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侯(1839年~1917年),
杨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杨健侯的
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善发弹,拿三、四弹丸于手中,往往能同时击中三、四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露禅逝世后,他接替父职在京授拳。他宽厚仁慈、秉性温和,从不恃拳傲扬,有极高的武德。
人物简介
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名鉴,字健侯,号镜湖,是杨禄禅之三子。《
永年太极拳志》说他“性情温和,德高望重。杨禄禅逝世后,继续在(北)京教拳为业,并将杨禄禅‘
大架’修订为‘中架’,不猛不硬,顺遂圆和,老幼强弱均可练习,传播较广”(该书第44页)。健侯的传人“有三子少侯、兆元、澄甫及许禹生等人”(引文同上书第486页)。
从上述引文中,可知列为杨健侯名下的“弟子”,仅许禹生一人。 许禹生(1879—1949)字龙厚,北京人,祖籍山东
济南,官宦世家。许氏幼年除读书外,曾从
沧州刘德宽等人学习武技。后随父移居北京,见
国体日衰,益励志习武,广访名师,曾习六合、八卦、通臂、
岳氏散手。后来师从杨健侯,专攻太极拳。 1912年与
吴鉴泉、
纪子修等人组建北平体育研究所,创办《体育》月刊,1921年出版《
太极拳势图解》,其拳势为杨健侯所授,计74势。每一拳势都有图解,从中可以了解杨健侯拳势和练法应用。许禹生的弟子王新午介绍乃师之学习程序是:“先姿势,次应用,次
散手,次
懂劲。更博采各派之所长,尤注意实际应用……”(王新午《太极拳阐宗·许禹生之太极拳》)。
杨家逸事
他在继承父亲“小架子”的基础上,考虑到从学人的身体条件,着眼
健康第一,在露禅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扩大,既保持了技击特点,更适合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中架”。在
杨式太极拳史上又发展了一步。
杨家三代的逸事总是让人津津乐道,人们常说,
杨露禅闯天下,
杨班侯打天下,
杨澄甫传天下。这话也对也不对,因为这其中漏掉一个人,就是杨露禅的另一个儿子,杨健侯。杨家三代,应该这么说,露禅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传天下。
杨健侯天生细住,细住是修道的人入
欲界定前的境界,细住不能看破红尘,但却可以看到红尘,天生细住的人,是修道的
坯子,当然只要他喜欢,学什么都行。但杨健侯不喜欢学武。不喜欢学也的学,杨露禅早就看出来了,健侯不是一般人物,是天生学
内家拳的料,将来能继续支撑杨家门面的一定是健侯。
山东河北人好武的极多,杨露禅本是一武痴,只要能学的就都学了,海纳百川,深不见底。杨露禅把其所学向灌肠一样往杨健侯的身子里塞。基本功训练已经把杨健侯累得半死,还要把老爹传授的内家外家几十套拳通通练完,之后,还要耍刀弄枪,挥舞器械等等。杨健侯觉得无法忍受了,但杨露禅身上的东西还多着呢,内功
外功,暗器弹弓,杨健侯是痛不欲生。(据传说,杨健侯曾经自杀未遂)
修炼内功
内功是最难练得,但杨健侯的内功长得很快,对他来讲,最难过的是皮肉之苦,老父严格要求,杨健侯累的筋骨齐痛,苦不堪言。但武术这东西,基本功训练最重要,所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杨健侯终于熬过来了。
杨健侯开始推手,不用教,化的比谁都好,也能发人了,发人人不能逃,他发的劲急轻灵,杨露禅看着奇怪,怎么跟我在陈家学的不一样?杨健侯爱玩弹弓,他用弹弓将第一个
弹子打向天空,再用第二个弹子打向第一个弹子,只听啪的一声,两弹相遇,打得粉粉碎碎。杨露禅忍不住了,走过来说,儿子,你神了你,你简直就是
张三丰转世。
细住境界的人练习内功,要气有气,要神有神。杨健侯是天生细住,太极拳本有导引的作用,当过了筋骨皮肉之关,松开两胯两肩之后,不知不觉,杨健侯早已
丹田气满。太极拳能发整劲,就算入门。唯杨健侯与众不同,上手发人的来的就是轻灵劲。
轻灵劲
什么是轻灵劲呢?
李雅轩云: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
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在此,李雅轩将劲力分为五种,即: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及虚无劲。硬劲就是常人所用之劲,僵柔劲乃练过太极一段时间后,人体各部位僵柔不一的局部发力,发力时接触点有硬力感的劲力。松沉劲是
整劲,劲由脚底起,瞬间达接触点。轻灵劲为带有
内劲之整劲,接触点感觉较轻。虚无劲是接触点几乎无感觉,所谓飓风刮至,
百草俱倒。
演武只为输赢,是何种劲没人注意。但杨健侯不这么认为,劲要发的巧妙,方为上乘,杨健侯在助其父教拳时,已注意禁止硬力的使用,杨健侯教人们发整劲,学轻灵劲。至此,杨家拳已有了自己的风格,杨健侯在其执掌杨门帅印之后,将拳架也进行变革,在杨健侯所定的中架子里,大量的川子步取代了原来的大杆子步,这样一来,
杨氏拳彻底跟
陈氏架分了家。
杨健侯的轻灵劲极具魅力,如果你能熟练的玩轻灵劲,打死你也不会去练别的拳,但这种东西需要较强的内劲,否则玩不好也玩不出来,杨门吴门有多少人花了毕生的精力,所追求的不过是此劲而已。如今,杨门吴门亦有人能玩此劲,但比杨健侯当年之发劲相去甚远矣。杨健侯不是玩,而是用。
其实能发太极整劲已相当不易,更不用谈轻灵劲。我们看到的
太极推手比赛中使用的全是硬力和僵柔劲,全不见太极整劲。
物理分析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由四肢爬行变为两腿直立行走,脊椎变形,两胯关节被压死,在人的大脑越来越聪明时,四肢与身体的整体性功能退化,(好像值得),练太极拳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
尾闾摆正,将两胯松开,松两胯关节最好的方法就是
盘架子和走矮步,所谓虚实分清也是分在两胯关节。松开的感觉好像是往生锈的轴承里
滴油,是一点一点松开的,当你打拳时能自动观注到两胯时,说明两胯开始松了,从开始松到完全松开可能需要几个月或几年,最好常看松胯松的好的人打拳,全身关节松开是以后的事,开始练拳时,松两胯最重要,松开两胯,摆正尾闾,就要松
踝关节,否则两踝处筋肉会肿痛起来,胯松了踝松了,就可以身化身发了,身体
发劲听起来太高深了,其实应该比手发劲容易,整劲是由脚而腿,至腰身而臂膀再经腕部由手到接触点。初练太极,即便腰胯松了,内劲经肩过腕也所剩无几,
腕关节的松尤为重要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因内劲不能到手,所以人们推手不过是用硬力或僵柔劲。因此,最初能发出的松沉劲如不是身也不会是手,而是大臂或小臂。可惜从没有人提到这一点。
我第一次发整劲是在和美国人
约翰推手时,他用左手按我右臂,我右臂上扬将其打出,其劲整而快,不同以往。后来小臂也可发出整劲。
郑曼清说,太极有手不用手,其实能用手是最难的,唯高手才能用手,郑曼清自云,朋履挤按,得一履,但郑曼清是用肘履,
郑氏所传四正手中,履也是用肘。太极有手不用手,郑曼清是讲发劲的顺序,太极最后才用手。
神沾圣手
唯杨健侯为神沾圣手,只要被摸着,你就跑不了,一轻二整,三块四灵。何谓一轻二整?我们推车或推墙时,都会用全身之力,但如果你沾着吐沫
捅破窗户纸时也能用全身整力,就是一轻二整了。杨健侯就能。杨健侯认为轻灵最重要,真能轻灵,也就用不着唯手先着力。杨健侯把
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的最后一段,稍加改正,就便成了,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关于杨健侯,写得比较详细的还是
陈龙骧的《杨氏太极拳法》,现摘如下:
简介
杨鉴,字健侯,号镜湖,人呼为三先生,晚年时人呼为老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39年)。幼时即从父练功,当时之刻苦情形,一般人皆不能忍受,健侯亦曾欲寻短见,幸被发现,未成悲剧。武功精绝,其拳刚柔并济,实臻
化境,刀、剑、枪、杆无一不精,性格温和,不轻易与人较量。从游者尤众,一经指点,多有成就。当时他派中有善用刀剑者,与健侯交手,健侯仅以
拂尘挫敌,每每一搭手,其人则处于背势,多被擒拿,使人不能近其身。又善用
枪杆,任何劲力均可发于
杆头,他人枪杆遇人,无不连人带杆同时跌出。当时,西安有名王大力者,号红店客,两手能举五百斤,一日能行三百里,善用大刀,爱好大枪,在陕西名气很大,授徒五百余,闻健侯名,特赴京中见健侯,欲与较技,说:“太极拳则闻名久矣,
太极枪尚未见识过,也有如此神异否?”健侯不得已,只好颔笑允之。二人取枪来到院中,王大力举枪
直刺其胸,健侯侧身履之,王扣枪欲按乃落空,王抽枪回来,健侯乘其回势用太极枪中扔枪法掷之,王连人带枪仰面跌出六七步外,王起来后说:“至此才真正了解了先生的神技啊!”乃尽弃以前所学,拜健侯为师。
神人
健侯周身皆能发人,而发劲辄在一笑一哈之间,而且善于发弹,发无不中,三四弹在手中,往往能同时射击三四只飞鸟。尤其神异的是,能止
燕雀于掌中,不能飞去。这是因为
鸟类在将飞之前,两足必先下沉,沉后得势,方可耸身上飞。健侯能听其两爪下沉之劲,随之往下松化,则燕雀无力可借,所以不能上飞,由此可知健侯太极
听劲与
化劲之灵敏奇妙,绝非他人能够望其项背。有一次在北京某戏院看戏,台上武生失手将
单刀飞出,健侯挥手返其刀,毫无稍偏,
满座惊奇。健侯为清朝神武营教练,时年已七十余岁。一天从外归来,有莽汉持棍出其不意,从后面偷袭,健侯忽转身以手接棍略为一送,莽汉已跌出(约3.3米)丈余。健侯于民国六年(1917年)无病而逝。在临终前数小时,得一梦兆,即知将死,呼家人及门徒至前,一一叮嘱,届时沐浴更衣,含笑而终。
评价
杨健侯对太极拳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杨澄甫的八十五式大架,是在杨健侯的架子上稍变而成,
定步推手,四正手皆是杨健侯所创,杨氏大履,
活步四正手亦为杨健侯所定。
相传杨健侯在清王府授传统内功太极拳,现俗称“老六路”,由汪永泉先生传下。
传人资料
杨健侯是职业拳师,传人中有不少高手,但他们大都根据杨健侯的指示拜杨澄甫为师。其中著名者有张钦霖、
田兆麟、
牛春明等。分别介绍如下:
张钦霖
张钦霖(1887—1969),
河北省
邢台县大石头庄人。1906年到北京杨健侯家中佣工,从杨澄甫学习太极拳。“民国三年,有湖南名拳师万某……至杨师家中指名与杨澄甫相较……时张师随侍在侧……毅然出而相对……甫一接手……万之手腕已为张师所挫矣!”(王延年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张师钦霖小传》)。通过此事,杨健侯认为张钦霖“系可造之材,于深夜即唤之于秘室中,乃以祖传太极拳秘势绝招全部授予”(引文同前书)。
后来,张钦霖“得识金丹派左一峰先生,学习内功,练习吐纳之术,因其能与太极拳贯通运用,自是
拳术更精”(引文同前书)。
1925年张钦霖到山西经商。1929年参加国术比赛,轻取山西徒手冠军。
胡耀贞、王善文、
李云龙、刘志亮、王延年等人先后拜张为师。
1949年王延年远去台湾。自1951 年始,在台湾
圆山教太极拳,张钦霖 的杨派太极拳遂风行
台北、
台南、高 雄等城市,后来又传到英、美等国, 是早期在海外普及较为广泛的一支 杨派太极拳。王延年又编著《杨家秘 传太极拳图解》,1972年10月出 版,是一部内功与太极拳相结合的
拳书。书中所载张钦霖太极拳分三 段,计127式。具体练法和本书亮 点,我在《
太极拳书目考》中已有详 细介绍,见该书151页~161页,读 者可参阅,这里不再多赘。
田兆麟
田兆麟(1891-1959)名绍先(一作少轩),
满族,北京籍。13岁在旗营当
吹鼓手(旧时军中乐队),后到杨健侯家中佣工,跟
杨少侯学太极拳,常遭责打,健侯悯之,遂改由己教,所以田兆麟的
拳势是杨健侯的“中架”。1917年,杭州浙江公立工业学校校长
许炳堃聘请杨健侯来校教拳,适健侯患病,遂荐田兆麟应聘南下,从此,田兆麟即在杭州、上海等地教授太极拳。田兆麟是最早把太极拳传到南方的拳师,毕生为弘扬太极拳事业而辛勤劳作。因文化关系,本人没有著作。他早年的学生蔡翼中曾编著《太极拳图解》,1933年由上海吴承记
书局出版。书中对田兆麟所授91式杨派太极拳式予以图解,说明练法用法,文字浅显,动作规范,拳照清晰,便于读者学习。
陈炎林编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1949年1月上海国光书局出版),介绍的拳势是按田兆麟的弟子石焕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来的。拳理部分大半源于杨健侯赠予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书中对杨澄甫的“大架子”、杨健侯的“中架子”、杨少侯的“小架子”都有具体说明。
笔者在拙著《太极拳书目考》中对陈炎林编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蔡翼中编的《太极拳图解》都有详细评点(见该书128~140页,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从中可以得知田兆麟所传杨健侯拳势拳法拳理。
牛春明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幼年因家境贫寒,曾学过园艺和多种
手工艺。21岁在国施医院学习骨科。此前曾向杨健侯学过太极拳。1907年经医院介绍,北京
消防队聘请牛春明为医士,适逢杨健侯也被消防队聘请为武术教练,牛春明遂得杨健侯进一步的指导,后拜杨澄甫为师,自1914年始,协助杨澄甫教拳达六年之久。从1925年起,牛春明长期在浙江杭州等地教拳行医,所传拳式为杨澄甫的套路,计81式。因牛春明深得杨健侯、杨澄甫父子亲授,加上本人多年结合医术精心研习,功夫纯正,对杨派太极拳的招式、手法、技法有较深的研究。
牛春明拟写一本杨派太极拳书,但未能如愿,30年后他的女儿牛筱灵在其父遗稿的基础上,予以整理完善,1998年9月出版了《牛春明太极拳》,介绍了牛春明所习杨派太极拳。
此外,受过杨健侯指点的杨澄甫弟子还有王其和等人。
关于
汪永泉先生(1904~1987)的情况,杨澄甫的著作中未提及,出版的《
永年太极拳志》杨派太极拳系传人中亦没有记载,仅《中国太极拳辞典·汪永泉》条目中有简单介绍:“北京人,满族。7岁随父习武,后学艺于杨健侯,14岁拜杨澄甫为师,精研杨式太极拳,于推手、养生尤有造诣……著有《
杨式太极拳述真》,为太极拳著作中的精品”(见该书366—367页)。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在北京地区杨派太极拳著名拳师是
崔毅士先生(1892~1970),他的推手技艺为世人称道赞美。
杨健侯最有名的徒弟是许禹生和李景林。
胡星斋
胡星斋(1888--1979),杨露禅先生之子杨健侯先生晚年曾在清朝
绿营消防队中任武术教练,教授
杨氏太极拳。当时胡星斋先生年约18岁,在绿营消防队当兵,后任
军乐队队长,有幸从学于杨健侯先生达三年之久,同学者有田兆麟、牛春明等数人。因胡星斋先生吃苦好学,人又机敏,颇得健侯先生赏识喜爱被健侯先生召到家中专门教授一年,指点精细,故得杨氏太极拳之精华。后因生活所迫,离京辗转于
江苏淮阴等地。
旧社会星斋老人家在上海给资本家保镖,解放后在江苏省
清江市开设太极拳坊,徒弟很多。在拜别健侯老师时,健侯先生说:“你和我学了三年,比在外面学十年八年还要强,以你的资质练下去定有成就”。60年代迁到
沈阳和平区沙山住,当时摔跤、形意、武式以及其他门派上门挑战者,未见有胜出。后凭着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人品,成为辽沈地区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传弟子俱成为太极拳的佼佼者,主要的是其子胡学智、戴玄等……(戴玄
带艺投师,原是形意门,后又把
陈式太极拳带来沈阳,在
中山公园传授,开
陈氏太极普传沈阳地区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