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都四大影院分别是
大华大戏院(后改称
大华电影院)、
世界大戏院(后改称延安剧场)、
首都大戏院(后改称解放电影院)和新都大戏院(后改称
胜利电影院)。
大华大戏院
大华戏院位于
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67号,地处
新街口南端,建于1934年,是南京著名的电影院和民国建筑杰作之一,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
杨廷宝主持设计,规模、设施均居民国南京之首。
大华大戏院曾先后更名军人电影院、东方红电影院。改造维修后,重新启用最初的名字——大华大戏院。2002年列为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华大戏院与世界大戏院(后改称延安剧场)、
首都大戏院(后改称解放电影院)、新都大戏院(后改称胜利电影院)并称为民国首都四大影院。
201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多的维修改造,大华大戏院重新开业。
世界大戏院
世界大戏院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10月21日建成开业,为半斧形双层楼房,座位900多个。民国23年、洋历1934年,影星胡蝶在此演出;1947年底,白杨、
舒绣文等影星来此为他们主演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作首映礼。来此演出的还有京剧大师
梅兰芳等。
世界大戏院多次改名,文革中改称“延安剧场”。1985年延安剧场连续23天放映探索片《海滩》,连映21天放映《一个和八个》,广受好评。
梅兰芳、吕玉堃、郎咸芬、沈小梅、马金凤、筱水招等艺术家曾在此登台。
世界大戏院分别于1972、1980、2001年进行过多次翻修改造。尤其是2001年,为迎接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在江苏举办,有关部门投资1000多万元对该剧场实施大规模改建,完成后恢复了世界大戏院原名。当时的新闻报道称:“改造后的这座现代化、高标准的剧场为三层六厅结构,充满现代感和浪漫气息。剧场演出舞台容积达4300立方米,达到国际大型演出要求水平。
2002年10月停业,改建集餐饮歌厅一体的夜总会。2006年,世界大戏院拆除。
首都大戏院
首都大戏院位于南京
夫子庙贡院街84号。它与夫子庙民国时期著名的饭店大三元酒菜庄相邻。首都大戏院毗邻
中国科举博物馆,与当时的世界大戏院、
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并称为民国首都四大影院。
首都大戏院建成于1931年(民国民国二十年),由中国著名设计师
吕彦直先生团队设计,建筑风格为当时国际先进的
现代主义风格,是民国时期公共文化建筑的优秀代表。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盛行“中央”二字命名建筑物的南京,它的名字比较特别。首都大戏院是将电影从室外引到室内放映的中国第一批影院之一,其建筑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在当时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它与
大华大戏院(大华电影院)、世界大戏院(延安剧场)、新都大戏院(胜利电影院)并称为民国时期首都南京的四大著名影院。 首都大戏院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从外观上看高三层,平顶,属于西方现代派建筑。剧场部分设在建筑物的中央,楼上下共设有1357个观众席。入口处门厅外有巨大的雨篷,伸展到人行道上,上方横书繁体字“首都大戏院”五字。
首都大戏院开业之时,曾在当时的《中央日报》上刊发广告,上面写着“首都最堂皇的剧场,东方最富丽的天国“广告语。民国年间,这里经常放映国产大片和进口的新片,吸引了上至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频频光临。
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归属日本人组建“中华电影公司”,改名中华戏院。
1945年,恢复原名首都大戏院。
1950年4月,首都大戏院更名为解放电影院。
2005年解放电影院停业,其放映大厅楼下部分出租给夫子庙小商品市场,楼上部分保留为南京影剧公司老电影拷贝库和内部放映厅。2018年一度传出要拆除的消息,但是最终解放电影院作为科举博物馆的配套项目,保留下来,并进行保护性修缮。
新都大戏院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胜利电影院在著名建筑师
李锦沛的设计下问世,抗战胜利前叫“新都大戏院”。抗战胜利后,新都大戏院改名胜利电影院。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新都大戏院位于日军划定的“日人街”里,被日军在1939年强行霸占,并改名为“东和剧场”,专门放映日本影片。
1993年,胜利电影院开始走下坡路,原先1560个座位只剩下900多个,楼下逐渐成了小卖部、咖啡厅、游戏厅和卡拉OK厅,最终于2004年10月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