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兴西路。在西汉200多年中,这座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包括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城市历史
汉长安城遗址,是于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建而成的都城,其后到末,长安城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中。据诸家统计,西汉长安城在西汉灭亡之后,共有十一个王朝和政权:新莽、汉(刘玄)更始、赤眉帝刘盆子东汉献帝、晋惠帝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大兴城建成之后西汉长安城划入禁苑。
(表格参考资料:)
考古发掘
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对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调查。此后,中国学者也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一些踏查工作,对汉长安城遗址系统的、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揭示了汉长安城的布局结构,一些重要的城门、宫殿、武库、官署、宗庙、社稷、辟雍、作坊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对上林苑及其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试掘,一大批历史遗物被发现。
1956~1957年,开展了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城门、城墙勘察。在此基础之上,考古发掘了汉长安城西安门霸城门直城门宣平门城门遗址。1957~1960年,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对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中的宗庙、社稷、辟雍建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了汉长安城城内主要道路、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建章宫的考古勘探,取得重大学术成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广泛开展的农田基本建设使汉长安城武库遗址面临被破坏形势,1974~1978年对武库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
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未央宫遗址的全面考古工作:1980~1982年对未央宫前殿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全面考古发掘了未央宫椒房殿遗址;1985~1986年对未央宫遗址开展了全面考古勘探;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相继考古试掘了宫墙、宫门遗址,发掘了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少府或其官署遗址、宫城西南角楼遗址。1987~1988年,考古勘探了长乐宫遗址、东市与西市遗址。
20世纪90年代前半叶,勘探、发掘了汉长安城的陶俑窑、砖瓦窑和冶铸、铸币遗址,其后又通过田野考古究明北宫地望和范围。1997~2001年,进行了桂宫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
2002年,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重点转为长乐宫遗址,已经考古发掘了6座大型建筑遗址。且对汉长安城角楼遗址、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建都于汉长安故城的都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初步揭示了西汉时代以后,汉长安故城作为都城的布局形制变化。21世纪以来,还对汉长安城附近秦汉上林苑遗址、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与试掘。与汉长安城相关的“京师仓”遗址、凤翔的西汉仓储遗址、汉函谷关故址附近的西汉“仓储”遗址、汉上林苑宫观和铸币与桥梁遗址,属于都城“墓地”的汉长安城东郊“平民”墓地和汉长安城北部与东南部的帝陵等,分别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取得重要学术成果。
遗址特点
汉长安城遗址周边有渭、泾、灞、沣等多条河流,大尺度的历史环境包括南部的秦岭和北部的渭北台塬景观体系。得益于历代王朝与遗址区群众的倾力保护,历经2200多年整体格局完整保存,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城内的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城西墙外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群。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即今未央区未央宫乡、汉城乡和六村堡乡辖区之内)根据对汉长安城遗址的测绘资料,汉长安城城址平面近方形,周长25014. 83米,总面积34392202平方米。城周夯筑城墙,东、西、南、北城墙长分别为5916.95米、4766.46米、7453.03米、6878.39米。城墙横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城墙底部宽约16米,现存最高处在10米左右。城墙内外向上有收分,倾斜度各为11度。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夯土纯净,质地坚硬,夯层清晰,一般厚7~8厘米。城墙中的穿棍、穿绳和夹板痕迹明显。城墙分段夯筑,墙体错位排列。城墙外侧20~30米处,有宽40~50米、深约3米的城壕。
城墙四角有角楼,角楼均建筑在城墙四角外侧。东北角楼基址平面东西36米、南北27.7米,角楼基址南边和北边分别与东城墙、北城墙连接。登临角楼的通道设置于角楼内侧,通道为南北向,东邻东城墙,北端至北城墙,南北长10.6米、东西宽4.9米。西南角楼基址经钻探、试掘表明,角楼基址内侧与南城墙、西城墙内侧平直,东西28米、南北20米。基址外侧遗迹被破坏。
长安城共有12座城门,每面3座城门,每座城门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宽约8米,城门进深16米。12座城门大小不一,与长乐宫、未央宫相对的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建筑宏伟,城门面阔约52米,城门门道隔墙各宽14米。其他城门宽约32.4米,城门门道隔墙各宽4米。在汉长安城东面城门的宣平门、霸城门门址之外的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夯土基址。以宣平门为例,其门址外侧凸出的夯土基址,现存东西13.8米,南北11.7米,残高8.2米。属于汉长安城东城门的中间城门清明门,因门址保存不好,其门外两侧向外凸出的夯土基址已不复存在。在汉长安城南、北、西面的城门遗址,均未发现上述遗迹现象。
汉长安城城门结构基本相同,门道两旁分列众多础石及壁柱遗迹,门道两壁垂直,城门应为“骑楼式”建筑。各城门内侧还筑有房屋,应为守卫人员用房。
汉长安城内的道路规整,有8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8条大街长度不等,最长者达5500米(安门大街),最短者800米(洛城门大街)。大街笔直,或为东西向,或为南北向。其中东西向的宣平门大街、清明门大街、直城门大街、雍门大街和南北向的安门大街路面宽为45~56米,南北向的横门大街、厨城门大街路面宽约45米。道路的宽窄应与其使用功能密切相关。汉长安城的8条大街之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每条大街分为平行的3股道,所谓“道有三涂”,中股道宽约20米,两侧的两股道较窄。中股道即“中涂”或曰“驰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两边的道路。两条排水沟均为明沟,宽约0.9米,深约0.45米。道路路土厚为0.3~0.4米。在长安城内侧,有一周环城路,即文献中的“环涂”,宽约35米。宫城、市场之内的道路,一般宽10米左右,如未央宫中的道路一般宽8~12米,桂宫道路宽10.3~13米。长乐宫之内的道路比较宽,从霸城门通入城内的东西向道路宽约50米,长期以来人们仅仅将其视为长乐宫之内的干道,其实很可能汉惠帝营筑长安城城墙、城门及修筑城内道路时,将其作为与直城门大街连通的同一条城内干道。如果这一推测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西汉中晚期的长乐宫与西汉前期是有所不同的,那时由于长乐宫的扩大,已经将其北部属于汉长安城的东西向大街,圈入宫城之中。
汉长安城中与8座城门连接的8条大街,将城内分成11个区。由于8条大街或为东西向、或为南北向,因此11个区的平面形状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北城墙为界的4个区,由于北边城墙斜直或曲折,因而其平面呈不甚规则形状。上述11个区功能不尽相同,建筑内容也不一致。11个区中,未央宫(包括武库)、长乐宫(包括太上皇庙、高庙和惠帝庙)、桂宫、北宫、明光宫(有的学者目前推测宣平门大街与清明门大街南北之间、安门大街以东这一范围,可能为明光宫遗址所在)、东市、西市各占1个区,里居占4个区。
都城给水工程主要是引发源于秦岭的泬水从章城门附近入城,至清明门附近流出汉长安城,此即史载“明渠”。明渠是城内主要供水渠道。汉长安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考古勘探发现明渠的总体走向也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明渠故道从章城门遗址向东约800米,进入前殿西南部的未央宫沧池,然后出沧池北部,向北经前殿、椒房殿和天禄阁西部,流出未央宫。再向北流至今北徐寨村附近,折向东流,经北宫遗址南部,进入长乐宫北部,向东从长乐宫东北部流出长乐宫与汉长安城。明渠故道一般宽11~13米、深1.5~1.7米。明渠流出汉长安城分为两支,一支注入城壕;另一支向东流入漕渠。西汉中期,随着汉长安城的发展、扩大,都城用水量增加,为了保证都城供水,在汉长安城西南开凿了昆明池与揭水陂。根据文献记载,昆明池的开凿是为了训练水军伐粤与攻滇,实际上昆明池在汉长安城给水与漕渠补水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揭水陂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它发挥着水库的作用,一可储水,二可控制水流。都城之内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生活用水,多以凿井给水。井有井台,其上铺砖。井壁一般上中部以券砖或扇形砖砌筑,下部置陶井圈。井的大小、深浅不尽相同。如未央宫椒房殿遗址水井井台平面方形,边长3.5米、井径1.54米、深8.3米;未央宫少府遗址的水井井台长4米、宽3.3米,井径1.3米、深5米;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水井井台长1.5米、宽1.3米,井径0.85米、深7.1米。上述水井多位于主要建筑的一隅,这是为了既方便用水,又不影响建筑群整体布局。
都城排水工程主要靠城内各大街两旁的路沟,它们与城墙或城门底部的涵洞、水道相连接,将污水排泄到城壕中去。城门或城墙之下用砖或石构筑了排水涵洞,城内大型排水渠一般为明渠。在排水渠流经的宫殿建筑区内,由于都城排水设施规划和施工在前,为了保证宫殿建筑的整体布局,有些建筑要建于排水渠之上,这样排水渠就由明渠变为暗渠。如桂宫第三号建筑遗址的第七号房子之下,就有砖砌的地下排水渠道。城内各种宫殿、官署等建筑群中的排水设施,主要由地漏和排水管道组成。地漏一般发现于建筑群的一隅或天井(院子)中,大多位于地势较低处,便于雨水汇集。地漏均为砖砌,大小不甚一致,结构也不尽相同。长安城建筑群中的排水管道多为五角形排水管道,也有少量圆形排水管道。五角形管道为陶质。根据建筑群之中排水量的多少,构筑规模大小不一的地下排水管道。如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东院二号天井西边的五角形排水管道设置了并列的两排。又如,在长乐宫之中发现了上下两层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其中下层并列三排五角形管道,平底在下,尖顶在上;上层并列两排五角形管道,平底在上,尖顶在下,上层水管道的尖顶插入下层水管道尖顶之间。这组五角形排水管道宽1.32米、高0.75米。在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之外,排水设施为露天排水渠或排水沟,有的建筑群内的排水管道排水口直接通至排水渠或排水沟内。如未央宫椒房殿遗址北部有一南北长55米的排水沟,其上口宽0.9米、底部宽0.7米、深0.6米,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的东院与西院之间有排水渠,渠口宽3.2米、底宽1.3米、深0.8米。汉长安城给水排水设施的重要特点是,生活用水采取开渠引水,挖池蓄水,导渠输水,提高地下水位,凿井滤水、用水。汉长安城给水工程的渠、池等设施,与都城园林建设相统一,如沧池、昆明池、太液池等,它们既是“蓄水库”,又是风景优美的池苑。这些是汉长安城给水工程的重要特点。汉长安城排泄污水、雨水,在建筑群内地下化,全城排水渠网化,由宫城之内排到都城之内,由都城之内排到都城之外城壕之中,由城壕汇流至渭河。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这里是汉长安城范围之内地势最高的地方,高程385~396米。未央宫平面近方形,周围夯筑宫墙,墙宽7~8米,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2150米,周长8800米,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七分之一。
(1)前殿遗址
前殿为皇宫大朝正殿,约位于未央宫中部,是未央宫及汉长安城中地势最高的地方,现存基址高出附近地面0.6~15米。基址南北400米,东西200米。
(2)椒房殿遗址
椒房殿遗址位于前殿基址以北330米,它是西汉一代皇后的宫殿建筑群。椒房殿由正殿、配殿和附属建筑组成。正殿基址东西54.7米,南北29~32米,殿堂周置回廊,四面回廊宽度不一。配殿在正殿东北,其范围南北86~87米,东西44.5~50米,由南、北二殿组成,二殿之间和北殿北面各有一座庭院。配殿之内有5条巷道。
配殿的南殿基址东西50米,南北32.5米。南殿东部和南部各辟一踏道,前者规模较大,后者规模较小。东踏道为南殿的主要进出通道。南殿北部庭院平面近方形,东西22.3~26.8米,南北22.5~28米,庭院四面置廊。庭院天井东西19~21.6米,南北16.4米。
配殿的北殿基址东西43.5米,南北23.2米,殿基北部庭院东西27.7米,南北15.75米,庭院天井东西23.2米,南北13.5米。北殿属于配殿的后殿。椒房殿遗址中的巷道均分布于配殿遗址中,主要在配殿遗址西部,其中四条巷道在南殿遗址,一条巷道在北殿遗址。这些巷道在中国古代建筑遗址中罕见。巷道方向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不同,巷道短者13米、长者27米,巷道宽度0.9~1.6米不等。一般巷道壁有土坯包砌,其外抹草泥,表面涂白灰。巷道地面以条砖铺置,踏步以空心砖砌筑。
附属建筑位于正殿北部、配殿西部,包括3座庭院、9座房屋。庭院在东部,南北排列;房屋在西部,亦为南北排列,房屋多为长方形。
(3)少府(或其所辖官署)建筑遗址
少府(或其所辖官署)建筑遗址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430米,东距椒房殿遗址350米。少府(或其所辖官署)建筑遗址是目前已发掘的秦汉宫殿建筑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该建筑遗址的主体建筑居中,两侧为附属建筑,南、北各置庭院。主体建筑由南、北殿堂组成。
南殿堂面阔7间,进深2间,东西48.6米,南北17.5米。南殿堂坐北朝南,南边有东西排列的6个檐柱柱窝遗迹,柱窝间距各7米。殿堂之内南北居中位置,有东西排列的6个大型础石,础石间距各约7米,南与檐柱柱窝相对。础石置于础墩之上,础墩夯筑,表面包砌石板。殿堂地面置木质地板,地板之下构筑基槽,槽壁包砌石板。
北殿堂面阔5间,进深2间,东西31米,南北12.9米。北殿堂建筑布局结构与南殿堂基本相同,只是殿堂朝向相反,檐柱柱窝和殿堂中部的大型础石各5个。
(4)中央官署建筑遗址
中央官署遗址是一座封闭式的大型院落建筑遗址,院落东西133.8米,南北68.8米。院落周筑围墙,院落围墙内外有壁柱。院落之内,约东西居中位置有一南北向排水渠,将院落分成东、西两部分,简称东院与西院。
东院东西57.2米,南北68.8米。东院有北门和西门各1座,北门位于东院东北角,门外东侧有一小房屋,西侧有一水井。北门应为进出东院的“后门”。西门位于东院西南角,应为沟通东院与西院的门道。东院有南北两排房屋,二者间距23.3米,两排房屋各自南面均有天井与回廊。南北两排房屋均东西并列各3座,房屋平面一般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南排房屋南部的天井东西长35米,南北宽10.6米。南北两排房屋之间的天井东西长32米,南北宽11.2米。
西院东西73.2米,南北68.6米。西院有东门和南门各1座,东门位于西院东南角,与东院西门隔排水渠东西相对。南门亦位于西院东南角,是西院主要通道,也是中央官署院落的主要门道,门道面阔3.4米,进深2.4米。南门之内有一小型房屋,当为南门“门房”一类建筑。西院之内也有南北两排房屋,二者间距19.5米。两排房屋之间是天井、回廊和亭子。南排房屋与院子之间为天井和回廊。南排房屋东西并列3座,均为坐北朝南。南排房屋之南的天井,东西57米,南北6.1米。北排房屋东西并列4座,亦为坐北朝南。在南北两排房屋之间东西并列2个天井,其宽均为17.3米,东天井长20.2米,西天井长14.7米。东西二天井之间为亭址,亭址东西13.6米,南北17.3米。
(5)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
(6)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
(7)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长乐宫是在秦都咸阳“渭南”离宫——兴乐宫基础上修建起来的。长乐宫位于长安城东南部,其遗址范围在今西安市未央宫乡和汉城乡的阁老门、唐寨、张家巷、罗寨、讲武殿、查寨、樊家寨和雷寨等村庄一带。长乐宫在未央宫之东,汉代又称长乐宫为“东宫”。经考古勘探,长乐宫东、西、南、北宫墙长分别为2280米、2150米、3280米、3050米,周长约1076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东、西宫墙平直,南、北宫墙有曲折。
(1)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
(2)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100米。
(3)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
西汉中期,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在长安城西侧建造了“度比未央”、“千门万户”、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自汉武帝把建章宫作为皇宫使用,直到昭帝元凤二年(前79年)才“自建章宫徙未央宫”。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经对建章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究明宫城为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东西2130米,南北1240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对建章宫的门阙、前殿及太液池遗址等,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建章宫“双凤阙”二阙址尚存,这是中国地面现存最早的古代宫阙基址,二阙址间距53米,保存较好的西阙址底径17米,现存高11米。
建章宫前殿基址位于建章宫遗址中部偏西处,前殿基址南北320米,东西200米,基址北高南低,北部高于今地面10余米。太液池在前殿西北450米处,池平面呈曲尺形,东西510米,南北450米,面积151600平方米。池东北有渐台基址,现存东西60米,南北40米,残高8米。当时池岸边还有人工雕刻的石鲸。神明台是建章宫的一座重要建筑,该遗址位于建章宫遗址西北部,其夯土基址现存高10米,东西52米,南北50米。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长乐宫在城东南部复央门里,本是秦时的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重加修整形成由14个宫殿合成的宫殿群,宫周长10公里。未央宫在城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始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此宫由承明、清凉、宣室等40余个宫殿台阁组成,周长11公里。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地面。建章宫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始建,也是由许多宫殿台阁组成的,号称千门万户。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较为广阔。
桂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镇,其范围包括夹城堡、民娄村、黄家庄、铁锁村和六村堡。桂宫遗址西为汉长安城西城墙,东临“横门大街”,与未央宫遗址南北相对,这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桂宫是汉武帝时修筑的后妃之宫,桂宫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证实了其时代属于西汉中晚期。经考古勘探,桂宫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840米,东西900米,周长5480米,面积1.66平方公里。桂宫的大型建筑遗址大多分布在宫城南部。已进行考古发掘的有桂宫第二号、三号和四号建筑遗址,桂宫第一号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试掘。
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
北宫遗址位于雍门大街南35米、直城门大街北225米、安门大街西40米、厨城门大街东50米,其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南北1710米,东西620米,周长4660米。宫城遗址南北各发现1座宫门,南宫门外的南北向大街直通直城门大街。北宫南面还发掘了一批汉初可能为建造未央宫、武库、北宫等而烧造砖瓦的窑址。
文献记载明光宫建于西汉中期。关于明光宫遗址的具体位置,多年来一直尚未究明。
文献记载武库建于西汉初年,位于汉长安城中南部的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汉长安城武库建筑遗址,是惟一经过考古发掘的古代中央级“武库”遗址。武库周筑围墙形成院落,其平面为长方形,东西710米,南北322米,周长2064米。约于院落中部有一南北向隔墙,将院落分为东、西两座院子。东院东西380米、南北322米,西院东西330米、南北322米。东院东墙和南墙各辟一门,西院南墙东端辟门,东院与西院隔墙南端辟门。
武库之中有7座建筑,其中东院4座、西院3座。东院4座建筑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各1座,南部东西并列2座。西院东、西、南面各1座建筑。7座建筑平面均为长方形。
考古勘探、发掘资料说明,汉长安城的东市、西市均位于城内西北部,即雍门大街北侧、横门大街东西两边、汉长安城北城墙以南。东市和西市均周围筑墙,墙宽5~6米。东市范围东西780米,南北650~700米,西市范围东西550米,南北420~480米。二市南、北、东、西各有二市门。市内各有两条东西和南北道路贯通,四条道路相交呈“井”字形,这与汉代市井画像砖上“市”的图像相近。横门南160米、东市和西市之间,有一西汉时代建筑遗址群,其范围长、宽各约300米。主体建筑在建筑遗址群中央,东西147米,南北56米,此遗址可能是文献记载“长安市”的“当市楼”(“市楼”)或“当市观”遗址。
汉长安城及其附近地区手工业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多有发现,主要集中于汉长安城西市遗址一带,此外,在汉长安城附近地区的东北部、北部、西部、西南部也分别发现了一些西汉时期手工业遗址。这些手工业遗址主要有烧造陶俑、砖瓦、陶器的陶窑遗址,冶铸遗址、铸币遗址等。如城西北角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带,发现烧造陶俑和铸铁的作坊遗址;未央宫北的石渠阁遗址,城东阎新村附近的离宫遗址,城西建章宫范围内的好汉庙、窝头寨,城东南的老君殿、枣园村,昆明池南沧浪河畔的西赵村,城东清明门外等处,都发现有汉代的铸钱作坊遗址;直城门附近则出土有制造兵器的陶范;在城西南角墙外约300米处还出土了铜锭10块。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可以基本确认的汉长安城礼制建筑有皇室的宗庙、社稷、辟雍、明堂、灵台、太学、圜丘(天郊)及汉长安城附近的帝陵陵庙等。20世纪5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对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中的“王莽九庙”、社稷和辟雍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80年代进行了高庙遗址、杜陵陵庙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又考古发掘了汉景帝阳陵陵庙遗址。
南郊的礼制建筑群遗址,以汉辟雍和王莽九庙遗址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辟雍遗址,平面外圆内方。中间为一座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夹室,四边有四堂。这组中心建筑外围方形夯土墙,每边长235米,基宽1.8米,四面辟门,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围墙外边为圜水沟,直径约360米,周长1156米,宽2米,深1.8米,沟壁砌砖。圜水沟与四门相对处又各有一小水沟围绕。根据建筑形制以及遗址所在的方位,考古学家判断它是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建造的“辟雍”。
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
文物遗存
综述
汉长安城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以陶质砖瓦建材的数量最多,还有铁器、铜器、石器、金属货币等。各个建筑遗址内部都发现有大批的建筑材料,如绳纹板瓦、筒瓦、脊瓦,云纹瓦当,长乐未央、长生未央、长生无极与天无极、千秋万岁等文字瓦当,回纹方砖、方格纹方砖,素面长条砖以及圆筒形陶水道、陶井圈,石柱础等。铁兵器有刀、剑、矛、戟、镞、铠甲等;铁工具有斧、锛、凿、锤、釜等。铜器有、鼎、钫、锺、釜及铜戈、铜镞等。出土的货币有马蹄金、麟趾金和汉半两、五铢及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货布、货泉、布泉等铜币。未央宫西北边的一座工官官署遗址内,出土3万多片刻字的骨签,内容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进之器”的记录,是研究西汉经济、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档案资料。此外,还出土了汉俑、简册、秦汉封泥等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骨签
已考古发掘的三批汉代骨签,均见于西汉长安城中,分别是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武库遗址和都城西南角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骨签,是1986年10月至1987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出土的。三号建筑遗址地层分作三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扰土层,第三层为汉代文化层。骨签就出土于第三层之中。骨签约六万多枚,大多出土于房屋之内或其附近,而且多集中在房屋的墙体旁边,原来骨签可能放在这些房屋内靠墙而立的架子上。骨签以动物骨赂(主要是牛骨)制作而成;骨签的颜色以白色或黄白色者为数最多,此外还有灰色、黑色和褐色骨签。后三种骨签的颜色是因不同理化因素形成的。
武库骨签发现于东院的第四号建筑遗址北房内,有的有被火烧过的痕迹。骨签用动物骨赂制成,制法是先将骨骼锯割成长方形薄条,再进一步打磨加工各种形状。分二型:Ⅰ型灰色或褐色,短而厚实,中部最宽,一侧作出月牙形缺口;Ⅱ型白色或淡黄色,长而轻薄,偏上部最宽,一侧作出圆形缺口。
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出土的2枚骨签均完整,淡黄色,其中一件有刻文,一件无刻文。系锯割兽骨成片状,再经修理、打磨、刻字而成。
封泥
20世纪90年代,在西安汉长安城相家巷村的村民在农田基本建设挖土时,在古代废弃的淤泥坑中发现了数以千计带有文字痕迹的秦代的封泥。这批秦封泥主要是战国秦、秦始皇和秦二世时期。秦封泥的出现,为研究秦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据专家考证这里曾是秦时的南宫遗址,这些封泥封缄当是经过秦始皇亲手拆封过的。秦王朝上至左右丞相,下至郡县官吏的奏章皆由皇帝亲览。日积月累,剥下的封泥数量可观。到一定程度必须集中处理一批,或贮存或更有可能扔进垃圾堆。之所以能幸运保存下来,则是因为古人将这些封泥燃烧了才使其保存了下来。
机构设置
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是中国第一座完整介绍汉长安城遗址的专题性陈列馆,馆区主要陈列了多年来考古发掘的汉代遗物,展示西汉长安城的历史沿革、布局规模、社会风俗,以及遗址的保护现状、考古成果等。该陈列馆位于西安邓六路。 于2009年6月1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长乐宫4号建筑遗址位于长乐宫遗址西北部,属于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罗家寨村附近。和4号遗址毗邻的5号遗址则是一个具有特殊用途的遗址,据考古推测应是长乐宫中一处藏冰的凌室遗址。
四号、五号遗址博物馆都是在遗址基础上建起来的保护性设施,都采用悬空式玻璃走廊,人在透明的走廊上,可看到脚下的遗址内涵,给人更直接真切的参观体验,而4号遗址博物馆从外面看只能看到房顶,是一种地下陷入式的建筑。
研究价值
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建制完整的统一帝国的都城,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长安城、未央宫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城市和宫殿建筑的代表,是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
自张骞通西域后,汉长安城又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著名的国际都会,与西方的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荣的历史名城。它见证了自西汉建立至隋统一全国期间,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史。
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发展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宫城与亚宫城的政治作用,城门建制、市场闾里、手工业作坊等遗址空间布局形制与结构所反映的社会功能、都市经济与社会管理机制等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
汉长安城选址科学,布局完整、功能齐备,其营建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建设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实践与创新,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汉长安城与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汉民族、汉文化的形成历史直接关联。它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经济水平等,对了解、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西安数千枚秦封泥为研究秦政在中国政治史上的演进提供了重要史料,其出土处很可能是秦始皇时期建设的位于新都规划中心位置的极庙,即秦二世时的“秦始皇庙”。专家研究发现,秦朝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的封泥齐备,还能看到收件人的宫殿所在地(如北宫、南宫、章台、安台),如此数量可观的封泥集中埋藏的地点,很可能就是靠近渭水以南规划为新咸阳中心任务地区的极庙(秦始皇初名其为信宫,旋改为象征天极的极庙)。
历史文化
长安图》是北宋名士吕大防曾慕唐长安城规划之精,据前朝遗图和遗址绘制了石刻《长安图》是中国现存碑刻最早、幅面最大、范围最广、注记最多的古都平面图,图上内容之丰富、符号之多样、注记之齐备(多达近千处)、比例之准确,在世界都市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堪为世界古都图中一绝。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长安图》仅存原碑残块及一些拓片,不足原图三分之一。
由图中可看出汉长安城在唐代,位于长安城禁苑内。城内宫殿栉比鳞次,著名的长乐宫、桂宫、北宫尚存,还新建有咸宜宫、崇晖殿、讲武殿等(图上未央宫一带缺损)。图上园亭尚有:明水园、西北角亭、南昌亭、北昌亭、永泰亭、临渭亭等。东城处标注有汉太仓、汉苑亭建筑等。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汉长安城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2年8月,“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管委会”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首个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正式启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总体保护范围75.02平方公里,核心区36平方公里。在遗址区文物保护方面,特区采取原状保护、地面砾石标识展示等方式,恢复了未央宫区域内“两横一纵”的汉代道路格局。
按照《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特区建设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等“四大原则”进行。特区规划范围总面积为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区、建章宫遗址区、礼制建筑区和景观协调区,分三个阶段实施。其中汉长安城城址区面积54.81平方公里;建章宫遗址区面积9.38平方公里;礼制建筑遗址区10.8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汉长安城城址区36平方公里。
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为第一阶段,启动、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这也是特区先期启动项目。项目范围西至西三环路东缘,北至直城门大街北缘外扩20米,东至安门大街东缘外扩20米,南至护城河外扩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门外由城市快速干道进入遗址入口区域,共计7.14平方公里。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申遗区域内建筑拆除、环境整治、道路系统建设、遗址保护展示、考古工作现场展示、博物馆建设等。2013年7~8月接受国际专家验收。
第二阶段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遗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规划调整和主要文物本体的保护和展示。全面启动特区建设范围内的基础设施。
第三阶段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使其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2021年10月,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0月12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旅游信息
位置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交通
乘234路、331路至东雁雀门站,步行约2公里到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20: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