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隶属于陕西省
咸阳市,实际由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位于
陕西省中部偏西,东隔
漆水河与
武功县为界,南隔
渭河与
周至县相望,西和
扶风县接壤,北由湋水河与
扶风县相连,区域面积13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杨陵区辖3个街道、2个镇。2021年,杨陵区常住人口25.43万。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群定居的原始村落。
炎黄时代,这里住着炎帝部落莱氏族。莱氏族迁走后,这里又成为炎帝之后姜姓的封地,始称邰,以后又成为周朝女祖姜嫄氏族居住的地方。
西周,此地系京畿之地。东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区境便成为秦国的辖区。
战国时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乡、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
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兴分封,将秦内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壅国都废丘,邰县属壅国辖地。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内史辖区。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邰县属右内史辖地。西汉太初元年(104年),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三辅。右扶风治所长安,领邰县等21县。
三国时期,关中系曹魏辖区。魏文帝改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风为扶风郡。扶风郡治所迁至槐里,领武功、美阳等10县。美阳县治今传扶风县法门镇,武功县治未变。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在扶风郡治槐里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
十六国时期,大夏昌武元年(418年)十二月,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南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歧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京兆郡为雍州。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稷州,领武功、扶风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岐州,领湋川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稷州,改隶雍州,撤扶风,并其地入武功。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岐州为凤翔府。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复置稷州,领武功等5县,属京兆府。武周大足元年(701年),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唐开元元年(713年),武功改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武功改隶凤翔府。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在此期间,扶风县置未变。
北宋初,武功县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改隶环庆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北宋末年,金人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金天德三年(1151年),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州。金皇统二年(1142年),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隶凤翔路凤翔府。
元至元元年(1264年),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
清康熙五年(1666年),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邠道凤翔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武功县改属乾州。
民国二年(1913年),武功县、扶风县均为隶属关中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武功县、扶风县直属陕西省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武功县、扶风县均属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1950年2月10日,武功县、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
1956年10月1日,武功县、扶风县归陕西省直辖。
1958年11月4日,兴平县、武功县、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
1961年9月10日,恢复武功县、扶风县建制,武功县、扶风县归宝鸡专区管辖。
1979年2月,设立武功县杨陵特区,辖杨陵公社、杨陵镇。
1982年11月,将武功县的杨陵镇、杨陵公社和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宝鸡市,设立杨陵区。
1983年9月,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
1997年7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行政区划
2011年,撤销揉谷乡设揉谷镇,撤大寨乡设大寨镇。撤李台乡、杨村乡,设李台街道。
截至2022年10月,杨陵区辖3个街道、2个镇:
杨陵街道、
李台街道、
大寨街道、
五泉镇、
揉谷镇。杨陵区人民政府驻地杨陵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杨陵区,位于
陕西省中部偏西,东隔
漆水河与
武功县为界,南隔
渭河与
周至县相望,西和
扶风县接壤,北由湋水河与
扶风县相连,处于东经108°~108°07′,北纬34°12′~34°20′之间,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区域面积135平方千米。
地质
杨陵区位于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端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沉降带。境内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宝鸡——咸阳大断裂的张性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偏西)。按其性质归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断裂之一,构造形迹为隐伏断层;陇西系的歧山——哑柏断裂,从本区西部穿过。
地形地貌
杨陵区南侧为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区内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渭河滩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沟坡地五种地貌单元,形成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呈阶梯地形。海拔在418~540.1米之间。
气候
杨陵区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9℃,日照时数2163.8小时,平均降雨量835毫米,蒸发量993毫米,无霜期211天。
水文
杨陵区三面环水,南有
渭河,东有
漆水河,北有湋水河。宝鸡峡二支渠、渭惠渠、渭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杨陵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8.2亿立方米。同时,受降雨特征影响,区内自产径流除了在空间上分配不一致,在时间分配上也不一致,杨陵区多年平均径流量535.56万立方米,且大部分径流形成于降雨量比较集中的7~10月,枯水季节产生径流很少,或无流形成。杨陵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387.34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杨陵区境域内生物资源种类、数量相对较少。作物有50多个品种,果树有10多个品种,林木有60多个品种。粮食作物以
小麦、
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果树以
桃子、
猕猴桃、
葡萄等为主,林木有
针叶树、
阔叶林、
灌木林。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
大鸨、
白鹳、
黑鹳、
朱鹮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
鸳鸯、
白琵鹭、
反嘴鹬、
红腹锦鸡等。
人口
2021年,杨陵区常住人口25.43万,出生率6.91‰,死亡率3.2‰,城镇化率67.9%。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6.21%,15-64岁人口占73.99%,65岁以上人口占9.8%。
经济
综述
2021年,杨陵区实现生产总值157.7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3.57亿元,下降3.5%;第三产业增加值83.56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为6.7:40.3:53.0。2021年,杨陵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2.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2%,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21年,杨陵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跨区域投资)同比下降14.8%,其中,项目投资下降9.7%,房地产投资下降23.3%。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3.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3.2%,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3.6%。民间投资下降36.3%。工业投资下降13.2%。2021年,杨陵区财政总收入18.76亿元(剔除基金收入),同比增长0.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0亿元,增长6.4%;税收收入6.25亿元,增长5.8%。财政总支出64.76亿元,增长14.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35亿元,增长10.9%。2021年,杨陵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04元,增长8.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49元,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7元,增长10.2%。
第一产业
2021年,杨陵区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0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2.26亿元,增长9.5%;林业产值1.18亿元,增长9.1%;牧业产值3.15亿元,下降2.9%;服务业产值1.45亿元,增长7.6%。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1.30亿元,增长6.2%。2021年,杨陵区植树9万棵,造林面积200亩,育苗面积1.89万亩。2021年,杨陵区粮食播种面积2.25万亩,较上年增加1809亩;粮食产量1.07万吨,较上年增加1319吨,其中:夏粮产量4247吨,较上年减少404吨;秋粮产量6421吨,较上年增加1723吨。蔬菜种植面积2.72万亩,增长6.1%;蔬菜产量16.20万吨,增长13.8%。
第二产业
2021年,杨陵区有11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8.6%,产值增长20.9%,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8.2%,工业产品产销率90.9%,营业收入下降11.8%,利润总额下降70.6%。按工业类型分,轻工业产值增长19.7%,重工业产值增长14.2%。2021年,杨陵区37户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71亿元,增长1%。完成产值80.60亿元,下降0.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0.02亿元,增长3.4%;安装工程产值32.83亿元,增长35.8%;其他产值7.75亿元,下降56.9%。企业竣工产值11.62亿元,下降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9.03万平方米,增长9.9%。
第三产业
2021年,杨陵区商品房销售面积55.67万平方米,增长12.3%;待售面积4.19万平方米,下降8.5%。2021年,杨陵区接待旅游人数420万人次,同比下降12.5%;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9%。2021年,杨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4亿元,增长7.6%,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0.59亿元,增长5.9%。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8.1%,零售业销售额增长9.2%,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6%,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1.7%。2021年,杨陵区进出口总额8.71亿元,同比下降8.0%。其中,出口总额6.72亿元,同比增长6.2%;进口总额1.99亿元,同比下降36.6%。2021年末,杨陵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1.43亿元,增长1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1.25亿元,增长12.4%;企业存款余额109.77亿元,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164.54亿元,增长23.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31.87亿元,增长17.5%。存贷比58.5%。2021年末,杨陵区固定电话用户数1.68万户;移动基站总数1557个,移动电话用户数23.5万户;宽带用户数11.03万户,其中农村宽带用户数2.21万户;有线电视用户33801户,其中城镇用户31381户,农村用户2420户。
交通运输
西宝高速铁路、
陇海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西宝中线等主要干线贯通杨陵区,辅以南北向多条公路纵贯杨陵区。截至2021年末,杨陵区境内公路里程384.1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4千米。2021年,杨陵区客运量21.99万人次,货物运输量298.55万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杨陵区有2所高校共有教职工5608人,其中教师3350人。在校学生5631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生22000人,全日制本科生21226人,硕士生10311人,博士生2777人。中小学校30所,教师2913人,在校中小学生37558人。幼儿园41所,教职工1287人,在园幼儿9665人。
文体事业
杨陵区有报社、图书馆、图书站、图书室、书店、文化站、文化活动室、职工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文化活动。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末,杨陵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6个,其中医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保计生服务机构1个,诊所76个,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村卫生室112所。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1632张,医生(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20人,注册护士1042人。
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
2021年,杨陵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5%。
社会保险
2021年,杨陵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46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562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541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699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6967人,比上年增加112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9225人,比上年增加1507人。
社会救济
2021年,杨陵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14户、872人,其中:城镇38户、56人;农村376户、816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杨陵”作为地名,是因隋文帝杨坚寝陵的缘故。杨坚死后,埋葬在“三畤原”畔,谥名泰陵,因其姓杨,人们遂俗称其陵为“杨陵”。
文物
泰陵
泰陵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陵,位于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东北200米处三畤原上,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陵园占地面积约466666.67平方米,历经1400多年风雨洗礼,园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1996年11月20日,泰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超岭遗址
马超岭遗址,位于杨陵区五泉镇茂陵村东北侧,是东汉末年骠骑大将军马超在此屯兵养马抵御外敌所筑的城堡,该遗址南北宽400米,东西长200米,中间微微凸起,呈南北状分布,现残存原城墙、原饮马洞、水井等遗迹。1990年9月17日,马超岭遗址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杨陵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俗民情
一、婚嫁
1.订婚。建国前,成婚的前提,一般重视“门当户对”;成婚程式,由父母包办,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须由男方和女方父母请邻里亲友向对方提亲,俗称“说媒”。经双方父母同意后,媒人将男女的生辰“八字”送对方家中,如双方“命合”或“属相合”,即可通过媒人缔结婚约。建国后,多由男女自主恋爱。男女双方会面后,如无意见,即可订亲。彩礼虽减少,但习俗未变。
2.确定婚期。结婚前,男方须宴请媒人,俗称“发媒”。然后将相士确定的结婚吉日单、布料、鞋脚钱、包头、耳坠钱、棉花等,由媒人送至女方。婚期前1个月,女方给亲友送帖,通知婚期,备置“添箱”。
3.结婚。男称娶媳妇,女称起发。出嫁前1日,女方家亲友送钱或物,称“添箱”。请命相好的妇女给出阁女开脸上头(用绞线去除面部汗毛);现今一般到理发店梳洗化妆。男方前1日在厅堂供奉祖先牌位,有的还上坟告祖;家中搭棚、设席,门上搭彩,准备翌日结婚之事。婚日,备花轿或轿车,择吉时,并带上彩门钱、下炕钱、糖果,到女方家,先敬女方列祖列宗;女家盘内端手帕,给娶亲者每人1条。出阁女大声啼哭,由娘家人背上轿子或马车。娘家送女,男女陪同,陪同送女的人称“吃宴席”。娶亲的连放“起身炮”,轿车便启动,沿途抛撒红纸花。新郎着吉服,戴礼帽,骑马绕轿三周,由娘家人给新郎披红、插金花。新郎骑马到城门口预先摆好的桌前迎轿。鞭炮声中,娶亲车行至男家门口,下轿新娘凤冠霞帔,红帕盖头盖脸,足踩布或草席,由引娘引至厅堂,拜天地、拜祖先,俗称“拜天地”。然后入洞房,新郎先进,嫁妆抬入房内。新娘进屋后,由新郎揭去盖头,坐在炕上。小孩为新娘挂门帘、端洗脸水,并向新娘要手帕。中午,新娘换衣服。宴席上,新郎新娘向亲友敬酒。婚后3日内,新房里的灯不能熄灭,名曰“长命灯”。3日内每晚闹房,除父母辈及兄长外,本家和村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可耍闹。3日后“回门”(新郎到岳丈家),带4样礼物,岳丈家设宴款待。随后几天,新郎带上新媳妇走亲串友,表示回敬。
4.再婚。旧社会,妇女受封建思想束缚,丈夫死后多不改嫁,只能为夫守节。妇女要改嫁,关卡很多。娘家索要“追往钱”,财礼比初嫁姑娘大1倍多,结婚一般晚上举行。翻穿裙子,有的还要顶黑锅。
建国后,上述礼俗有变化。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规定婚姻由婚者双方自主。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双方都同意后,男方带酒肉糖果及衣料等物到女家订亲,女方再到男家“认家”。此后,男女互相往来,商定日期,到本地民政部门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结婚时,男方开汽车去娶,陈规陋习甚少,有的还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近年来,婚事大操大办,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生育
生育前,一是由娘家母给未出生的外孙、女做衣服,以备孩子出生急用;二是“解包袱”,即娘家母在女儿生育前1月,用麦面蒸包子送至女儿家,女儿食用娘家母送来的包子馍,据说就生得快、顺当、少受痛苦。
孩子出生后,父母先记下婴儿生辰,在产妇房门上挂一块红布,意在避邪。随后向亲家(娘家)报喜。如生男孩,第3天娘家父来看女儿,带上挂面、鸡、鱼等为女儿补身体。娘家母10天、20天才能看望。如生下女孩,第3天、10天、20天,娘家母带红白糖、馍等礼物看望孩子和女儿。入房门时,用麦草在门前点一堆火,娘家母从火上跨过,意在防止邪魔入内。
婴儿20天或满月时,娘、婆家所有亲戚、朋友都要带上小儿衣物、花布、食品等来祝贺,有的送红包给孩子,有的送长命锁、富贵锁、银项圈等。邻里有给婆婆、公公抹黑脸的习俗,以表喜庆。上午设席款待宾客,席间,抱出婴儿与亲友见面,认干大(父)、干妈,满月后,娘家人接回女儿,在娘家住30至40天,进一步恢复身体。
农历正月初六至初十,舅家为小外甥送灯笼(第一年为红火罐灯笼),直至12岁。
三、祝寿
境内有做生日习俗。建国前,富裕人家老人,年满60岁即开始做寿,每年1次,以辞世为终。寿辰日,亲朋好友带上礼品来祝寿,主人家设宴款待。晚上,邻里街坊、族人到家磕头贺寿。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老人祝寿普遍化,晚上多演电影或唱自乐班戏助兴。
四、喜庆
主人家建新房架梁上顶时,外甥、女婿及朋友邻里都要祝贺添彩、帮忙。来时带上鞭炮、彩红(过去一条红布,现在送被面、彩色布料)、烟酒、副食等。将被面、布料搭在房顶或梁上,放炮庆贺。帮忙人、工匠等分食带来的副食品和烟酒,主人设宴招待宾客和帮忙人。
乔迁新居时,过去是迁居人家在原居处做好引灶饭,抬往新屋,请村中各姓人分吃踩院,以示吉利。现今除亲友祝贺外,还要请自乐班、电影助兴。晚上用酒菜招待邻里。
五、丧葬
1.临终支床老人临终前,儿女给洗身、整容、穿寿衣、并搬到提前支好的床上;禁忌老人死在炕上。老人绝气后烧倒头纸,点蜡烛,盖遮脸纸,大门贴上白纸,以示老人去世。
2.报丧人亡后,由族中1至2人迅速将噩耗报于亲戚,使亲属做好吊唁准备。
3.勾穴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卜埋葬日期,动土挖墓,列“期单”,写“讣告”。“躲煞”(亡者灵魂回家)时,家里人和牲畜全部撤离,以防“惊煞”。躲煞后,家人回家。由儿女1人抱1只白公鸡,提上小锣,边走边打。随后家人慢慢步入屋内。
4.盛殓盛殓前,主要亲人必须提前到场。男者必须是舅家人,女者必须是娘家人。族中主要男女亲属也要到场,穿白带孝,由族中年长者3至5人将遗体由床上移入棺材内,封盖,烧纸举哀。
5.开吊挂门牌,围帐布,设灵桌,孝子守灵开吊。上午,同辈邻里亲戚吊唁(吊丧)。下午,晚辈亲友吊唁(烧纸),儿女陪同哀哭。
6.祭奠安葬前1日下午举行隆重的集体吊唁仪式。一般请4乐或8乐,将灵位由乐工迎上,移至门外灵棚,所有的亲属黄昏前,担抬祭品、金银斗、筒纸、花蜡、祭亭、金童玉女、铭旌等前往。乐队奏乐,孝子列队远迎,俗称“迎祭”。晚上举行祭奠仪式,行“三献礼”,此俗延用至今。
7.出殡出殡前,由族中1年长者扫墓,扫墓人禁忌与丧车相撞。出殡时,先是起丧,用8人抬的棺罩;棺罩前拴几丈长的白布,男孝子扯着布哭走,女孝子跟在灵柩后。礼宾、乐班走在灵柩前,铭旌、金银斗、金童玉女等紧随。十字路口摔孝盆,进行“路祭”。乐人奏乐,敲锣打鼓送至坟上。
8.埋葬将棺材放入墓穴中,移正,封墓口,填土成坟(封土堆)。宾主举哀祭奠。
9.扶山埋葬后,同一天中午饭前,孝子、宾客以乐先导,到墓前再祭奠,孝子执锨圆坟,俗称“扶山正穴圆坟”。
10.七期死后每7天一祭,共7次,称“七期”。
11.百日老人去世100天祭奠为“百日”。
12.周年老人去世日,每年此日一祭,连祭3年,分别称做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建国后,丧葬习俗不断改革。逐步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木主神位,用花圈代替金银斗,丧葬礼仪简便。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火葬,在机关、单位、工厂多实行,在农村逐渐推行。
风景名胜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位于杨陵区杨扶路中段,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约866666.67平方米,由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馆、超级菜园、南方果树馆、盆景馆等8个现代农业技术展馆和花卉林木种子资源圃、水生植物展示区(人工湖)、创新中心等现代农业展示区组成,是集休闲、娱乐、餐饮、科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杨陵区邰城路北段,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国内首家最大的一个农业科技主题博物馆组群,占地130亩,建有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五个专业博物馆展馆,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著名人物
苏瑰(639年-710年),一名瓌,字昌容,京兆武功(今杨陵区大寨街道)人,唐朝宰相,西魏度支尚书
苏绰玄孙,隋朝尚书左仆射
苏威曾孙。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