栒子属(学名:Cotoneaster Medik.)是蔷薇科下的一属。该属植物为落叶、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有时为小乔木状。叶互生,有时成两列状,柄短,全缘。花单生,2-3朵或多朵成聚伞花序;萼筒钟状、筒状或陀螺状;花瓣5,白色、粉红色或红色。果实小形梨果状,红色、褐红色至紫黑色,先端有宿存萼片;种子扁平,子叶平凸。
由于该属植物的枝、叶、花、果的形状、大小、颜色和毛绒等性状变异较大,种的范围比较难于划分;又兼本属植物有时进行无融合生殖并形成多倍体,用种子繁殖可以保持亲本特性,就更增加了分类工作的困难。西方学者根据腊叶标本或栽培植物,发表了很多“新”种,在一种之下分离了很多“小种”,原有变种名称一律上升为种,种的名称已增加到两百个以上。《
中国植物志》作者根据中国收集的大量腊叶标本进行整理,认为采用“小种”办法过于繁琐,不能反应自然演化的规律。为了便于检查应用,分组时采用花序特性,改变以前用花瓣特性分组的办法;分种时仍然采用“大种”概念,而将有关“小种”或亚种变种,暂列在种的记载之后,摘录要点,供作参考。
落叶、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有时为小乔木状;
冬芽小形,具数个覆瓦状鳞片。叶互生,有时成两列状,柄短,全缘;托叶细小,脱落很早。
花单生,2-3朵或多朵成
聚伞花序,腋生或着生在短枝顶端;
萼筒钟状、筒状或陀螺状,有短萼片5;花瓣5,白色、粉红色或红色,直立或开张,在花芽中覆瓦状排列;
雄蕊常20,稀5-25;
花柱2-5,离生,心皮背面与萼筒连合,腹面分离,每心皮具2
胚珠;子房下位或半下位。果实小形梨果状,红色、褐红色至紫黑色,先端有宿存萼片,内含1-5小核;小核骨质,常具1种子;种子扁平,子叶平凸。
大多数栒子都具有耐低温,耐于旱,耐贫瘠,要求充分光照的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海拔3500-4000米的高海拔地带,多是岩石裸露,土层比较浅薄的环境,它都能适应。
秋季、果实转变呈红色、褐红色、紫黑色时即成熟。采集后用清水浸泡,果肉软化,搓揉除去果肉,洗净杂质,即得种子。果实出种率,不同的种差别较大,平枝栒子出种率仅2-4%,水栒子出种率6-7%,华中栒子出种率16-17%,纯净度都在90%左右,种子千粒重差别比较大。种子核壳坚硬,发芽困难,具有深休眠特性。有的用湿沙层积处理3-4个月后播种可发芽,如平枝栒子发芽率可达80%。而水栒子湿沙层积处570天仅少部分发芽。湿沙层积处理的种子可春播,也可秋播,播种深度视种子直径的大小而定,一般播种后盖土的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2.5倍。出苗后移栽入容器培育壮苗。
栒子属植物多为灌木或匍匐灌木,用于园林栽培,配置在草坪、花坛、小径,以及假山旁。花色多样,有白色、粉红色、白而带红晕等等。果实也有紫红、黑色、红色、黄红色、鲜红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