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
沭河是
沂河和
沭河水系的合称。沂沭河是纵贯
沂蒙山区的两条大型山洪河道,自北向南,并驾齐驱,蜿蜒曲折,经
鲁南流向苏北,并通过
分沂入沭使两河相连。山东境内控制
流域面积17253平方公里,包括
临沂、日照、
淄博三市14个县(区)。
沂河原名“
沂水”,是山东境内最大的山洪河道。流域
地理坐标东经117°25’至118°42’,北纬34°23’至36°20’,沂源、沂水、
沂南、临沂、
蒙阴、
平邑、费县、
郯城等县全部或大部皆属沂河流域,在
郯城县吴道口村南出境入江苏省。 流域最上游以鲁山背斜与潍、弥河分水,东以沂山背斜余脉与
沭河分水,地形西北高,向东南部倾斜,自河源至东汶河口,大部为山区,山峦迭嶂,
海拔高程300~800米,斜午、青驼、
茶山西北多为低山丘陵及高地,地面高程在200~400米之间,
蒙山前半程以南地势变缓向平原过渡,在临沂城北与其支流
祊河汇流后进入中游
临郯苍平原。平原坡缓1/3000~1/2000。
沂河流域在地貌上属构造剥蚀
堆积平原区。大地构造属
鲁西断块隆起的一部分。以沂、沭断裂带之间地叠为分界线(包括沂水至汤头断裂、鄌郚至葛沟断裂),界线以西,包括
沂源、沂水西部,
沂南大部,
蒙阴、
平邑、费县、临沂西部,
苍山东部及
郯城西部,为沂河流域。地面隆起以断块为主,断块呈西北向,以条带状产出,蒙阴、平邑相对下陷,形成
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内有中生代火山岩喷发和陆相
碎屑岩沉积。新生代
第三系断裂活动尤为剧烈,形成了
沂山、蒙山等山脉,奠定了
沂蒙山区的现今山岳地貌。
该流域岩性比较复杂,出露有
新生代第三纪紫红色砂岩,砂砾岩,中生代白垩纪火山岩系和河湖相的砂
页岩及
侏罗纪砂页岩,
古生代石炭,二迭纪
煤系地层,
奥陶纪、寒武纪之灰岩,
太古代杂岩及各时期火成岩,灰岩分布面积最大,富含
岩溶水。
沭河流域地处北纬34°17’至36°10’30”,东经118°32’至119°12’。北部以沂山背斜与潍、
弥河流域分水,东部以
莒县破碎低山丘陵及
马陵山背斜与滨海水系为界,西为
沂河流域,南与江苏为邻。 流域形状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地形北高南低,河两侧多为平原谷地。自河源至袁公河口大部为山区,
海拔高程为200~500米。纵坡l/200至1/900。自袁公河口至大官庄,左岸为低山丘陵,右岸在西野埠以上,多为丘陵及高地。地面高程在70~150米之间,西野埠以下多系平原,纵坡约1/2000。
大官庄以东新沭河两岸多属丘陵、高地和河谷平原。地面高程为21米至30米,丘陵地面高程一般在60米左右,老沭河在窑上以上为
马陵山狭谷,以下为
冲积平原,地面高程降至50米以下,纵坡1/3000左右。
沂沭河流域属于
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气候区,
气温适宜,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睛朗,降雨偏少;冬季干旱,雨量稀少。
暴雨特性:该流域暴雨成因主要是黄淮气旋、台风及南北切变。由于沂沭河上游比降大,源短流急,
暴雨洪水具有来势猛,陡涨陡降的特点。
泥沙与淤积:沂沭河上游
沂蒙山区植被覆盖差,水士流失严重,据统计:
沂河临沂站多年
含沙量1.15KG/M3,多年平均
输沙量127KG/S,多年平均输沙量400万吨。沭河莒县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21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17.4KG/S,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5万吨。
洪水:沂沭河洪水一般发生在7~8月份。沂沭河上中游为山丘区,洪水陡涨陡落,
暴雨过后几小时,主要控制站区可出现洪峰。
历史洪水以1730年8月(清雍正八年六月)洪水为最大,当时暴雨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暴雨前阴雨数十日,后期又发生5-7天的大暴雨,遍及
沂沭泗水系。经推算
沂河临沂站
洪峰流量30000~33000立方米每秒,
重现期为248~500年一遇;沭河大官庄洪峰流量14000~1790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为248~500年一遇,均为历史最大。
沂河
临沂站洪水居第二、三位的分别为1912年和18900立方米每秒和1914年的17800立方米每秒,沭河大官庄站分别为1974年11100立方米每秒(还原后)和1881年的6850~8000立方米每秒。
新中国成立后,流域性大洪水年份有1957年、1960年、1962年、1963年、1974年,其中1957年为沂河最大,1974年为
沭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