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是中国古琴名曲。存谱初见于明代
汪芝辑《
西麓堂琴统》(1549年),亦有人称其《
渔歌》或《北渔歌》,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
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发展而成。其曲意历来根据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诗《
渔翁》来解释,故也有人认为有传此曲乃
柳宗元所作。后《
天闻阁琴谱》记载为《欸乃》,
管平湖打谱演奏。琴家弹奏的多为管平湖的节本。“欸乃”指的是桨橹之声或渔家号子声,乐曲音调悠扬,清新隽永,以山水为意象抒发感情,乃是托迹渔樵,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一首名曲,散发出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简介
《二香琴谱》(1833) 欸乃,俗呼“北渔歌”。旧谱如太古遗音、
文会堂、阳春堂亦竟名渔歌。曲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鉴堂,尾收二四,乃羽音也,而“北”之一字未见於刻本。俗或呼“北渔歌”者,别於正调商音之渔歌也。渔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北曲乎?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诗“欸乃一声山水绿”命名以别之。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欸乃》题解
《西麓堂琴统》:古昔韬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迹渔樵以自适,此曲真有云冷山空,江寒月白之兴。汲清湘,然楚竹於西岩者,不足道也。
《西麓堂琴统》:一、烟波渺渺二、长啸悠悠三、我歌君和四、空惊雁阵五、吴江鼓吹六、响彻
龙湫七、沧浪濯缨八、数声柔橹九、漱石流泉十、一片鸣榔十一、举网得鱼十二、酌酒高歌十三、欢声如雷十四、别浦收编十五、一夜狂风十六、芦花深处。《太音补遗》:此曲盖本
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
《太音补遗》:一、潇湘水云二、秋江如练三、
洞庭秋思四、楚相
烟波五、天阔明朗六、渔樵互答七、嗈嗈鸣雁八、夜傍西岩九、渔人晚唱十、醉卧芦花十一、蓬窗夜雨十二、梧桐叶落十三、晓汲湘江十四、渔舟荡桨十五、摇橹数声十六、寒江撒网十七、月出烟消十八、山高水长。
《
玉梧琴谱》:此曲柳子厚所作。盖
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有脱尘寓江海河汉之游,物外烟霞之思。颐养至静,乐守天真也。
《
春草堂琴谱》:一派
南音,并无北韵。俗呼为“北渔歌”,不知何指。
《
琴谱谐声》:……予以欸乃一曲,得山水之神,鼓之故宜长夏。原制用蕤宾、变徵是也。
历代古琴谱库收录列表
题解
《欸乃》存谱初见于《
西麓堂琴统》,亦有人称其《
渔歌》或《北渔歌》,
有传此曲乃
柳宗元所作。后《
天闻阁琴谱》记载为《欸乃》,
管平湖演奏。谱原于明朝陈太斌编的《
太音希声》(1929)。
这是一首很大众化的古琴歌.因为它说的是做粗活的渔夫的生活。原先陈太斌以为它「不雅驯」,但是后人加以修饰,仍被琴人纳入各
琴谱之中。
此曲乃据唐
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
渔翁》所作,原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橹声或划船之声。也有观点认为《欸乃》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音乐作品,读音应为“aoai”曲中有拉船的劳动号子音调多次出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这样直接、具体地表现劳动的作品,是罕见的”(见
李祥霆《略谈古琴音乐艺术》)。琴界的现状是两种读音共存。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
《
二香琴谱》(1833)记载欸乃俗呼北渔歌,谙旧始太古遗音
文会堂,《阳春堂》亦竟名潐歌,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鉴堂》,尾收二四乃羽曲也,而北之一字未见于刻本,俗或呼北渔歌者别于正调高音之渔歌也,渔歌取
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
北曲乎,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完元的诗《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命名以别之。
《新乐府》【欸乃曲】: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欸乃》题解
《西麓堂琴统》:古昔韬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迹渔樵以自适,此曲真有云冷山空,江寒月白之兴。汲清湘,然楚竹於西岩者,不足道也。
《太音补遗》:此曲盖本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
《玉梧琴谱》:此曲柳子厚所作。盖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有脱尘寓江海河汉之游,物外烟霞之思。颐养至静,乐守天真也。
《藏春坞琴谱》:同前谱。
《二香琴谱》:欸乃,俗呼“北渔歌”。旧谱如太古遗音、文会堂、阳春堂亦竟名渔歌。曲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鉴堂,尾收二四,乃羽音也,而“北”之一字未见於刻本。俗或呼“北渔歌”者,别於正调商音之渔歌也。渔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北曲乎?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诗“欸乃一声山水绿”命名以别之。
《欸乃》后记
《
春草堂琴谱》:一派南音,并无北韵。俗呼为“北渔歌”,不知何指。
《
琴谱谐声》:……予以欸乃一曲,得山水之神,鼓之故宜长夏。原制用蕤宾、变徵是也。……
《西麓堂琴统》:一、烟波渺渺二、长啸悠悠三、我歌君和四、空惊雁阵五、吴江鼓吹六、响彻龙湫七、沧浪濯缨八、数声柔橹九、漱石流泉十、一片鸣榔十一、举网得鱼十二、酌酒高歌十三、欢声如雷十四、别浦收编十五、一夜狂风十六、芦花深处。
《太音补遗》:一、潇湘水云二、秋江如练三、洞庭秋思四、楚相烟波五、天阔明朗六、渔樵互答七、嗈嗈鸣雁八、夜傍西岩九、渔人晚唱十、醉卧芦花十一、蓬窗夜雨十二、梧桐叶落十三、晓汲湘江十四、渔舟荡桨十五、摇橹数声十六、寒江撒网十七、月出烟消十八、山高水长。
曲情
此曲乃据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渔翁》所作,原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
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橹声或划船之声。也有观点认为《欸乃》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
音乐作品,读音应为“ǎo ǎi(袄霭)”。(案,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元次山集《
欸乃曲》注云:‘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曲中有拉船的
劳动号子音调多次出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中国
古曲中,这样直接、具体地表现劳动的作品,是罕见的”(见
李祥霆《略谈古琴音乐艺术》)。琴界的现状是两种读音共存。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欸乃”一词,自唐代诗人
元结【乐府十二首·欸乃曲】始入诗。元诗云:“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
今何在,逸为渔父行。”后相继引用于诗词曲赋中。宋代
朱熹《
九曲棹歌》中的《五曲》诗中有:“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清人
赵翼的《
阳湖晚归》有:“诗情澄水空无滓,心事闲云淡不飞。最喜渔歌声欸乃,扣舷一路送人归。”现代文学家茅盾在描写乌镇的枕河人家时有:“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听渔家之桨橹欸乃之声,成为文人生活之情趣。由此可见,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乐的形式表现这样一种隐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
此曲为十八段,首段以吟唱性旋律为基调缓缓铺开,
抚琴之势如同展开一张立轴的
山水长卷般,既松且静,清风一推,荡开波浪层层婆娑细纹,如缓风习习,一派闲适悠然的气息。悠长婉转,节奏平稳,不躁不讷,不漾不坠,毫无簇拥堆积之感,似行舟平荡,青山相随,心境开阔无碍。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旋律典雅持重;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
泛音弹奏,水声淋漓,鼓荡飘逸,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行至中段,乐曲由一转位作以转折,继而情绪更为轻盈,如行舟顺畅,迎风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珑,似水花偶溅
衣裾,剔透清凉,更添意趣;经过变化反复后,琴声愈加流畅自如、通达豁然,山水之秀,尽收视野,
云水相融,情致愈浓。乐曲的尾声是一个C徵调,空旷且余韵袅绕,告轻舟已远,言诸世事已了然,感慨万端,难以尽述。只是
待要重寻来时踪影,早已杳无痕迹,空留青山碧水作追忆。
乐曲曲调流畅自然,琴韵悠长,意境深远,让人听后有种空灵的感觉。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歌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寄情山水、
高歌欸乃的心绪。欸乃无心,方显山水之绿,真意难得,置身喧杂污浊外,天地之清幽尽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