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依托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扩建而成,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
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于2017年1月28日正式开馆。作为中国科举文化展示中心、科举文物保护中心和科举制度研究中心,科举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截至2024年9月, 已接待观众700余万人次。
发展历史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前身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的东南隅,它东接
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
状元境,北对
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为扩大考场朝廷没收了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禧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已经形成一座仅考生号舍就有20644间,占地达30余万平方米的中国最大科举考场。
2012年10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项目建设,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在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的前提下,建设科举博物馆和必要的配套设施。
2012年12月12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南京夫子庙举行奠基仪式。
2013年4月30日,参照国内外一流博物馆程式重新设计、编排的江南贡院网站正式上线;7月4日,江南贡院英文版网站上线。
2014年8月11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一期工程正式开放。
2017年1月28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式开馆。
建筑布局
场馆分布
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建设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地下四层博物馆主体部分和江南贡院明远楼遗址保护区域。
科举博物馆包括博物馆主馆、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区三大区域,总面积2.2万平方米。博物馆主体是科举文化展示、体验的集中区;江南贡院南苑是科举博物馆主体的配套区域;明远楼遗址区主要是明远楼、至公堂、历代碑刻及部分号舍。博物馆主体两侧还建设有秦淮礼物店、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来到夫子庙东牌坊附近的科举博物馆,在贡院的牌坊下,隔着护栏可以看见一方砚形水池,水池对面矗立的是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三层木质建筑明远楼。“砚池”的下方有用竹简墙围起来的建筑,这便是科举博物馆。科举博物馆建在地下,这本身就是一大特色。穿过贡院牌坊,下到负一楼,进入科举博物馆,穿梭于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的科举历史之中,或实物呈现,或虚拟演绎,在恍惚间跨越科举千年,参观过程犹如探宝。科博馆依托地面遗址,规划了主馆内五个展厅,分别是“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源远流长厅”,分别介绍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古代学子考试历程、金榜题名的社会影响、江南贡院与南京城市文化关系、科举文化对近现代考试以及东亚和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影响。五个展厅与馆体北侧的明远楼、号舍、贡院碑刻和南侧的魁星亭、东西官廨等互为补充。
常设展览
沿着下降通道一路来到博物馆负四层入口处,迎面仁立的是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的“科第世家”牌坊,观众可以穿过石牌坊,“穿越时空”,开启科举文化的“时光之旅”。
本区位于负四层中庭,采用与观众互动的方式,身临其境体验“魁星点斗”其中的神秘和荣耀。
本厅采用浮空投影技术将主题影片《千年科举》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科举制度以及江南贡院的发展历程。
本区选取历史上对科举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几位帝王,并上且加入武举的内容,更全面地阐述了科举从诞生到鼎盛的历史进程。
本区主要展示明清读书人完成报考后,沿着乡试、会试、殿试的程序逐级应试,通过后分别取得不同等级的科名。读书人一旦考中进士,即被称为“登龙门”,“鱼”即变为“龙”,从此踏上仕宦之路。
从宋代开始,“金榜题名时”即被视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通过寒窗苦读实现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大事,也是个人、家族的巨大荣耀,更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观。本区就从个人、家族、国家不同层面展示这部分内容。
本区采用街景还原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当时南京作为明清江南乡试的举办地,大比之年以夫子庙和江南贡院为中心的“十里秦淮”的繁荣。这反映了科举考试对南京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末,科举逐渐废止,但其提倡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却影响至今。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是乡试时监临官等居高临下检阅考场的场所。现楼內陈列有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明远楼及周边环境的老照片。
至公堂是江南贡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监临等外帘官员聚会、办公之地,也是填写榜单的场所。堂内陈列有“御制宸翰碑”以及与誊录、对读等环节相关的文物。
场馆特色
设计理念
在科举博物馆项目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保护文化遗产,主要是清理提升江南贡院明远楼等历史遗迹周边的环境;二是恢复历史记忆,显现江南贡院历史格局,建设专题性的科举博物馆;三是改善城市空间,打通江南贡院南北轴线,开辟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四是振兴文化产业,以科举文化为主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设计采取了整体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时间轴线上体现了历史——现状——未来的整体概念:回溯历史,我们将保护和恢复江南贡院;针对现状,我们从被岁月时光湮没的遗存中,发掘出一部被埋藏已久的科举考试的历程;面向未来,我们将发掘和整理这段封尘多年的历史记忆,并将其全面展示。
设计概念
科举博物馆本体是一个极具现代意义的建筑,在设计时主要建立这样一个设计概念,即试图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回忆一段悠远凝重的陈年往事,展开一副静待开启的金陵画卷,把历朝历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相关史料,作为空间的轴线叠加在一起。当人们打开这个档案库,搜寻历史线索,将使得这段已经被人淡忘的历史重新被人发现。基于明远楼本身是一个三层高的木质建筑,科举博物馆建筑采取下沉和下挖的策略,一方面可以打通南北主轴线,另一方面可以反衬明远楼等历史建筑的高耸(明清以来是区域内的最高建筑),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敬意。通过设置从下往上的参观路线,逐步上升,也体现了从历史中一路走过、通向未来这一空间上的启示意义。
建筑呈现
科举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个历史宝匣,它以魁星堂为核(暗示科举学而优则仕之核心),以竹简墙为皮(暗示科举的内容),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如同科举历史册页),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等待开启。
科举博物馆宝匣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部为一个砚形水池。当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古称“鉴”),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让人联想到“以史为鉴”的古语。
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这个尘封已久的宝匣深埋于地下,游客由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
至底20米,宝匣下面是一个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庭院晴天有日影移动,雨季有水滴涟漪。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望上空,在魁星点斗四周,经史子集等儒学经典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参观者沿自动扶梯拾级而上,穿梭于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的科举历史之中,或实物呈现,或虚拟演绎,在恍惚间跨越科举千年,走出宝匣,明远楼已矗立眼前,与博物馆本体共同构成完美的建筑呈现。
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绿色建筑。考虑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设计结合南京的气候特征,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源消耗,以便更加经济的进行运营维护。
展陈情况
在建馆之初,展陈组即走访了国内外一些大型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学习领会当今博物馆建设的潮流趋势,针对科举制度这一抽象题材,研究展陈的形式设计,并邀请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科举学专家、全国文博系统的展陈设计专家,共同研究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方案,可以说,本馆建设是标准的“共襄盛举”的艺术作品。
科博馆依托地面遗址,规划了主馆体内五个展厅,分别是“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源远流长厅”,分别介绍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古代学子考试历程、金榜题名的社会影响、江南贡院与南京城市文化关系、科举文化对近现代考试以及东亚和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影响。五个展厅与馆体北侧的明远楼、号舍、贡院碑刻和南侧的魁星亭、东西官廨等互为补充,使观众对科举制度的全貌能有一个概要了解。
为帮助观众深入了解科举文化的内涵,博物馆筹建方将三年多来征集的10000余件文物展品做了精心挑选,选取其中约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览。一些展品极具历史价值。,同时在视觉上努力增加一些冲击力,用高科技元素的运用则还原出科举场景,使文物和展馆更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将是一个有趣的、互动的博物馆。如挑高空间的充分利用、与科举有关的图片画作利用、多媒体创作安排、场景的组织安排等等,力求将传统文化“拨”开来,让观众能够轻易理解。
馆藏文物
展馆将从全国各地及韩国、越南征集来的10000余件文物展品做了精心挑选,选取其中约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览。
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3953件/套,珍贵文物148件/套。
学术研究
研究基地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5月。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历届会长分别为周谷城、萧克、程思远、费孝通等人,成立以来创办“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编辑出版《中华文化通志》、《炎黄汇典》丛书、《炎黄文化研究》丛刊和《炎黄春秋》月刊,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活动,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分支机构,成立于2009年。该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召开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召开十届会议)和设立研究基地,组织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普及和宣传科举研究的成果及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和影响。
专家顾问
刘海峰、陈同乐、贺云翱、刘先澄、张宪博、张希清、梁白泉、李世瑜、李兵、陈文新
张宁、刘东瑞、赵连赏、周卫荣、张蔚星、张广文、萧平、王立军、王昌燧、刘明杉、海国林
周道祥、徐文宁
学术委员会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因馆内科研需要,现经馆党组一致同意,成立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制定《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根据章程内有关规定,选举成立第一届以刘海峰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家红主持。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
首席顾问:王德滋 龚延明
主任委员:刘海峰
副主任委员:冯家红
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划顺序):王晓华、卢凤萍、朱文静、刘克成、许友根、阮南燕、孙斐、李兵、张骏、张鹏、金瑾乐、周锦、周道祥、赵天为、胡慧源、顾江、顾定安、徐雁平、郭新茹、童岭、解学芳
文化活动
2023年2月21日,由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与南京旅游业协会导游分会共同举办的“今朝唯我少年郎 魁星点斗贤才榜”科举博物馆研学项目研讨会正式举行,进一步挖掘特色文旅资源,促进南京旅游业发展。
2023年10月24日,2023年全国射箭锦标赛(室外)在夫子庙景区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圆满落幕。
2024年9月30日上午,由南京市秦淮区老干部书画协会、文都书画院主办的“岁月如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祝贺秦淮区老干部书画协会成立30周年书画作品展”暨“文都书画院”揭牌仪式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负一层为国求贤厅举行。
所获荣誉
2018年10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12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被评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8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被命名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2022年3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名单”。
2022年8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荣获“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价值意义
江南贡院为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从江南贡院走出的名人包括陈独秀、方苞、唐伯虎等,林则徐、曾国藩等清代重臣也曾在江南贡院担任过主考官。南京江南贡院旧址建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南京科举博物馆建设应当以恰当的姿态,合适的规模,融入南京历史空间,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将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以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
明远楼等遗存为前提。有利于改变对江南贡院历史文化保护不够、彰显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更合理地布局文化旅游商业等配套设施,有利于提升整个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国家5A级景区的品质,推动夫子庙地区由商贸旅游景区向文化休闲旅游景区转型,为南京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塑造核心亮点。建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优化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风貌和文化特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全面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自开馆以来,已吸引了海内外观众220余万人次,成为南京市的文化新名片。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展陈方式,让观众深入了解科举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2:00。
交通指南
地铁线路:
地铁3号线至夫子庙站2号口出站,步行约290米;地铁1号线至三山街站3号口出站,步行约1200米。
门票价格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门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