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立面分为建筑外立面和建筑内立面。一般情况下建筑外立面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特定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屋顶与墙体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并难以区分,或为了特定建筑观察角度的需要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来处理时,也可以将屋顶作为建筑外立面的组成部分。
设计的历史
建筑外立面设计从历史演变情况来看,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持续变化的状态中。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直接促进人们产生对美的追求,激发人类创造的欲望。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中产生“美”的动力和目的是不同的,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在不同时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功能。
1.原始社会时期
不管原始棚屋如何简陋,它都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的手段去划分空间的尝试。这种划分使得原始人类在混乱、荒漠的宇宙空间中,第一次建构了自己的避难所,并逃离了某种层次上的原始空间恐惧,拥有了个人生存空——“家”。这个构筑的空间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的侵袭,但从人的心理上还依然有对自然的恐惧感。于是在“家”中增加了那些有灵性的守护神,以此带给“家”吉祥与和平。因此,在原始时期,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在摆脱自然恐惧、寻求安全感中产生了。
2.农业社会时期
古代人们世俗生活的焦点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财富、权势、生活情趣。从这三个方面可以分析Ⅲ,古代生活的人们对建筑的需求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用来展示财富、体现权势以及增添生活情趣,这样的需求也体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中。
3.工业化时期
一方面,
工业革命对
建筑影响最大的是新技术、新材料、结构技术和技术设备,例如
生铁、
钢铁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中的柱子和框架,玻璃因采光的用途更多地被应用在建筑外表上。这些新建筑在材料、结构、技术上比过去自由得多、丰富得多,其主要特点是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外墙不再担负承重的使命,从而使外墙立面得到了解放,这必然要影响到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空间在现代建筑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建筑师使用的是体量、
曲面等现代建筑语言。因此,这个时期,建筑的设计注重体量和功能,同时建筑师和设计师企图用机器、技术等方式把注重功能的、实用的设计带给人们,建筑外立面设计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技术以一种新的角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4.后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时期的建筑外立面设计带给人们的是过多的严肃性、科学性和理性,人们的情感得不到释放,这使人们渴望一种能满足心理的、情感的设计,于是后工业时期的设计出现了。后工业时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第一,采用装饰;第二,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第三,与现有环境融合。后工业文化特征反映在建筑设计领域,直接表现为设计意念的多样化。不论是对传统的缅怀、广告的需求、人们的娱乐心理,还是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变化,都把后工业时期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5.当代多元化时期
“多元化”一词可以说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概括性描述。对于建筑外立面来说,多元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设计理念的混杂。经过后工业化时期建筑的洗礼,各种设计思想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和借鉴,呈现出共生的趋势:人们对建筑外观的期望越来越高,除了维护和美观,还要体现个性化并满足生态节能等需要。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外立面的多元化。一方面,建筑的形态更为自由,模拟技术突破了人脑的想象,建筑师在空间曲面和自由形态上有了更好的掌控力,另一方面,数字化立面打破了建筑形象不可改变的状况,使建筑外立面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
设计原则
1.时代性原则
设计的时代性原则不是片面、单向的。它包含两个层次:首先,要立足于时代,既要从时尚中寻求灵感,又要超越时尚把握住内在的本质。其次,经典和传统是时代性之根,建筑外立面设计离不开经典和传统的作用。一方面是对经典永恒价值有选择地借鉴,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内在精神有目的地传承。
2.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如张钦楠在文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中的论述, “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特色,来源于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这里所说的建设资源,是广义的和人文的资源。”自然资源,如地形、光线、风和气候等;人文资源,如种族、身份、历史、风俗以及构造方法等。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该在尊重地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一种认同和归属。
3.大众性原则
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大众性原则,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应是设计师个性化的体现和实验性的产物,而是综合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设计。第二,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该注意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创造出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装饰,做到“雅俗共赏”。
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应有准确的定位。由于建筑外立面设计可以用作表达财富和经济地位的象征,很容易导致不顾建筑装饰的艺术性而将各种豪华材料堆砌起来,成为实现城市“形象工程”的手段。从经济性原则出发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既不是盲目地追求豪华气派,也不是不顾场合地降低标准,而是本着节约和控制的原则,根据建筑的性质、周围的环境、社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理性地确定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定位。
设计内容
构成
建筑外立面设计包括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必须互相依存。
硬性条件是指物质设施、物理因素的总和,是有形的条件,包括建筑入口、建筑墙体、建筑屋顶、建筑门窗、建筑外部周边环境等构成元素的设计。
软性条件涉及建筑风格、
建筑美学、文脉内涵等,它是建筑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
现代建筑外立面设计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综合统一。
设计元素
根据建筑外观的构成元素来划分,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元素包括建筑入口、墙体、屋顶、门窗、细部以及环境。
(1)人口。建筑人口是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口部,主要起到组织交通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空间的过渡与转换、建筑功能的标志与识别、建筑文化内涵的体现等其他功能。因此,建筑人口的设计在建筑外立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建筑外立面的人口与建筑台阶、坡道、雨篷、标志、装饰构筑物等共同组成建筑的人口与门头,成为建筑外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也是建筑外立面设计重要推敲的部位。
(2)墙体。墙体在建筑外立面中占有绝大部分的面积,对建筑外立面的形式、风格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墙体在设计时要满足承重、围护、分隔空间等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时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墙体所起的作用也有区别。例如,砖混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墙体起到承重、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而框架结构的墙体多使用砌块砌筑,主要起到围护和分隔空问的作用,因此,作为设计师首先要了解建筑的结构及特点,然后对墙体进行合理的设计。
(3)门窗。门作为建筑的构成元素,意味着建筑的入口,同时也具有坚固的防护性。门的设计需要注意门的尺度、开启方式、造型、门与周边界面的处理、门的细部设计等。
窗户是建筑外立面组成的一部分,窗户的形式、大小、排列方式都影响着建筑的形象。
窗户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窗户的尺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如窗口尺寸应符合《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规定,各类窗的高度与宽度尺寸通常采用扩大模数3M数列作为洞口的标志尺寸。窗口的尺寸还应符合热工技术指标的要求。例如,在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为南向不大于0.50,东西向不大于0.35,北向不大于0.30;公共建筑的窗墙面积比为各个朝向均不超过0.7。此外,窗口的尺寸还应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满足窗地比等指标要求。例如,Ⅲ类气候区各类建筑卫生间、走道、楼梯等空间窗地比为1/12;住宅的厨房、起居室、卧室为1/7;医院的病房、办公室、诊室为1/7;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建筑的办公室、会议室为115;设计室、绘图室为1/3.5。
窗户在设计时还需考虑隔声、保温隔热等物理指标性能,如设置带空气层的双层玻璃窗可以提高隔声、隔热性能,防止窗户结露。外墙窗户的设置还要考虑室内空间的划分和空间的高度,形式要与建筑的形象、风格统一协调。
(4)屋顶。屋顶既是建筑物遮风挡雨的重要构件,也是建筑形象中最具表现力和个性的部分,被称之为建筑外观的“第五立面”。在设计多元化的今天,屋顶的造型设计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屋顶的类型很多,常见的类型包括平屋顶、坡屋顶、曲面屋顶、大跨度建筑屋顶等。屋顶在设计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保温、隔热等物理指标的要求,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屋顶需要设置保温层,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而在夏热冬暖等地区需要考虑屋顶的隔热设计,需要设置通风层、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作用。同时屋顶应做好防水设计,设置
防水混凝土、高分子防水材料、
改性沥青等防水层。屋顶的形式应与建筑整体造型保持一致,平屋顶可以增加高低层次的变化,也可以增加装饰性的构件丰富建筑的轮廓线;坡屋顶一般是坡度在10%以上的屋顶,可设置成单坡、双坡、四坡等形式,多使用沥青瓦、陶瓦、树脂瓦等材料。曲面屋顶可结合平面的曲线设计,轮廓线优美,由于金属容易弯曲成形,一般多使用金属材料作为曲面屋顶的面材。
(5)细部。贝聿铭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有好的构思,而且要细部到位”,可见细部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外立面的细部设计可分为功能性细部设计和装饰性细部设计两种。功能性细部设计是功能性构件本身的细部设计以及与其他构件之间连接处的细部处理,例如,雨篷的设计,钢结构与点支玻璃围护面层的连接等处理都是功能性细部设计。而装饰性细部设计是指线脚、雕塑、图案、纹样等,是从美观的角度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装饰。建筑外立面的细部设计能够反映当代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具用一定的尺度感知功能,反映一定的历史文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所以设计师必须重视细部设计。
(6)环境。环境是指建筑周边的小环境设计,包括与建筑入口连接处的硬质铺装、停车位(场)、无障碍设计、绿化、环境设施、水体、雕塑等设计内容。其中,与建筑人口连接处的硬质铺装设计要求流线应便捷,使行人能够方便地到达建筑入口。对于小型的,人流量少的建筑可以采用道路连接;对于大型的,人流量多的建筑需采用广场的形式连接以满足疏散的要求,广场的面积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如中小型电影院建筑主人口前集散空地面积为0.2m2/座。此外,对于大型的建筑还应至少有两个口部与城市道路连接。在建筑场地允许的情况下需设置汽车停车位(场)和自行车停车位(场),停车位(场)的设置需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例如,垂直放置的小汽车停车位为3m×6m,单车道为5m,双车道为7m;普通办公楼机动车停车位指标为lOOm2建筑面积设置0.25个车位,自行车停车位指标为lOOm2建筑面积设置2个车位;一个小型汽车的车位按25m2计算,一个自行车车位按1.2m2计算。人流的流线与车流的流线应分开设置,停车位(场)最好采用绿篱与其他场地分隔。无障碍设计主要是在场地设置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导盲道等。绿化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水体设计、雕塑等是属于景观设计方面的要求,满足停留、等候人群的观景需求,也满足建筑绿化率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建筑人性化的设计,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