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708年),字必简,祖籍
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
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西晋名将杜预的后裔,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中国唐代诗人。
人物生平
少有才华
杜审言擅长做五言诗,工于书札,有才能,有名声。年轻时即与
李峤、
崔融、
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世人称为:“崔、李、苏、杜。”然而他恃才傲物,很被当时人所嫉恨。
约
乾封元年(666年),杜审言初入仕途,被州县征辟为僚属。
约乾封二年(667年),杜审言考中乡贡
进士,赴长安准备参加
省试。
约乾封三年(668年),在长安参加
省试,没有考中。
进入仕途
唐
咸亨元年(670年),杜审言进士及第,十月,吏部
待选。
约上元二年(675年)春,杜审言徙蜀川县尉,王勃为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之。离开长安前,杜审言始与宋之问交游。
调露元年(679年),杜审言罢蜀川县尉,回东都洛阳
调选。同年冬,作《
赠苏味道》诗寄赠苏味道。
永隆元年(680年),杜审言在某县担任县尉。
垂拱四年(688年),杜审言赴京调选。
永昌元年(689年),杜审言在神都洛阳,当是在朝中任职。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杜审言在
麟台任职。九月,
李嗣真存抚河东,杜审言和《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送之。
长寿二年(693年),出为常州江阴县丞。春夏之间,罢江阴县丞。七月,在洛阳送崔融从
武三思东征。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迁洛州洛阳县丞。
罪贬吉州
圣历元年(698年),因事获罪贬吉州
司户参军,作诗送行者有陈子昂、宋之问等四十五人。
圣历二年(699年)七月,杜审言在吉州任上得罪了员外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审言十六岁的儿子
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司马府刺杀了周季重,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杜审言因此没有遇害,但被免去官职,回到洛阳,亲自写文章祭祀杜并。士人亲友都哀悼杜并的孝顺刚烈,
苏颋为杜并作
墓志铭,
刘允济为他写祭文。
武后倚重
长安二年(702年),
武则天召见杜审言,将要任用他,问他说:“你高兴吗?”杜审言
拜舞谢恩,武则天令他赋《欢喜诗》,赞叹推重他的文才,任命为著作佐郎。
长安三年(703年),迁任膳部员外郎。十月,扈从武则天回洛阳。十二月,扈从武则天
教阅。
流放岭南
唐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
神龙革命后,杜审言因阿附武则天的男宠
张易之兄弟,而被贬往岭南地区的
峰州。在途中,与一起被贬的
沈佺期、
宋之问等人互有唱酬的诗。
景龙元年(707年)春,杜审言遇赦北归,任国子监主簿。
因病去世
景龙二年(708年)五月,加修文馆直学士。同年秋,杜审言病逝。宋之问作祭文,
武平一作表。葬于河南郡偃师县首阳之东原,追赠
著作郎。
主要影响
成就
杜审言的作品迄今保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是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拓展和创新。杜审言现存诗作中有9首应制诗,8首边塞送别诗,17首山水诗,9首伤怀诗。
一、宫廷诗:风格清新,少浮靡之气
杜审言的宫廷诗从题材内容上看,突破了传统宫廷诗以阿谀奉承或宫廷美人为题材,而是以宴饮、欢聚或宫殿楼阁建筑为题。从宫廷诗主题上看,突破了以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为目的的传统,而是宣扬大唐盛世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从宫廷诗的语言上看,摒弃了浮华繁复艳丽的辞藻,代之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比如《
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这首诗,写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杜审言的笔下,鹊桥相会不再是成千上万只喜鹊前来助阵搭桥或者皎皎明月当空见证着美好,而是“兔欲落”“鹊停飞”,这种迥异于传统的写法表现了杜审言的大胆和创新。在杜审言的眼中所看到的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的相会的喜悦和美好,而是对于等待的漫长和相会的短短的一瞬的对比的悲哀和同情。从这首应制诗可以看出诗人的真性情,也可以看出他的宫廷诗具有情真意切的新特点。
杜审言的宫廷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高昂的情调和振奋的精神,并以将这与自己的真情相结合来表现宫廷的题材:比如《大酺》,是被很多人称颂的一首诗。《大酺》这首诗写出了民间热闹欢愉的景象,就像是庆祝丰收或节日。表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怀,表现了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的大唐盛世。尾联歌颂武则天顺应民意,治理国家有方。同时也祈愿国家能够永远繁盛下去,百姓年年都能够丰收,和首联对于民情的描写相照应,浑然天成,给读者以整体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心胸,更表现了诗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山水诗:寓情于景
山水诗兴于南朝,在唐朝时期得以发展。作为初唐诗人代表的杜审言也有数量较多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的创新之处在于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感情奔放,意境雄浑,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和晋陵陆垂早春游望》,诗人首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有些特殊,是“宦游人”的身份。在修饰这个身份的时候诗人用了一个“独”字,这就把诗人被贬谪流放在外做官、无依无靠、孤独寂寞的心情表现出来了,具有点睛的作用。该诗的结尾稍显低沉,削弱了全诗雄浑奔放的特点,但抒发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伤感寂寞无助的心情,由景到情,触景生清,构思非常巧妙,被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还要提到的是《渡湘江》,这首诗首句写景,由眼前之景回忆起曾经的春游,第二句写今春的边愁,作者移情于景,由于自己心中的哀愁使得眼前所见之景都是含愁的,鸟语花香都化作了边愁。这一句不仅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还将衬托手法融入其中,以“花鸟”反衬“边愁”。诗人对于长安的思念就像江水一样绵延不断,整首诗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真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色彩淡雅,情义深厚,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
三、纪行(送别)诗:多高亢之音,无低泣之声
初唐时期,诗人怀有慷慨赴边的远大理想,杜审言也不例外,他的边塞送别诗抒发了自己的雄怀壮志,往往写得慷慨激昂。他的边塞送别诗突出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将个人的际遇与传统的将士乡愁、思妇离恨相结合。比如《
送和西蕃使》是为送
娄师德而作。这首送别诗在语言上朴实自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在气势上,雄浑厚重。“使出凤凰池,京师阳春晚”写出了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创作时间。“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堰”写出了大唐的霸气和神武。“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简单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场景描写中透露出使者的家国使命感,显得高尚而沉重。后三联诗人的想象大胆而丰富,从顺利凯旋到朝廷设宴庆祝嘉奖,一气呵成。其实诗人写使者凯旋的情景是表现自己对于为国效力的渴望,但自己又没有机会,所以只有羡慕使者并祝愿成功的心情,而这种有些低沉的感伤让诗人化为慷慨高亢之声。
结合诗人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历,诗人在对边事和战事的关心中也反映着自己的心声。《赠苏味道》中就写出了友人不仅要经受恶劣气候之苦而且要经受生与死的残酷考验,但即使如此,仍然为了守卫边防、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格调高昂,积极向上。这些诗作都反映出诗人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可见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
贡献
杜审言对近体诗格律的贡献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诗人对近体诗的贡献体现在创作的实践与实绩上。
其创作实践,既论证了上官仪等前人关于对仗、平仄、粘连、押韵等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又为当时沈、宋等人的诗歌理论的总结、完善与提高提供了难得的诗歌范例与样本资料,从而对近体诗理论的形成、丰富、发展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巨大历史贡献。应该说,杜审言对近体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是在近体诗格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上,而是体现和反映在他的创作实践与实绩上。
二、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上,杜审言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仅反映在其对诗歌理论的论证、总结、提高、丰富与发展等方面,也不仅表现在诗歌革新发展的单一形式方面。其还体现在诗歌内容、题材的拓展与丰富上,尤其是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和统一上。其使诗歌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如诗人所作的《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赠苏绾书记》《
度石门山》等诗篇,无不显得“文理兼美”,无不浑厚健举。这些既有丰厚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篇,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结合上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其居然能出现在近体诗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后期,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说,诗人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的创举、成就与贡献,既恢复了汉魏以来强调与重视文质合一的优良创作传统,又是对隋唐以来柔弱纤细、萎靡不振的宫体诗风的一种反动与革新,使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与形式,为近体诗创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杜审言的创作成就不仅仅是前人所强调的多是诗歌的格律运用方面,使得每一首诗歌都能严格地合乎诗歌格律的规范和要求,更体现在诗歌创作方法与形式的创新以及语言的清新活泼与通俗易懂等方面。
从表现方法来说,诗人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
春日怀归》:“河山鉴魏阙,桑梓忆秦川。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或相互比较、映衬烘托,如《
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或写景叙事、杂以抒情,如“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其表现方法与手法众多,不一而足,诗人对其可谓是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给诗作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从形式创新来说,诗人不仅对五绝、七绝等近体诗格式、规范的应用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还创建了大型组诗与排律的新形式。如组诗《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此组诗克服了五绝诗篇幅短小,题材内容的展示与表达因此而往往受到局限和束缚的弊端,从而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能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充分表达和表现,大大增强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从语言方面来说,其诗歌的语言总体上显得清新活泼、通俗易懂,从而改变了宫体诗多堆砌辞藻、语言秾丽的弊端。对盛唐诗歌多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四、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发展道路上,杜审言的诗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历史进程中,陈子昂、杜审言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们为唐代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联结、过渡作用。
就杜审言来说,其历史贡献更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宫体诗题材内容的丰富、改造与气势的提升,使之显示出开阔与浑融之美。也有对边塞风光的大笔涂抹,或描绘波澜壮观的战斗场景,或反映唐军将士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直开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慷慨激昂、雄壮奇丽诗风之先河;既有对祖国奇山秀水的热情讴歌与赞美,其雄奇、警拔、俏丽之诗风,对盛唐李白、杜甫山水诗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又有着对诗歌表现艺术的诸多发展。应该说,诗人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重要的历史贡献。
历史评价
唐代诗人宋之问:言必得俊,意常通理。其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祭学士杜审言文》)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杜司户炳灵翰林,研机策府,有重名于天下,而独秀于朝端。徐、陈、应、刘,不得劘其垒;何、王、沈、谢,适足靡其旗。而载笔下寮,三十余载。秉不羁之操,物莫同尘合绝唱之音,人皆寡合。(《
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
唐代学者武平一:审言誉郁中朝,文高前列。(《请追赠杜审言官表》)
唐代官员
王泠然:有唐以来,无数才子。至于崔融、李峤、宋之问、沈佺期、
富嘉谟、徐彦伯、杜审言、陈子昂者,与公连飞并驱,更唱迭和。此数公者,真可谓五百年后挺生矣。(《
唐摭言》卷六)
五代
刘昫、
赵莹等: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
旧唐书》)
北宋
欧阳修、
宋祁等:①恃才高,以傲世见疾。②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新唐书》)
南宋藏书家
陈振孙: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平侧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
宋末元初诗论家
方回: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俱同时,而皆精于律诗。孟浩然、李白、王维、贾至、高适、岑参与杜甫同时……唐诗一时之盛,有如此十一人,伟哉。(《
瀛奎律髓》卷一)
明代文学家
王世贞: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自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艺苑卮言》)
明代诗论家
胡应麟:①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初唐律体之妙者杜审言《大酺应制》、沈云卿《古意》,……皆高华秀赡,……唐五言律起句之妙者“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②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即《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独有宦游人”(即《和晋陵陆承早春游望》),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即《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北地寒应苦”(即《
赠苏味道》),七言则“季冬除夜”(即《
守岁侍宴应制》),“毗陵震泽”(即《
大酺》七律),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楷模,有自来矣。(《
诗薮·内编》卷四)
明代诗论家
许学夷: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诗源辩体》卷一三)
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
姜斋诗话》)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朱宏卿:杜审言职位不高,且被贬两次,唯文坛成就突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轶事典故
恃才傲物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杜审言参加
考判,出来对别人说:“味道必死。”人们惊问原因,杜审言答说:“他见了我的判文,将要羞死。”又曾经对人说:“比起我的文章来,屈原、宋玉只能做衙官,比起我的书法来,王羲之只能做学生。”他的高傲狂妄可见一斑。
无接替人
当初,杜审言病重,宋之问、武平一等探病,杜审言答说:“很为命运小儿捉弄而受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有我在,使各位久受压抑,现在快死了,固然大可慰藉,只是遗憾没见到能接替我的人。”
人际关系
杜审言家族出于京兆杜氏,晋朝时杜逊迁居襄阳。杜审言之父
杜依艺终于洛州巩县令后,其家定居于巩县。
(以上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杜审言著有《
杜审言集》十卷,已佚。宋刻本存一卷。明代嘉靖铜活字本《杜审言集》和
张逊业刻本各收二卷。清代
席启寓刻本一卷,《全唐诗》编杜审言诗亦为一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徐定祥注《杜审言诗注》,收诗四十三首,附录传记、历代诗评摘要和有关序、跋。杜审言文章在《全唐文》中未见收录。
后世纪念
杜审言墓在今洛阳市偃师市城关镇后杜楼村北,国道310可达。该墓始建于唐代。墓葬北临北覆舟山南麓坡地。墓冢原高2.5米,面积40平方米,现不存。现有今立墓碑,书“杜公审言之墓”,立于城关镇第三中学院内的杜甫墓园中。据清乾隆年间《偃师县志》载,此为杜审言与继室卢氏之墓。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
人物争议
杜审言的生年无史料记载,普遍认为他卒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据《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上·杜审言传》云“杜审言年六十余卒。”
闻一多的《
唐诗大系》定为生于贞观十八年(644年),
傅璇琮则认为他大约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前的几年之内。
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陈钧则依据杜审言的《
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认为该诗最早也应该写于景龙三年(709年)“岁夜”,则杜审言大约卒于景龙三年(709年)或景龙四年(7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