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政厅
中国第二个市政厅
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汕头设立市政厅对汕头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汕头也很快发展成为广东省第二大城市,成为整个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文明培养都走在全国前列。
架构设置
综述
根据1921年公布的《汕头市暂行条例》,汕头市设立公安、公用、工务、教育、卫生、财政等六局。市长与六局局长成立行政委员会处理全市事务。当时,首任市长是王雨若,也称市行政委员会主席另设秘书2名,秉承市长之命掌管机要事务,又设总务科主办市政厅内勤工作及处理日常民事政务。
1922年改财政、工务、教育三局为科,公用、卫生两局裁撤,职能并入公安局。
1928年6月,汕头市政厅所属工作机构改科设局,设秘书处、总务科、财政局、工务局、教育局、公益局和公安局。
1928年10月,国民党政府公布《普通市组织法》,规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镇可设置普通市。汕头市政厅因而提出改组为汕头市政府,呈请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备案。1929年广东省政府以汕头市辖域、人口均有增加为由,咨请内政部转呈国民党中央政府;1930年9月,根据修正后重新颁布的市组织法,具呈行政院申报汕头设市事宜。11月25月,行政院第一次国务会议决议汕头暂准设市,由中央政府颁发铜印,隶属广东省政府。许锡清为首任市长。汕头市政府的工作机构沿用原市政厅的1处5局1科建制。1931年,汕头市政府开始筹备地方自治工作,1932年,5个区公所46坊等自治机构相继成立。
公安局
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汕头商埠警察局遂改为汕头市公安局,消防队亦改为汕头市公安局消防队,设队长一名、消防员数十名,配置救火车和人力推动救火车各一辆,队址设于外马路58号(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汕头市消防支队第一中队队址)。1932年,市公安局扩大业务设置,在原有警务课、司法课、侦缉课的基础上,增设了消防课这一科室,作为全市消防工作的主管部门。
卫生局
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设置卫生局管理医疗卫生工作。1922年,卫生局被裁撤,卫生管理工作归并于警察局。同年另组卫生科,此后又多次归并于警察局及民政部门。1939年6月,汕头市沦陷,市政停顿。1945年8月,汕头市政府复员接收后仍设卫生科。1946年3月,改设汕头市卫生局,执掌医药、保健、清洁、防疫等卫生行政事宜。
市政公报
1921年创刊于汕头,月刊,属于行政机关刊物。该刊由汕头市政府发行,汕头市市政厅总务科编辑,汕头市政府秘书处编印。停刊时间和原因不详,现馆藏期刊年份从1928年至1935年。
该公报公告与汕头市有关市政有关的著译、评论、条陈、通讯、法令、行政状况,刊内文字不拘文言白话,浅显易懂。该刊主要由”法规”、“公牍”、“秘书”、“财政”、“财政”、“公务”、“社会”、“卫生”、“教育”、“报告”等栏组成。刊首载有总理遗像和总理遗嘱等内容。该刊“法规”栏主要刊载有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颁布关于社会事业之法规或条例,如中央颁布的《公务员考绩法》、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营业会计规则》、汕头市颁布的《汕头市公安取缔船户户籍异动及变更陈报事项规则》等规章。
该刊“公牍”栏里分为“秘书”、“训令”、“财政”、“教育”、“公务”、“卫生”等栏。“秘书”栏里有该政府里很多委任信息,包含各部门的领导、职员的人事变化和组织的设立情况。“训令”栏里有汕头市政府发给各部门的指令,如“训令所属各机关学校市商会抄发证章方式讨论会议决案仰知照由”。该刊“财政”、“教育”、“公务”“卫生”等小栏里,分别载有与各个方面有关的呈文、训令、公函、布告等资料。此外,刊末还收录了大量统计图表,包括该市的户口统计表、金银货币价格涨落统计表、出入华侨职业分配表等内容。
《汕头市市政公报》是一份政府主办的行政刊物,刊里保存大量民国时期的政府公文、图表、人事任免等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汕头市地方治理状况有重要史料参考价值。
历史成就
1921年汕头成立市政厅后,市区面积迅速扩大、交通路网快速发展,货流量剧增,商业得以快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呈现繁荣鼎盛局面。
基建发展
1929年汕头飞机场完工启用,同年汕头电报局开始营业。1932年,由汕头市政府与美商中国电气公司合作的公立自动电话公司成功营业,全市用上自动电话,是全国第九个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的城市。1933年,广汕无线电台开通。海陆空交通运输网、邮电通信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汕头商贸的繁荣鼎盛。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三位。汕头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20世纪20至30年代,怡和、太古、渣华、华暹、民生等10多家轮船公司和招商局先后在汕头设立机构。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
商业发展
1930年有薯粉业、鲜鱼业、土糖业、中药业、西药业、酒业、汇兑业等27个同业公会成立。至1933年共有同业公会33个,会员达13834人。这一时期在汕头设置的大小商号共有3441家,分属96类行业。1928年至1933年短短5年间,城市人口从13万多人猛增到1933年的19万多人,商业从业人口占了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据民国海关统计,1928年,汕头进出口贸易额居全国海关第5位。
城建发展
汕头的商业繁荣得益于政府对老城区的重新规划。1922年,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编制“市政改造计划”。1923年汕头市政厅将编制好的市政改造计划上报审批,因政局原因未予批准实行。
1926年,鉴于当时汕头自身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两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汕头市政厅将重新修订的规划再次报呈广东省政府。在获得省政府的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行。汕头市政厅着手对老市区进行规划改建,划分出工、商、居住、游乐等功能分区。当时汕头老市区规划改建用地共620848.8平方丈,其中商业区规划用地505701.4平方丈,约占了80﹪,余下的20﹪才规划为其他功能区用地,可见当时商业在汕头市经济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市区规划建设以法国巴黎街区为蓝本,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呈扇状放射扩张出升平、安平、国平等多条道路,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环形连接的城市路网格局。这样的街区景观,当时是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区规划建筑。街区条条街道通码头,既方便上货、下货,又宜行宜商。街道两侧商铺为中西合璧骑楼,前是商铺,后是仓储,楼上住人,美观实用,具有独特的汕头商埠风格。
至1938年,规划提出的道路和用地布局基本实现,形成了东起外马路尾,北至乌桥,西、南至海边,面积约3.3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
相关评价
1925年,汕头市第三任市政厅长萧冠英在其所著《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一书中这样介绍汕头:“夫汕头一埠,为潮梅各属及闽赣边县之门户。凡此等地方外出南洋群岛及东南亚细亚之移民、与夫对外贸易,悉由此经过。故其商业经济影响所及范围甚大……为全岭东之总汇,潮梅商业之中枢。”
1948年,民国汕头第31任市长李国俊在《今日的汕头》也作这样描述:“汕头市工商荟萃,华洋杂处,为南中国第二大商埠,亦为岭东潮梅各属以至闽赣吐纳口岸。侨胞出入往来,均以此为孔道。故其环境与地位,实与一般县份有别……港澳两地,海通八达,商业发达,经济与汕头之关系,较诸其他地方,犹见重大。”由此可见当时汕头在华南乃至东南亚、港澳一带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岛与海湾,汕头这座城的叙事框架.潮汕新闻 - 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2020-09-12
历史沿革.汕头市人民政府.2022-03-30
汕头老城区历史建筑具备保存价值.金平区人民政府.2021-08-0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4 08:42
目录
概述
架构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