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银川市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旅游区博物馆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旅游区,是一座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主题博物馆。该博物馆于2011年5月1日对外开放,建筑面积达4308平方米。
历史沿革
水洞沟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距银川市60公里,位于水洞沟遗址灵武市临河乡水洞沟一处面南的崖壁上。它是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中国发现的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场馆特色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馆。它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三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场景的唯美和逼真,让人震撼,艺术的构思让游客很快融入三万年的生活场景中,三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时光不再是距离,高科技让您瞬间实现三万年的穿越。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展览方式
博物馆分地上环廊展示和下沉介入式动感体验两大部分,环廊由序厅、人类演化史、中国旧石器、水洞沟文化、结束语五个板块组成。
序厅
这组名为《发现》的大型雕塑,采用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时光推移到三万年前,一群远古人顶着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艰难地跋涉在鄂尔多斯黄沙漫漫的旷野之上。他们随身携带着狩猎的专用工具,利器、帐篷和火种。当他们翻过一道连绵起伏的山梁后,来到一处今天叫做水洞沟的地方,眼前出现一片水草丰美的湖泊,远处草原上还隐约可见成群奔跑的野马、野驴和羚羊。显然,这是一处诱人的地方。他们卸下行装,就地宿营,水洞沟的文明从此兴起,宁夏的历史也从这里拉开序幕。从这组雕塑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他们发现水洞沟这片沃土时,欢呼呐喊,欣喜万分的激动心情。
【前言:水洞沟地区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生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此后又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五万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石制品、工具以及石器制作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和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从水洞沟出土的石器、装饰品的制作工艺、精致程度分析,在三万年前,宁夏水洞沟人的生产已达到了同时代最先进、最高水平,使用着领先的、精美的石制工具。这种现象,为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所仅有。宁夏人民因水洞沟而感到骄傲,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水洞沟文化产生于荒蛮,影响于后世。水洞沟遗址博物院通过全面展示史前水洞沟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场景,使大家对水洞沟文化遗址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以增强人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三万年以前的水洞沟人,会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珍爱感到欣慰。】
从前言的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三万年前,宁夏水洞沟人的文明程度已达到了同时代最先进、最高水平,水洞沟人使用的石器及佩戴的鸵鸟蛋皮项链,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水平和最高的工艺水平。
人类演化史
【引言:从猿到类人猿再到人的进化经历了从中新世后期——上新世——更新世近千万年的漫长年代,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证据为距今350万年的东非(埃塞俄比亚)人。一般将人类进化史分为南方古猿阶段、能人(早期猿人)阶段、直立人(晚期猿人)阶段和智人阶段。智人阶段又包括早期和晚期两个小阶段。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发现南方古猿和能人阶段的人类化石。】
人类从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历经了漫长的过程,这里您可以看到人类进化的立体演绎场景:向我们打招呼的古猿告诉我们,采摘树上的果实是古人类最早的食物来源之一,(边讲边走,引导至投影屏幕前)发明了石器以后才有了狩猎活动,铁器的出现促进了农耕的发展,现代人生产工具的多样性,使得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信息时代,生产已经达到了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程度,追求的是时间和效率······工具的不断更新促使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地加快!
从人类进化场景可以看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类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依次是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场景中前四个阶段,最后两个一人为秦朝人,一人为现代人)水洞沟人属于晚期智人阶段,距今约3万年-1万年,他的体貌特征介于第三四个模型之间,也就是说水洞沟人经历了旧石器晚期和新时器时代,主要从事采摘和狩猎活动,生产工具开始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变革。到新石器晚期陶器已很发达,农业工具也已开始,并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中国旧石器
展出具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包括早期的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110万年)、陕西蓝田人遗址(距今115-110万年),中期的山西丁村文化遗址(距今约21-7万年)、许家窑文化遗址(距今12.5-10.4万年),和晚期的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距今5-3.7万年)、北京山顶洞遗址、宁夏水洞沟遗址(距今3-1万年)等文化遗址及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展示。
水洞沟文化
宁夏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宁夏新十景、国家地质公园,水洞沟有我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由明长城、品字坑、大峡谷、藏兵洞、红山堡共同构成)。
水洞沟文化遗址部分共通过九个单元进行展示:第一单元:水洞沟地理概况,第二单元:水洞沟遗址地区地质构造,第三单元:水洞沟的古环境特征,第四单元:水洞沟遗址的发现,第五单元:水洞沟遗址分布图(沙盘),第六单元:水洞沟遗址的五次发掘,第七单元:水洞沟遗址发掘成果,第八单元:水洞沟遗址研究,第九单元:水洞沟人生产、生活场景。
实景体验厅
下沉式动感实景体验厅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三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场景的唯美和逼真,让人震撼,艺术的构思让游客很快融入三万年的生活场景中,三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时光不再是距离,高科技让您瞬间实现三万年的穿越。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尾厅
在古人类历史研究中发现,人类在某一地方生活一个时期后,就会消失不见,例如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是距今5-1万年,而水洞沟人则是距今3-1万年,那么,距今1万年之后,水洞沟的哪里去了,一直是考古界的一个谜,一种说法认为认为他们因环境的恶化或与当地已有人群发生竞争而走向灭绝,也不能排除他们与土著文化发生了融合从而丧失了独特的标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又打道北归,到达蒙古、俄罗斯等欧亚大陆北部,之后一部分人因追逐水草丰美的环境到达美洲大陆,还有一部分人继续迁徙……流浪。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或许水洞沟人在后来的迁徙中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融合于某个民族中,由于出土资料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洞沟遗址专题研究也会逐渐深入,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或许能够揭开谜底。
大自然在它自身的变迁中,水洞沟人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他们迁徙到这里,生活在这里,最后被迫离开了这里,从这组雕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史前水洞沟人的坚毅、乐观、求索的精神。刚毅的男子,手举石标自信的目视远方;柔美的女子,手提水囊憧憬着生活的向往;勇敢的孩子,手握木标迈着坚定的脚步,不管水洞沟人最后去向何方?他们曾经的辉煌,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成为这里最宝贵的财富。
部分藏品
披毛犀化石:1919年,比利时生物学家肯特发现的水洞沟披毛犀化石,披毛犀是当时古人类主要追逐捕猎的动物之一;
普氏野马头骨化石:水洞沟2号地点出土,有头骨、有腿骨,说明当时普氏野马在水洞沟一带曾有不少的数量;
鸵鸟蛋皮环状装饰品化石:水洞沟出土的环状装饰品共有69件。用骨片和鸵鸟蛋皮制成的精美环状装饰品,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批量生产的磨制工艺品,其精美程度为我国旧石器文化中所仅见,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演化、艺术品加工使用情况及其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资料。
骨针:水洞沟2号地点出土的骨针,说明当时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作骨针并缝制简单的遮体衣物。
刮削器:水洞沟遗址出土典型石器类型之一,是用来切割、刮、削的工具,一般用于切割肉类、兽皮、分割动物肢体、谷物的根茎,也用于截断、修理中小木棒等工具,是打制石器中最常见的工具。
勒瓦娄哇石核:这种石核本身并不是工具,而是一种石器修理技术,它是制作工具的原材料,在用它制作工具前,先对其进行精心的修理,修理后如倒置的龟甲,修理完成后,从它上面打制出来的石器薄而规整,不需加工可以直接使用。是具有欧洲莫斯特和奥瑞纳技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与我国北方石片石器主工业有明显差异。距今约3.5—2.7万年以前。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8:00-18:00
水洞沟门票:成人76元/人;学生38元/人;成人套票140元,学生套票120元; 老年人(60岁以上)、残疾人、军人凭有效证件免景区首道门票。
持水洞沟套票可免费参观水洞沟遗址博物馆环廊展厅及下沉式动感体验展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7: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场馆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