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麸
禾本科小麦属植物
小麦麸,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Triticum aestivum L. 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具有除热,止渴,敛汗,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虚汗,盗汗,泄利,糖尿病,口腔炎,热疮,折伤,风湿痹痛,脚气。
生长环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入药部位
种皮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归大肠经
功效
除热,止渴,敛汗,消肿。
主治
治虚汗,盗汗,泄痢,糖尿病,口腔炎,热疮,折伤,风湿痹痛,脚气。
相关配伍
①治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方》)
②治走气作痛: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③治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方》)
④治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纲目》)
用法用量
内服:入散剂。外用:醋炒包熨或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人工或磨面机打磨后筛取种皮。
植物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
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和面作饼,止泄利,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熨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
2.《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贴窨。”
3.《纲目》:“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末服止虚汗。”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4 14:08
目录
概述
生长环境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