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虾
十足目对虾科动物
沙虾是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甲壳动物,又名芦虾、泥虾、红爪虾、基围虾等。甲壳粗糙,被覆细毛,侧方有隆起;头胸甲的前侧甲壳呈棘状;额角平直,上缘具有锯齿7-10齿,下缘无齿,额角下缘基部不隆起;尾节无侧棘。体色为淡黄或淡褐色,全体密布灰绿或深红褐色的小斑点;眼黑色;第二触角的瓣毛部位呈红色;腹足略带赤色。
物种介绍
日本对虾学名日本囊对虾,俗称花虾、沙虾、竹节虾,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适宜在盐度较高地区养殖,且耐干露能力强,适合以鲜活虾出售。近年来,该虾在国内以高位池精养和工厂化养殖为主。
对虾在我国分布广、产量大,是重要的食用虾类,特别是鲜食时壳薄肉多,肉质脆嫩,色味俱佳,被认为是虾中上品,加上活运容易,又在沿岸生产,一般都活体上市,市场十分畅销,经济价值很高。 新对虾的养殖起源于鱼 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人工养殖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的事,进入90年代中叶,随着淡水养虾业的逐步兴起,养殖业者便根据新对虾广盐性,且在沿岸咸淡水区域生活的习性,把新对虾经淡化驯养,扩大了新对虾的放养区域,而且淡水驯养新对虾,生长速度快,病害也较少,更易获得高产效益。近缘新对虾
分类地位
对虾在分类上属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与著名的海产对虾亲缘很近,也被列为海产虾类。由于新对虾分布于沿岸浅海,以在沿海10米等深线范围内分布较多,特别是在河口地区更为常见。这些河口沿岸水域,由于
淡水的大量流入,水体含盐量很低,常年在5‰~10‰之间,洪水季节更是在1‰以内,接近淡水(0.5‰以内),被称为咸淡水区域。新对虾为了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形成对盐度有较宽的适宜范围,属广盐性种类。人们利用新对虾这一广盐性习性,在虾苗期逐渐淡化,使新对虾成为适宜淡水驯养的一种海产虾。
生活习性
栖息习性
对虾广盐性、营游泳和底栖生活的虾类。对底质的选择不明显,广泛分布了泥沙、沙泥、沙等底质海区。新对虾的幼虾常聚集在浅海河口附近或内湾半咸淡水区,随着生长逐渐移居近岸浅海栖息活动。成虾喜欢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质,有潜沙习性,白天常潜伏沙中,当天气寒冷,透明度大时,隐蔽很深,可达8~10厘米,但两眼和触角必须外露。黄昏时开始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温等环境条件不利时,整个身体潜入沙中,步足支撑整个身体,游泳足舒张摆动,仅眼睛外露且不停地转动,触鞭件在外而自由摆动,其触觉功能。潜沙的虾一旦受到刺激,就会从沙中跃出,所以沿海群众利用这个习性,采用手推网(虾推)触底采捕。新对虾游泳时,步足自然弯曲,游泳足频频划动,两条细长的触鞭向后分列身体两侧,转向、升降自如。
适应性
对虾发育和生长及生命活动因种的不同对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氢等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成虾的适应性广,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的适应范围就较窄,特别是成虾对低盐度、低溶解氧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食性
对虾杂食性虾类,其食性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其摄食方式从滤食型逐渐过渡到捕食型。蚤状幼体开始摄食,到仔虾这一阶段,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在自然海区常以硅藻绿藻及贝类幼虫、轮虫等为食;人工育苗时可川蛋黄、豆浆、酵母、蟹肉、蟹膏等代用饲料和单细胞藻类、轮虫等。成虾在自然海区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包括摄食小型底栖甲壳类多毛类、小贝类及底栖藻类等,兼食底层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食杂性,对食物要求可塑性大。人工养殖时常投喂米糠豆饼麸皮花生饼、小贝类、小杂鱼虾及配合饲料等。
生活史
对虾一生要经过变态发育,其变态发育过程大致如下:受精卵 (经过12~16小时)→无节幼体(经过2~3小时)→蚤状幼体(经过3~4天)→糠虾幼体(经过4~5天)→仔虾(经过8~10天)→虾苗(经过3~6个月)→成虾。新对虾在整个变态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多次蜕皮和蜕壳。从无节幼体发育到仔虾要经过12次蜕皮,仔虾以后还要经过几十次蜕壳才能生长为成虾。每蜕皮或蜕壳一次,其身体便长大一些,蜕皮或蜕壳的间隔时间越短,发育生长就越快。新对虾蜕皮或蜕壳的快慢与水温、比重、水质、饲料等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若上述条件不适,往往蜕皮或蜕壳受阻,发育和生长就会受到抑制甚至停滞,严重者导致死亡。
种类分布
对虾属已发现有26种,全部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我国近海发现6种,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黄海仅1种。人工养殖的主要是近缘新对虾刀额新对虾
1.近缘新对虾(M.affinis),广东俗称赤爪虾、沙芦、中虾,身体呈浅棕色,附肢棕红色,个体中等大小。在天然水域成熟个体一般体长9.l~14厘米,体重13~35克,捕到最大体长10.5厘米,重68克。在我国主要处于南海,是南海较为重要的经济虾类。在珠江口及附近海域,群体较大,产量较高,分布河口附近水深15米范围以内,底质为沙泥,盐度适中,高盐和低盐海区很少发现,当河口淡水较少、外海水较强时,近缘新对虾则分布于沿岸浅海区;而当沿岸淡水较强时,群虾则分布于较深水域。近缘新对虾是在咸淡水人工养殖的重要对象,但淡水驯化养殖不多。
2.刀额新对虾(M.ensis)俗称沙虾、芦虾,身体土黄至棕褐色,游泳足棕色或赤色,步足淡紫色和淡黄环斑相间,尾节暗棕色。刀额新对虾在新对虾属中是个体较大的种,在天然水域,渔获物体长主要是9~14厘米,最大体长为18厘米。刀额新对虾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是南海极为重要的经济虾类,资源相当丰富,汛期也较长。在沿海鱼 和咸淡水池塘,也把刀额新对虾作为重要的养殖对象。刀额新对虾对盐度适应性广,还可以经过人工淡化驯养到淡水水域。
繁殖
一、精养。 又称集约式养殖。 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都在人为控制下进行。 如彻底清塘, 进排水防敌害,施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合理放苗, 投足饲料, 精心管理等, 以达到高产。
二、 半精养, 又称人工生态系统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原理, 是通过清除有害生物、 施肥、投苗, 整个养殖过程主要靠施肥促进饵料生物的繁殖, 改善虾塘水质,培殖一个适于沙虾生 存和生长的人工生 态系统。 依靠这个生态系统保证沙虾生长的基本需要。 另外, 再适当投放饲料, 以充分发挥和提高虾塘的生产能力。 这种养殖方式, 每亩产量可达 100 公斤左右。
三、粗养。 利用闸门进水或排水自然纳入鱼、虾苗,并带入饵料进行大面积养殖。 在养殖过程中不除害、不施肥、不投料。 完全依靠天然生产力提供产量。 广东省台山市的鱼温、咸围养殖属于这一类型。 这种养殖方法产量较低, 每亩只有 5 20 公斤不等。 虾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 40% 左右。 近年来该市有些咸围进行适当投苗增殖和施少量肥料, 使其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性成熟年龄
刀额新对虾是1~2年生虾类,1龄的新对虾性腺便能发育成熟,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8厘米,最小体重为7克。性成熟的体长范围为8~16厘米,上要体长范围词为10~15.5厘米。5~9月,体长在10厘米以上的个体性腺大部分已成熟,9月少数个体为体长8厘米的虾,性腺也开始成熟。
雌雄性比
刀额新对虾雌虾生长比雄虾快,因而成虾时性别差异较大,雌虾明显大于雄虾。在自然生长群体中,也是雌虾占优势,全年平均占60%,最高为 6月占68%,最低为12月50%。在体长和性比的关系中,雌虾所占比例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加,以5月为例,体长6厘米的虾,雌虾占优势;体长7~11厘米的虾,雄虾占优势;体长11厘米以上的虾,雌虾占优势;体长达13厘米的几乎全是雌虾。
性腺发育
雄性性腺发育成熟的外观特征是:在第5步足基部上方各有一个白色豆状的贮精囊(或精荚囊),非常明显。 成熟雌虾的卵巢从头胸部胃前方向后引直到腹部末端,通过甲壳可以开到卵巢,色泽依成熟过程由淡橙色变为暗绿色或赤绿色。 成熟卵巢的卵径分布范围较广,除主峰外还有小峰,卵于大小有显著差异,有成熟卵也有未成熟卵,这表明刀额新对虾卵子是分批发育成熟的。
产卵季节
在广东沿海,每年3~10月都可捕到成熟的新对虾亲虾,但主要有两次繁殖盛期,第一次是5~6月,第二次是8~9月,尤以5~6月为繁殖高峰期。产卵多在夜间21~22时至翌晨2~3时,每次产卵量为 10万~20万粒,产卵后卵巢内仍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再生卵,可再次发育成熟并产卵,为多次产卵型。
特征
新对虾与对虾的区分
对虾与对虾同科不同属,均为发达的额角,头胸甲具肝刺,颈沟较短,伸不到头胸甲背脊,腹部后数节均具有背脊,尾节末端尖,第1触角具内侧附肢,腹部附肢的内肢发达,雄性第2节腹部内腹变态。分别对虾与新对虾的主要特征是,对虾胸部末节具1侧鳃,第3颚肢鳃,头胸甲具眼胃脊,额角下缘有锯齿,而新对虾上述四个特征均无。
新对虾
新对虾属的主要特征是:甲壳表面部分凹下而有软毛,部分光滑,额角仅上缘有齿,下缘无齿,头胸甲纵缝横缝,颈沟明显,肝沟仅在肝刺前方明显,具肝刺、触角刺,前侧角圆,无颊刺,尾节末端很尖,背面有中央沟,侧缘有大或小活动刺。第1~3对步足有一基节刺,第1~4对步足具外肢,第5对步足无外肢,雄性长节或座节及长节变形。
刀额新对虾
刀额新对虾体形略呈梭状,壳较厚,体表除脊和边缘部分外着生许多短毛,腹部内侧下方光滑无毛,体表都布许多黑点。全身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共由20体节构成,其中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1对附肢。头部和胸部愈合,被头胸甲覆盖。头胸甲前端中央延伸成一尖利的额角,俗称虾枪。额角雄性平直,尖刀形;雌性末端微向上弯。触角上缘具 6~9齿,下缘无齿,无纵缝。额角后脊很显著,伸至头胸甲后缘。头胸部有5对附肢:第一触角第二触角,起触觉、嗅觉及平衡作用;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有抱持撕碎和咀嚼食物,鼓动水流,辅助呼吸的功能。胸部有附肢8对:颚足3对,是摄食和辅助呼吸的器官;步足5对,用于捕食和爬行,第五对步足不具外肢,雌虾在第四和第五对步足基部之间的腹甲上有一雌性交接器,内有一空囊,叫纳精囊(或受精囊),是交配和储存精液的器官。腹部附肢6对:前5对为游泳足,雄性第1对游泳足内肢特化为雄性交接器,交配时用于撬开雌虾的纳精囊,将精荚送入其中;第六腹肢(亦称尾肢)和尾节一起构成尾扇,司体躯升降及后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14:13
目录
概述
物种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