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大楼是上海市黄浦区境内建筑,位于
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由英公和
洋行设计。1864年
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1853年
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此后,
中国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所控制。海关大钟是
亚洲第一大钟。
历史沿革
上海的海关建筑先后建过三次,分别为三种不同的
建筑形式。
最早的
上海海关是1845年建造的,被称为“新关”、“北关”、“新北关”,也称“江海北关”。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三进楼房,正檐翘角,
歇山顶,屋面上有一座小阁。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海北关”4个字。据说,该字出于
两江总督瓜尔佳·怡良之手笔。
到19世纪80一90年代,外滩的原有建筑大多被翻建和重建。“江海北关”与四周的建筑相比,显得寒酸。1891年,
上海海关已由英国人
罗伯特·赫德掌权,所以请英国工程师设计,由
浦东人
杨斯盛的营造厂承建,于1893年
上海开埠50周年时落成。新江海北关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
砖木结构,中间有6层高的方形钟楼,钟楼南北两边各有假4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上加铁栏杆。
1925年,新的江海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是年12月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大楼占地面积为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大楼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11层,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直达
四川中路,高5层,
钢框架结构,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大门的设计为
古希腊神庙形式,4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与雍容典雅的
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建筑特色
大楼占地面积为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大楼面临
外滩的一端高8层,上冠三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5层,均为
钢架结构。主楼高度约120英尺(合36.2米),钟楼高度约140英尺(合43米),大楼总高度约260英尺(合79.2米),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外墙用
金山石砌就,东部墙面用花岗石砌筑,西部1、2层石砌,3、4层镶褐色
面砖。正面1、2层处理似底座,粗石墙面。7层上方又挑出高大
檐口。顶部的钟楼为整幢建筑的的纵轴线,两边门窗及雕刻图案对称、和谐。东立面大门由4根粗壮的多立克柱子支撑,显得庄重有力。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形成门廊。
入口大厅
藻井以彩色
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
装饰艺术拍建筑特色。钟楼旗杆位置北纬31度14’20.38”,东经121度29’0.02”,为上海
地理位置的
标志点,同时也外滩建筑中上最气派最大者。
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
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钟楼为哥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英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英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费白银5千多两。钟楼依次分为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大钟是
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海关大楼大钟
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
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
历史缘由
其一,1893年建造的海关大楼是当时外滩最高建筑物,由
吴淞口驶入
黄浦江外国轮船,在很远处就看到了海关大楼并听到了钟声,很快将
进港靠泊办理船舶入境海关手续和装卸
进出口货物,起到航标和灯塔作用;其二,高耸的海关大楼和婉转的钟声给城市带来生活
立体感节奏和旅游景致的点缀;其三,海关大楼安装大钟有其历史原因和海关自身业务工作的需要。
从19世纪开始,海关学习
西方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
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备时钟误差很大,经常引起争议,为了统一报时,皆以海关钟楼敲点为准,1893年建成的
江海关大楼已安装大钟,此后建成的
粤海关、潮海关、
江汉关等大楼也都安装大钟。1925年
江海关投资430万两白银建造新大楼时,
税务司和
海关监督决心重造一只全国最大、世界闻名的大钟。两年后,海关大钟与大楼同时建成。
海关大钟由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
总造价为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同年8月从
伦敦运到上海,原
包装木箱连同大钟共重6.25吨,把6吨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马路行人都停步观望之吊装奇景。1928年元旦敲响第一声,逢刻“奏
威斯敏斯特乐曲”。这座
大钟楼,亚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海关大楼顶部为逐级收拢的四面钟楼,每日准确、悠扬的
报时钟声使之与南侧原
汇丰银行大楼一起成为当时年代
外滩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钟楼旗杆位置北纬31°14’20.38,东经121°29’0.02,成为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是外滩建筑中最高、气派最大者。
内部构造
钟楼分机芯房、铜钟座、旗杆台三层。机芯房是大钟的心脏部分,成百上千个齿轮互相咬合,直径超过12mm的钢丝绳代替了普通钟表中精细的钢丝。钢丝绳下面连着三个巨大的钟摆,一个敲正点,一个负责走时,另一个负责报刻,最大的一个钟摆重达1吨多。四周四个钟面,每面都用100多块0.3-1米的乳白色
钢化玻璃拼成。
根据资料显示,这种玻璃是特制的,当时只有德国等极少数国家才能研制(现今中国也能制造这种玻璃)。每个钟面的直径为5.4米,装有
自动开关的电灯72盏,晚上通体明亮,硕大的数字在几里外也清晰可见。钟面上的紫铜
分针长3.17米,重49公斤;紫铜时针长2.3米,重37.5公斤。钟的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156米。每周开钟上发条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时左右才能完成(现已改为电动)。机器房的楼上有1口大钟、4口小钟,每隔15分钟,4口小钟就响起叮咚叮铛之声,每隔1小时,1个135公斤重的大铜锤便敲击几吨的大钟,发出雄壮的声响,持续10秒左右。
历史轨迹
1928年1月1日凌晨1点,海关大钟敲响了第一声,一直以英国皇家名曲《
威斯敏斯特》报刻。1966年5月,一批“
红卫兵小将”闯入
海关大楼,扬言欲砸钟楼。欣幸有一些头脑清醒的海关干部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这些
过激行为。上海市政府决定必须进行“改装”。于是钟面的中心部分从4只圆圈玻璃图案变成了“金黄色的向日葵”,报刻的《威斯敏斯特》乐曲改为《东方红》,钟锤钟铃停止使用,改为电子打点和
奏乐,钟铃端每边置放12只
扩音器,四面共放48只扩音器,按时向全市播放。
1986年10月英国女皇伊丽沙白二世访问上海,经批准,决定将海关钟楼恢复原状,又从国外进口了相同的玻璃。
沪东造船厂特地赶制了大钟里面的铁框架,专供拼装一块块玻璃之用,钟面恢复原状,机械打点也恢复,“文革”中使用的电子打点终止,海关钟楼又响起了《
威斯敏斯特》乐曲。
1997年上半年,陆续有些华侨和旅游者,出于爱国主义感情,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海关大钟停放《威斯敏斯特》乐曲,
上海海关按上级有关部门通知,从1997年6月30日零时起,停奏海关大钟报时《威斯敏斯特》乐曲,海关大钟照常
机械运转,钟声仍准点响起,但无乐曲伴奏。经专家论证并经市委、市府领导同意,决定于 2003年5月1日起海关大钟恢复播放《
东方红》报时音乐,关党组接到市委宣传部
公函后,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专人实施上海海关大钟奏乐报时系统改造工程,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顺利地按时恢复播放《东方红》报时音乐。
周边景点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
折中主义风格。
东洋伦敦——
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
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
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
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
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东西合璧的
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
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
花饰,凹凸感强。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
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
哥特式建筑。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
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
分行。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
苏伊士运河到
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
交通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1899年华俄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购下此地块并兴建了银行大楼,故此楼被称作“道胜大楼”或“华胜大楼”,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归
中央银行使用,又被叫作“
中央银行大楼”。此楼是外滩第一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起来的建筑。
台湾银行大楼 现今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该楼兴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
建筑风格。
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字宇大楼) 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
字林西报》馆。
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
和平饭店南楼(原
汇中饭店) 位于
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
中央饭店。这座建于1906年的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09年“
万国禁烟会”就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
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
和平饭店北楼(原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
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具有美国
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
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
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
攒尖顶,上盖绿色
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
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
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
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怡泰邮船大楼
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
趣味的建筑,它就是怡泰邮船大楼即“
格林邮船大楼”。是一座典型的
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正金大楼 建成于1924年,独具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同样有着花岗石的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二至五层有两根
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
怡和洋行大楼 自从1843年
上海开埠后,国外商家纷纷开设
洋行,
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几家之一。此后英商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贸易活动。怡和洋行大楼位于
中山东一路2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东方大楼 即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大楼。原是法国
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所。设计师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叠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贯通的
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
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是巴洛克式的
经典之作。
英国领事馆 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
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
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
建筑外立面原采用
清水砖,层顶用中国
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
大草坪,环境更显优美。解放后,
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
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
外白渡桥 位于
黄浦公园西侧,架在
中山东一路,
东大名路之间的
苏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
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
人流量,
车流量很高。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
外白渡桥。
上海大厦 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
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尧江大厦”。副楼又名“
浦江饭店”。现为
三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
阿拉伯六国特色
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俄罗斯总领事馆 位于
外白渡桥北侧,
苏州河与
黄浦江会合处。该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
壁柱。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气象信号台 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
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
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
天文台传来的
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
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