董事会应该建立相关制度,如
会议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授权决策制度、对经营人员选择、考核、奖评制度等。
再次,对于经理人,一是应该赋予经理人相应的执行权力。经理人只对董事会负责,不管董事会的决策是对的还是错的,董事会的决策经理人都应该无条件服从;二是赋予经理人选择副手的权力即组阁权,来保证
行政系统的畅通无阻。
最后,对
监事会来说,
武汉市对监事会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直在实行的财务总监制度已推行多年,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在全国有了很大的影响。今后,按照建立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企业应该建立监事会,这样就有法可依。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办法,监事会应该以外派为主,今后监事会将全部实现外派。从监事会和董事会、
外部监事和外部董事的作用区分上来看,监事会、监事更多的是管企业的合规性,即
监督程序是否合规、账务是否合规,是从它的合规性上进行监督;而董事会、董事长
参与决策,更多的是从
合理性即决策上有无道理进行监督。在决策合理性上,董事会要负全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