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宝(1901年10月2日—1982年12月23日),河南南阳人,建筑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南京工学院(现
东南大学)副院长、教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1年10月2日,杨廷宝出生于河南南阳城东南赵营村,他的母亲在生杨廷宝时因产褥热大出血去世,杨廷宝由祖母抚养长大,幼年多病,性格执拗而内向。1907年,入家塾念书,熟读诗文典籍,练字临画,自此,便一生与绘画相伴。
1910年,杨廷宝9岁时,
杨鹤汀送他到南阳城上了小学。1911年,身为南阳同盟会负责人的杨鹤汀因武装起义计划失败而被清政府通缉,杨廷宝是杨鹤汀长子,更在缉拿之首,他和继母从城里逃回赵营村,随后祖母又让他和堂弟星夜逃往亲戚家避难。
1912年6月,杨廷宝离开家乡,赴开封应考河南省的留美预科班。放榜时,杨廷宝的名字排在最后几行,本无希望考上的他,因学校突然增设出一个班而意外入学。1915年,14岁的杨廷宝就读清华。杨廷宝因外语成绩优异连跳三级,这便与先他入学的
闻一多结识,并因为共同的绘画爱好而成为好友。其间,闻一多邀请杨廷宝为《
清华周刊》和《
清华学报》担任美术策划工作。当年,正值清华大礼堂的建造时期,礼堂由美国人墨菲·亨利·基拉姆(Murphy Henry killam)设计,并由刚从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
庄俊监造。杨廷宝便经常去庄俊工作的地方看他画图,同时也了解到一些基础的工程知识。他对于能够将应用科学和美术爱好完美结合起来的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杨廷宝下决心去美国学习建筑。
1921年,杨廷宝远渡重洋,赴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师从法国导师保尔·菲利浦·克瑞(Paul Philippe Gret),完整系统地接受了学院派的艺术熏陶。1924年,他的设计作品荣获
艾默生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同年又获市政艺术学会设计竞赛一等奖。杨廷宝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四年的学分,在1924年2月被授予学士学位。美国当地的报纸《费城晚报》还为此刊发了一则消息,对中国学生获此殊荣表示感叹。随后,杨廷宝又用一年时间修读完建筑学硕士课程,顺利拿到学位,作为克瑞班上唯一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受邀进入闻名于美国建筑界的“克瑞建筑师事务所”工作。
职业经历
1927年春天,正值事业上升期的杨廷宝,不顾克瑞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国。回国后的杨廷宝,应基泰工程司创始人关颂声的邀请,赴天津基泰建筑事务所工作。随后负责京奉铁路辽宁总站的设计,是继北京前门站、山东济南站后,由中国建筑师自己设计建造的当时国内最大的火车站。
1928年,梁思成受张学良之邀,主持东北大学建筑系。而杨廷宝则主持了
东北大学总体规划,设计了图书馆、化学馆、学生宿舍等建筑。两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校友开始了建筑事业上的合作,最终开创出“南杨北梁”的格局。1929年至1930年间,杨廷宝对清华园进行了一次总体规划,并设计建造了多个单体建筑。
从1936年起,杨廷宝在南京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建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民国建筑精品,如“中央医院”(1931年)、“
中央体育场”(1931年)、
谭延闿墓(1931年)、
紫金山天文台(1931年)、
中山陵音乐台(1932年)、
大华大戏院(1935年)、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1936年),等等。
1939年春,杨廷宝前往重庆。他一方面担任基泰工程司总工职务,重启建筑设计工作,先后设计了刘湘墓园(1940年)、重庆美丰银行(1940年)、林森墓园(1943年)和青年会电影院(1944年)等建筑;另一方面受聘于“中央大学”建筑系,自此,杨廷宝开启了教育事业。抗战胜利后,杨廷宝于1946年偕家眷由重庆搬回南京,由此进入他设计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在南京设计建造了20余项工程。同时,继续承担“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先后参与指导或主持设计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和平宾馆、
王府井百货大楼、
南京大学和
南京工学院校区规划与建设、
人民大会堂和
北京火车站、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京民航候机楼、
毛主席纪念堂和
北京图书馆、南京雨花台红领巾广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建筑工程,在建筑领域成绩斐然。
1953年起,先后当选为
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57年和1961年,两次当选为
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中国人参与国际建协的组织和领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首例,也代表了国际建筑界对杨廷宝丰厚学识和建筑设计水平的高度认可。1955年,他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1982年,兼任江苏省副省长之职。
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截至1982年12月,杨廷宝完成了100多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
20世纪30年代,杨廷宝主持完成了北平地区一些古建筑的维修,如北平天坛、
祈年殿、
国子监等。设计了南京
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等;20世纪50年代,主持设计了北京和平宾馆;另设计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南京民航候机楼等;主持拟定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大会堂、
军事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
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北京楼、和平宾馆、
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工程的设计,以及江苏省体育馆、
雨花台烈士陵园、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民航候机楼、南京
五台山体育馆、南京丁山宾馆等工程的设计方案;还对中国各大城市的规划与古建筑的保护,对太湖、武当山、武夷山、华山、泰山风景区的规划,也都提出了构想;还应邀参加了“医圣祠”扩建研究工作。
教育成就
杨廷宝治学严谨,不尚空谈,认为一切空话,好高骛远,都是大忌。他身体力行,教育青年做实干家。在建筑设计改图时,他总是循循善诱,乐于教人,先听学生的设计思路,然后顺着构思改图,以达到设计要求。他不强加于人,要学生照抄老师改的图,他认为那种硬抄的办法是难以做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中他特别强调多方案比较和快捷草图的练习,并认为要培养学生有广博的知识。
杨廷宝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投身建筑教育,在学科层面开展设计实践,带领师生参与工程项目,以带动或配合课堂教学,从机制上打通理论研学和设计实践之关系。结合教学,指导师生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在建筑教学中,杨廷宝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严格。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调查、测绘、观察工作。他常说资料的积累是建筑创作的源泉。要善于观察、分析建筑作品。
杨廷宝教素描,重视绘画对象的轮廓准确和透视的角度,画明暗,则要求线条有序深浅,疏密排列。线条可以有实有虚,留出空隙以示高光,要有分析观察的能力,这样才能懂得对景物、建筑物在画中的概括。
杨廷宝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设计人才,许多人业已成为建筑学家、学者、教授,如建筑学家
戴念慈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
郑孝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建筑学家、两院院士
吴良镛,建筑学家
程泰宁院士,建筑学家
齐康院士,建筑学家
钟训正院士等。
主要作品
截至1982年12月,杨廷宝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代表著作有《综合医院》《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杨廷宝水彩画集》《杨廷宝素描集》等。
图书
建筑作品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杨廷宝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
杨鹤汀是同盟会会员,还是教育家,兴办公益,创办学校,开办工厂、农场,走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路。杨廷宝的生母米氏知书达理、能书善画,生杨廷宝时因大出血而去世。杨廷宝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行老大,还有大弟杨廷宾、二弟杨廷桢、大妹杨廷宜、二妹杨廷宁、小妹杨廷寓。
婚姻生活
杨廷宝的妻子是陈法青,两人育有五个子女,大儿子是水声工程学专家
杨士莪院士;二儿子杨士芹早年从军,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后勤处;三儿子杨士萱毕业于清华大学,子承父业,从事建筑设计行业;长女杨士英曾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次女杨士华,曾任中央某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评价
“杨廷宝是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的建筑学家,中国建筑职业实践的重要开创者,中国建筑教育的一代宗师。”(
我苏网 评)
“中与西,理论与实践,古与今,都在他(杨廷宝)的身上体现,建筑界很少人有这样的经历。”(建筑学家、两院院士
吴良镛 评)
“我赞言杨老(杨廷宝)的思想,因为一种有使命感和活力的思想会是永恒。”(建筑学家
齐康院士 评)
“他(杨廷宝)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科和建筑教育的一位重要开创者,为探索民族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做出毕生努力。”(
清华校友总会 评)
“杨廷宝是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当之无愧‘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中国文化报》 评)
“他(杨廷宝)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之一,他的建筑实践和他独树一帜的建筑教育思想,就是一个永不消逝的华美乐章。”(《
新华日报》评)
“杨廷宝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建筑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时代商报》评)
“杨廷宝是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评)
相关作品
2021年11月26日,由东南大学出品的原创话剧《建筑学家—杨廷宝》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首演,该剧通过时空穿插的方式,讲述杨廷宝的一生,以此纪念杨廷宝诞辰120周年。
人物纪念
杨廷宝故居
杨廷宝故居,又名“成贤小筑”,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104号,是杨廷宝自行设计并建造的一幢二层别墅,他从1946年到1982年去世一直居住在此。
讲堂命名
2021年4月,为传承和光扬杨廷宝的学术精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计划和组织一系列学术和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开设“仁辉讲堂”,讲堂将长期延请中国国内外学者、建筑师举办讲座,弘扬学术,激励后学,推动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金命名
2022年6月18日,水声工程学专家杨士莪院士向南阳理工学院捐献100万人民币成立“杨廷宝建筑助学基金”,希望籍此帮助家乡农村、山区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中国和家乡做出贡献。
竖立雕像
2022年6月18日,杨廷宝雕像揭幕仪式在南阳理工学院图书馆一楼大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