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裪
朝鲜世宗
李裪(이도、1397年-1450年),即朝鲜世宗(조선 세종),字元正,朝鲜王朝第四代君主(1418年-1450年在位),朝鲜太宗李芳远第三子,母为元敬王后闵氏。
人物生平
早受父爱
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1397年5月7日),李裪出生于汉城俊秀坊的靖安君府邸,是朝鲜太宗李芳远(时为靖安君)与元敬王后闵氏(时为靖宁翁主)的第三个儿子。李芳远在长子李褆出生前的三个儿子都早夭,因担心李褆早夭而养于闵家,次子李补则因出生不到十天就得病而养于洪永理家,只有李裪是在李芳远和闵氏膝下长大,加上出生时李芳远与郑道传之间的斗争白热化,李芳远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对这个儿子也更加疼惜。后来李裪也曾说“予幼冲之时,太宗最钟爱”。
立储受禅
永乐六年(1408年),李裪受封忠宁君,和沈温之女(后来的昭宪王后)结婚。永乐十年(1412年)进封忠宁大君,太宗挑选“通经史”“有学行”的儒生李随为他和孝宁大君李补的师傅,教授儒家经典。
此时,世子是太宗的嫡长子李褆,但他不学无术,终日与佞臣厮混,太宗多次训诫,终不悔改;而李裪则以“好学不倦”蜚声宫廷内外,与长兄形成鲜明对比。太宗本来就最爱李裪,见李褆无可救药,遂决定易储,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六月初三日召集群臣,要求在立嫡长(李褆之子)和立贤中选一个,柳廷显为首的群臣认为“废父立子”前所未有,故选择后者;但元敬王后认为“废兄立弟”容易引起祸乱,故偏向前者。太宗先是倾向元敬王后的意见,但不久便改变主意,表示“今日之事,当择贤耳”。立贤的话自然就非李裪莫属,太宗强调李裪不仅贤于其兄孝宁大君李补,其子(李珦)也具备“将大有为之资”,而且孝宁大君不能喝酒,无法胜任接待明使的事大之礼。李褆遂被废为让宁大君,李裪成为王世子。
两个月后,即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十日,太宗将王位禅让给世子李裪,李裪于景福宫勤政殿登基。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月十九日,李裪被明成祖所派的太监黄俨和正使韩确、副使刘泉册封为朝鲜国王。退位的太宗在宫内仍保留一定权力,并以李裪“不知军事”为由牢牢掌握兵权,肃清了威胁自己权力的李裪岳父沈温等人,计划在李裪三十岁时才将所有权力交给李裪(不过他只做了四年上王就去世)。
亲政守成
永乐二十年(1422年),太宗去世,李裪得以完全亲政。这一时期,朝鲜王朝度过了开国创业的瓶颈期,迈向持盈守成的阶段。李裪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天四更起床,黎明上朝,然后处理政务,接着召见大臣,其后举行经筵,最后入寝宫读书至深夜,从未懈怠,即使细微之事也无不亲自裁决。他注意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警惕玩物丧志,曾命令将上林园所养的花草、鹁鸽都送给愿意要的人。咸吉道都节制使河敬复想进献驯鹿,他拒绝道:“珍禽奇兽,古人所戒,其令勿进。”他尤其重视中国唐明皇先明后昏导致天下大乱的历史教训,为此专门命人编纂了《明皇训诫》以警示自己不忘初心。
不仅李裪自己勤政,他还通过任用贤臣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最受到他重用的大臣当推黄喜。黄喜本来是废世子李褆的人,在太宗朝官至判汉城府事,因为反对废黜李褆而被罢官,随后流放南原。李芳远去世三个月前,李裪将黄喜从南原召还。李芳远去世五个月后,就拜他为议政府参赞,委以重任。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拜黄喜为右议政,李稷为左议政,命太宗旧臣柳廷显致仕。翌年正月,黄喜取代李稷,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左议政,与新任右议政孟思诚一起主政。宣德七年(1432年)九月,黄喜被擢为领议政府事(领议政)。从黄喜开始,领议政成为实权要职,而他在相位一直坐到李裪去世前夕的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才卸任。也就是说李裪在位32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他位居首揆,其任职时间之长为朝鲜王朝五百年间独一无二,黄喜亦“持论宽厚,不喜纷更,能镇定国人,时称真宰相”。由此可见李裪用人之专以及当时政局的稳定。
除了起用黄喜、孟思诚等来主持政局以外,李裪还任用许稠主持礼仪、赵末生主持军政、金宗瑞主持边防、朴堧主持音乐、蒋英实主持科技。这一时期不仅人才济济,而且安排得当,各尽其用,成为李裪开创盛世的重要基础。李裪在位三十余年,自己没杀过一个士大夫,这在朝鲜王朝君主中极为罕见。不过,他虽与士大夫共治,但并非受士大夫摆弄的君主,他经常不听众臣之议,强制推行自己认为正确的政策,体现出他果断与有主见的一面。
因病去世
李裪长期为各种疾病所困扰。他年轻时身材肥胖,并且不喜欢打猎这一类的户外活动,后在太宗督促下坚持每年讲武。正统四年(1439年),李裪自称其十多年来被焦渴、背浮肿、淋疾及眼病所困扰,其后到了左眼几乎失明的地步,从症状来看他可能已患上糖尿病及其引发的白内障。李裪通过温泉疗养来减缓病症,取得一定疗效,但无法根治。而风疾(风症)则长期困扰他,到晚年愈发严重,以致无法出迎明朝皇帝的诏书。
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李裪从正统元年(1436年)就有意传位于世子李珦。翌年正月,李裪下令除了吏曹和兵曹的人事、三品以上决罪及军国重事由自己处理外,其他事务交给世子,遭到群臣反对而未果。此后他多次想让世子代行王权,都在黄喜等人的反对下而没有实现。正统七年(1442年)七月,他为世子设立詹事院,培养其接班的基础。正统九年(1444年)正月十日,世子首次在继照堂接受百官朝贺,开始走上前台。
正统十年(1445年)正月,李裪遭到连丧两子(广平大君李玙、平原大君李琳)的打击之后,命次子晋阳大君李瑈再次向群臣传达内禅之意,群臣强烈反对。作为折中方案,李裪决定让世子裁决庶务,其中除授(任命大臣)、科田(官员授田)、折给(分配土地或物资)、祭享及灾祥、应接他国别例事、调发军兵及边警、大小刑狱、大兴土木事、一应新立条章这些事宜需要由自己最终裁决,此外的事务都由世子自行裁决,时为正统十年(1445年)五月。
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1450年3月30日),李裪在汉城永膺大君府邸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死后庙号“世宗”,谥号“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明朝赐谥“庄宪”(严敬临民曰庄,行善可纪曰宪)。葬于英陵
为政举措
政治
李裪效法中国和高丽原有制度,在尚未完全亲政时,就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三月设立集贤殿,用来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智库。此后三十年间,集贤殿汇聚了朝鲜的少壮英才,李裪不仅对他们待遇优厚,还特地开创“赐暇读书”的制度,以便集贤殿学士们专心治学,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以及编纂书籍。集贤殿学士往往兼任经筵官、书筵官、试官、史官、知制教等职,让他们作为国王的秘书参与机务。集贤殿造就了大量优秀的儒学人才,培育了李裪“以儒治国”的坚实班底,时人称当时“布列显要,皆出于集贤”,如郑麟趾、李思哲、郑昌孙申叔舟、崔恒等。
太宗时期,为了强化王权、防范功臣,实行了六曹直启制,即六曹不经过议政府,而是将各种事务直接上报国王,从而削弱了议政府的权限。李裪在位时,已无功臣专权之忧,便于正统元年(1436年)将六曹直启制改为议政府署事制,将处理政务的权限下放议政府,使议政府重新成为指挥六曹的决策中枢,而国王则成为最终裁决者。这符合“垂拱而治”的儒家理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君臣关系的和谐。
李裪在位时期,致力于完善新生的朝鲜王朝的典章制度,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设置“六典修撰色”,完成了《续六典》《新撰经济续六典》等政书,到宣德十年(1435年)收尾,从而初步确立了朝鲜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
在刑政上,李裪禁止在审问时采用笞背法,确立了义禁府三覆法。十五岁以下、七十岁以上的罪犯,除了杀人、强盗以外,都免于囚禁。徒罪人的父母在七十以上者,令其在父母所在地服役。他还禁止滥用刑罚,减免徒、流罪人的赎金,颁布“狱图”,对监狱实施规范化管理,在正统四年(1439年)将监狱分为凉狱、温狱、男狱、女狱,并注意保持监狱卫生。另一方面,对于盗窃犯,他定下了刺字、断筋之刑,犯了三次盗窃就判处绞刑,以维持社会纲纪。
经济
李裪在位时,积极劝课农桑,改良农业技术。他向民间推广中国农书《农桑辑要》《四时纂要》以及朝鲜农书《本国经验方》等,还于宣德四年(1429年)组织郑招等编纂适用于朝鲜的《农事直说》,翌年正式颁行。这本书的颁布在朝鲜半岛农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朝鲜王朝之前实行踏验损实法,即每年派官吏调查各地收成情况,根据与预期收成(每结300斗)的损失程度来确定田税。这样容易给官吏舞弊提供机会。宣德五年(1430年),李裪决定废除该法,出台每一结(朝鲜的土地面积单位)征收10斗的方案,并对百官到农民共17万人进行广泛的调查,但意见不一,并未得出结论。正统元年(1436年),李裪设立贡法详定所,让集贤殿学士们参与研究贡法,并于正统九年(1444年)新设田制详定所,正式出台贡法,其核心是田分六等、年分九等,且每年向各地派敬差官核实地方官所上报的当地灾害损失实况,并将税率从收成的十分之一降至二十分之一,从而奠定了朝鲜王朝的田税制度。
永乐十八年(1420年),户曹制定楮币兴用法,延续太宗时期的币制,继续使用楮币。但百姓不信任楮币,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同和推广,国家只能强行将其运用到税收、纳贡等方面。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九月,楮币价格暴跌,流通实绩不佳,李裪最终决定改铸铜钱,新钱命名为“朝鲜通宝”。回收并加工废弃寺庙中的铜佛、铜钟和铜器来制造。洪熙元年(1425念),楮币停止流通,朝廷规定一张楮币兑换一文“朝鲜通宝”铜钱、一文“朝鲜通宝”铜钱换购一升米谷,强制流通“朝鲜通宝”。由于强行定价可能引发诸多危害,因此,朝廷决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朝鲜通宝钱价。然而,普通百姓仍习惯用布、米来交易,铜钱流通率很低,朝廷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流通措施,但收效甚微。正统十年(1445年)十月,户曹提议复用楮币,在经过多番讨论之后,朝廷最终于同年十二月宣布复用楮币,但大多局限流通于官府之间,而民间依旧用米、布进行交易。
文化
李裪命集贤殿学士研究中国儒家礼仪,规范士庶的冠婚丧祭,完成了《五礼仪注》。此前朝鲜的宫廷乐器依赖中国皇帝的颁赐,李裪开始自行制造编磐和编钟,并命朴堧制作律管,以便为乐器调音。李裪亲制《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宫廷大曲,还创制名为“井间谱”的记谱法,并用这种方法记录了《定大业》《保太平》《凤来仪》《凤凰吟》《满殿春》等曲谱。通过李裪在位时期的一系列制礼作乐的活动,朝鲜“礼乐文物粲然可观,与中国无异”,同时“有异于中国之规模者颇多”,可知李裪在吸收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又注意保持朝鲜本土的特色。
李裪在位期间,大修书籍,而且所有书籍均经过他亲览裁定后颁布,其成果如下:
朝鲜半岛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中国的汉字,但民间普遍不通汉文,因此官府常使用借助汉字拼写朝鲜语的吏读文体,但对于本来就不识汉字的百姓来说还是难以理解。宣德三年(1428年),庆尚道晋州人金禾弑父,李裪按律将其凌迟处死,并“矍然失色,乃至自责”,召集群臣商讨“敦孝悌、厚风俗”的对策,最后决定将朝鲜历史上的孝行编纂成书。四年后,此书修成,即《三纲行实》。然而此书颁行后,并未立竿见影,“未见有忠臣孝子烈女辈出”。于是李裪从正统八年(1443年)十二月模仿“古篆”,亲制新字,并组织郑麟趾、崔恒、朴彭年申叔舟成三问李垲、李善老等集贤殿学士进行研究与完善,以便“解书”和“听讼”,从而更好地教化民众。为此,他还派申叔舟、成三问等十三次随贡使去明朝辽东,向在那里充军的明朝学者黄瓒请求音韵学的问题。在创制新文字的过程中,一部分大臣反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集贤殿副提学崔万理等所上的《议谚文疏》,但李裪创制新文字的决心坚定不移,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正式颁行,是以二十八个字母拼写而成的表音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李裪用训民正音创作朝鲜王朝的颂歌《龙飞御天歌》,同时企图“以谚文译《三纲行实》,颁诸民间,则愚夫愚妇皆得易晓,忠臣孝子烈女必辈出矣”。在颁行训民正音后第一个刊行的就是翻译过后的四书,可知李裪创制新文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普及儒家思想、教化百姓。训民正音虽然作为朝鲜民族文字被创制出来,但地位低于汉字,故被称为“谚文”(俗字),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妇女之中,而汉字则被称为“真书”,在甲午更张前一直是朝鲜王朝的官方文字。
李裪在位前期,延续了太宗的抑佛政策。当时禅宗的都会所(主寺院)兴天寺发生包括都僧统惠真在内的十四名僧侣违反禁酒令并挪用公款的事件,遭到台谏弹劾,李裪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接受礼曹的建议,将佛教原有的七宗缩编为禅、教两宗,并缩减相关寺院数量,也就是将曹溪、天台、总南三宗合为禅宗,华严、慈恩、中神、始兴四宗合为教宗,朝鲜的佛寺只剩下36座,此外还规定禅宗18寺只能有田4250结、僧侣1970人;教宗18寺只能有田3700结、僧侣1800人。
不过,李裪在位后期,逐渐信奉佛教,从正统五年(1440年)开始重建和维修佛寺。昭宪王后死后,他更加笃信佛教,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决定在文昭殿西北之空地建立内佛堂,引发群臣反对和成均馆及四学生徒罢课抗议,尽管如此,内佛堂还是被建立起来。在李裪的影响下,安平大君李瑢和首阳大君李瑈都精通佛学,后来李瑈继位,是为世祖,延续并发扬李裪在位后期的崇佛政策。
朝鲜王朝初年,还有从中国归化朝鲜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并参与朝贺。宣德二年(1427年),李裪接受礼曹请求,命这些回回人穿朝鲜衣冠,并取消他们在大朝会上的宗教仪式。此后伊斯兰教就在朝鲜王朝销声匿迹。
军事
李裪在位时,南征日本,北击女真,武功赫赫。而他在军事上的主要成就就是发展火器。他在借鉴模仿中国先进火器技术的基础上,改良碗口,创造小火炮、铁制弹丸、火炮箭、火硝。到了正统九年(1444年),更设置火炮铸造所,铸造了不少具备卓越性能的新型火炮,翌年全面着手改铸火炮。正统十三年(1448年)编纂《铳筒誊录》,总结各类火炮的铸造方法和火药使用方法,用图片表示其规格,体现了朝鲜王朝前期的火器水平。
科技
李裪重视科学技术,亲自主持各项科学研究,并提拔出身微贱的蒋英实来完成他的设计构想。在天文方面,在李裪主持下,朝鲜开始自己修历,以明朝大统历算法为基础,编制《七政算内篇》,又根据回回历编制《七政算外篇》。此外还吸收中国先进科技,仿制仰釜日晷、水钟、自击漏、浑象浑仪简仪正方案等天文和计时仪器。他在宫中设立钦敬阁(取《尚书·尧典》中“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之语),安置大型天文仪器“玉漏机轮”;又将仰釜日晷安装于汉城惠政桥和宗庙,以便民众核对时间。在气象方面,李裪于正统七年(1442年)试制测雨器,并把复制品分发给地方行政长官,以纪录降水量。在印刷方面,李裪在位期间,在太宗时期的铜活字“癸未字”的基础上,陆续改良出铜活字“庚子字”“甲寅字”,并在正统元年(1436年)创制铅活字“丙辰字”,推动了朝鲜金属印刷术的发展。
外交
李裪对宗主国明朝十分恭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予事大至诚,自有知识以来,无一毫行诈之事,天地神明所共知也”。1419年,李裪派元闵生向明朝进献了纯白厚纸一万八千张、纯白次厚纸七千张、火者二十名。1425年又派成概向明朝进献纯白厚纸二万五千张、石灯盏二十事。明朝亦对李裪加以怀柔,李裪曾在宣德元年(1426年)请求明朝下赐四书五经与《性理大全》,明宣宗欣然允诺,并表示“闻裪勤学,朕故赐之,若使小国之民得蒙其惠,亦朕心所乐也”。李裪在位前期,曾协助明朝招抚和防备从开原叛逃的女真酋长杨木答兀。在位后期,瓦剌兴起,瓦剌酋长也先控制下的蒙古(鞑靼)大汗脱脱不花于正统七年(1442年)派遣笃吐兀王向朝鲜颁诏,要求像高丽那样称臣于蒙古,朝鲜边臣拒绝蒙古使者入境,李裪也马上遣使奏闻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遭遇土木之变,派辽东指挥王武向朝鲜征兵“十数万”,共击瓦剌。但李裪派金何赴明,请免征兵。后来明朝在北京保卫战中获胜,自然免了朝鲜兵前来,但又让朝鲜献马二三万匹,金何回国时将这两道敕书传给李裪。因朝鲜不能如数献上,又不能推诿,所以最后李裪献了1477匹马。
李裪与明朝羁縻下的女真诸部曾发生过大规模冲突。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建州卫在其酋长李满住的率领下,得到明朝同意后,移居鸭绿江北的婆猪江流域(今浑江);其亲戚建州左卫酋长猛哥帖木儿(清肇祖)亦在明朝同意下,从方州(今辉发河上游)迁回图们江内的阿木河流域(又作斡木河,今朝鲜会宁)。他们与朝鲜开始交往,各种摩擦也时有发生。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李裪借口建州女真入境“劫杀军民”,派平安道都节制使崔闰德等领兵15500名赴鸭绿江北的婆猪江流域(今浑江),对建州卫发动了一次战争,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李满住的住地瓮村。李满住的妻子被杀死,“又抢去及杀死部下人民多数”。李满住本人全身有九处受伤,逃上了兀剌山城(五女山城)才免于一死,是为婆猪江战斗。同年,李满住为躲避朝鲜的侵扰,移居到兀剌山城北边的兀弥府(今辽宁桓仁东古城子村)。对于居住在今朝鲜北部会宁地区的建州左卫酋长猛哥帖木儿(李满住的亲戚,清朝建立后追封清肇祖),李裪先是在第一次征建州卫时打算将其一并剿灭,在群臣反对下未果;而后又密谕崔闰德,如果猛哥帖木儿从北京回来时帮助李满住,就将其一起杀死,如果没有帮助就放走。
正统二年(1437年)九月,朝鲜因对李满住串通猛哥帖木儿死后的建州左卫酋长凡察董山等去建州卫同其会合之事不满,对李满住居地建州卫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派平安道都节制使李蒇领兵八千,兵分三路,分别由朝鲜的楚山和满浦渡鸭绿江,进攻兀剌山南麓直到兀弥府一带的地区,矛头直对兀弥府的李满住所居地。而建州卫已有戒备,所以朝鲜军只杀了46人,俘虏14人。在此期间,李裪沿着鸭绿江建立了所谓的“西北四郡”(闾延、慈城、茂昌、虞芮)。在朝鲜的步步紧逼下,凡察、董山于正统五年(1440年)踏上了迁徙之路,与建州卫合流,朝鲜认为他们合流后对朝鲜不利,为阻止这一事态,便派兵堵截,建州左卫死伤惨重,仅有300余户冲出重围,逃到苏子河定居下来,后来努尔哈赤正是在这里兴起。另有180户或因受朝鲜控制而走不成,或因安土重迁而不愿离去。
由于建州卫是明朝的一个羁縻卫,所以李裪在第一次征伐建州时上奏明朝,说明其用兵是出于自卫,明朝派指挥孟哥捏来、百户崔真来朝鲜宣敕,调解朝鲜与建州卫的冲突,要求朝鲜向建州卫归还敕谕、诰命、人口、头畜。李裪强调李满住对明朝说的都是假话,重申出兵是自卫反击,不是为了抢劫,所以得到的物品都扔进江里或烧掉,也没有缴获诰命、敕书之类的物件,最后明朝亦未追究下去。第二次征伐建州卫时则没有上奏明朝。
李裪在位时期,对于东北面的女真人采取了比其父李芳远更强硬的态度、他以金宗瑞为咸吉道都节制使,将北部边境扩展到了富宁以外。宣德九年(1434年)以后,李裪在新扩展的领土上陆续设立“东北六镇”。通过一系列开疆拓土的行动,李裪奠定了朝鲜王朝的版图。朝鲜所开拓的六镇之地的女真人不肯离开故土,李裪允许他们留居,“以为藩篱,使报声息”,形成了所谓的“城底野人”或“藩胡”。随着朝鲜和女真接触的增多,女真酋长和使者来朝鲜首都汉城也就越来越频繁,李裪遂在正统三年(1438年)在汉城常设“北平馆”以接待女真人。
李裪在位初年,在上王李芳远的主导下,对日本对马岛发动己亥东征李从茂指挥的朝鲜军斩首123名倭寇,俘虏21人,救出146名中国人和8名朝鲜人,自己阵亡一百数十人。对马守护宗贞盛(都都熊瓦)遣使通书于朝鲜礼曹,表达屈服之意,朝鲜则授予他印信,作为与朝鲜贸易的凭证。宣德元年(1426年),开放庆尚道之三浦(乃而浦/荠浦、釜山浦、盐浦),作为与日本对马岛贸易的口岸,允许日本人寓居。此后,朝日以对马岛为纽带,保持和平友好往来。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朝鲜首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任命朴瑞生、李艺为正副使,去日本祝贺源义教(足利义教)嗣位。并赠送鞍子一面、黑细麻布ㆍ白细苧布ㆍ白细绵紬各二十匹、人参二百觔、虎豹皮各一十领、兰草方席ㆍ满花寢席各一十張、松子五百觔、清蜜二十斗、祭具白细苧布ㆍ黑细麻布各二十匹。对其他日本领主,朝鲜也赠送了许多礼物。其后又派遣了高得宗、卞孝文两次通信使。与设置“北平馆”相应,李裪也设置“东平馆”来接待来汉城的日本使节。正统八年(1443年),朝鲜与对马岛主缔结《癸亥约条(癸亥条约)》,规定对马岛每年向朝鲜派“岁遣船”50艘,朝鲜每年“岁赐米豆”200石等,正式确立了贸易关系。
李裪在位前半期,琉球数次通过对马岛船只遣使报聘于朝鲜,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宣德六年(1431年)的夏礼久、普宜结制使团,他们随世子和百官参加朝贺,并带来了琉球国中山王尚巴志的国书及作为国礼的苏木2000斛、白矾100斛。两名使臣亦进献乌梅木、深中青、胡椒、蔓藤、束香、青瓷杯等礼物。李裪答书感谢,并回赠苎布、麻布各50匹、人参100斤、满花席15张、虎皮5张、松子200斤。当时有100多名被倭寇俘虏的朝鲜人流落琉球,琉球方面借口“船只狭窄,风且不便”而没有带来。后来有朝鲜人金元珍去琉球带回了包括他孙女金龙德在内的6名朝鲜俘虏,得到李裪赏赐。李裪还在正统二年(1437年)接受礼曹建议,寻访懂琉球文字的人,任命为司译院训导,以便加强与琉球的联系。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巧对诗经
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月初九日,“雷电雨雹自朝至于日中,昏雾四塞”,太宗感慨说:“居者遇雨,必思行者之劳苦。”时为忠宁大君的李裪回答道:“《诗》云:‘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太宗大喜,说:“非世子(李褆)所及。”
聪明好学
李裪喜欢读书而不喜欢练字作诗。他从小就热爱读书,不管盛暑严寒,没有一天懈怠读书,即使得了病,仍然坚持读书。他读一本书都会超过一百遍,而《左传》《楚辞》则各读两百遍。太宗见他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担心他生病,经常不准他夜读。有一次他病得有点重,太宗就命宦官把他所藏书籍全部没收,只在屏风中留下一本《欧苏手简》(欧阳修苏轼的往来信件),但他就将这本书读了千百遍。
李裪即位后,依旧手不释卷,在吃饭时也会将书本放在饭桌上读,有时甚至读到深更半夜,最后读遍了宫中所藏所有书籍。他曾对近臣说:“予在宫中,无有敛手闲坐之时矣。”也就是说他在宫中除了日常生活和处理政务外,就是读书,根本没有闲暇娱乐的时间。他读书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一天可浏览数十卷。他曾对近臣说:“予于书籍,看过之后则无遗失。”后来为了在应对明使时能快点听懂对方的话,又学习汉语,一听就记住。李裪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记忆力超群,大小官员的姓名、来历和家族世系,他一旦知道就不会忘记,哪怕只见过某官一面,过几年也认得出。因此他具有高超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覆衣叔舟
集贤殿学士申叔舟有一天值班宫中,李裪深夜命宦官悄悄看值班官员在做什么,宦官回来说正在燃烛读书,随后李裪又派宦官去查看几次,申叔舟一直在读书,直到雄鸡报晓,申叔舟才睡觉。李裪对他非常嘉奖,脱下自己披的貂裘,等他熟睡后披在他身上。等申叔舟起来时,才发现御用的貂裘在他身上。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士大夫听说后愈发努力于学问。
怒斥宠姬
李裪曾有一个年轻的嫔御,宠冠后宫,常常伴随他的左右,她仗着李裪的宠爱,向李裪请托一件小事。李裪大怒,说:“这个小女人竟敢向我请托,这是我太宠爱她所致。这个女人还年轻就敢这样,以后年纪大了会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从此远离她,并终身不再接近。
自知将死
正统末年,李裪观测天象,发现蚩尤旗自西方发动,直犯箕、尾二宿分野,一年都不停止,而且白虹贯绕紫微宫,也是持续一年以上。还有天狗星也满天闪烁,白天出现,横冲箕尾之上。李裪非常担忧,书云观(天文历法机构)占了一卦,预测“忧在上国(明朝)”,李裪说:“我国和燕京处于同一分野(箕、尾分野),怎么可能只让上国受灾呢?”不久,就传来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消息,翌年二月,李裪自己也去世。
人际关系
李裪的子女中有封号者18子、4女(另有三女夭折),在朝鲜王朝历代君主中仅次于成宗李娎、太宗李芳远、宣祖李昖、定宗李芳果,而儿子数量则居朝鲜王朝历代君主之冠。其直系亲属如下表:
主要作品
李裪有诗一首《梦中作》传世,内容是:“‘雨饶郊野民心乐,日映京都喜气新。多庆虽云由积累,只为吾君慎厥身。”此外还有20篇文章(主要是给臣下的谕书)被收录于《列圣御制》中。另外,他在看到儿子李瑈用训民正音创作《释谱详节》之后,自己也受到启发,用训民正音创作数百首对佛祖的颂歌,合为《月印千江之曲》三卷,原书只存上卷。另有《月印释谱》收录了《月印千江之曲》大部分颂歌,共有440余首传世。
后世纪念
陵墓
正统十一年(1446年)昭宪王后去世后,埋葬于广州献陵西侧,称为“英陵”。李裪死后合葬于此。朝鲜世祖时,英陵被质疑地基不佳,有迁葬之议,因徐居正反对而作罢。但到了成化五年(1469年),朝鲜睿宗还是决定将其迁葬至骊州城山(今韩国京畿道骊州市世宗大王面)。20世纪70年代,韩国曾对旧英陵进行考古发掘,并设立世宗大王遗迹管理所,负责英陵及其附近的宁陵(朝鲜孝宗之陵)的维护工作。
画像
李裪的御真(画像)在正统八年(1443年)被绘制出来,但毁于壬辰倭乱(朝鲜国王御真中只有太祖李成桂和世祖李瑈的御真幸免),他的容貌早已无迹可寻。但是,现代韩国尊崇李裪,不能没有他的画像,因此在1960年以后发行的韩币中均有李裪简笔画像。1973年,韩国聋哑画家金基昶依据想象绘制了李裪的标准影帧,如今韩国的李裪的形象基本都是以金基昶的作品为蓝本的。此后的10000元韩元上所印的李裪肖像都是出自金基昶的手笔。因金基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创作大量宣传画,故在2009年被韩国政府列入第三批亲日反民族行为者的名单中,韩国国内也有换掉他所创作的李裪画像的呼吁。
铜像
韩国首尔的光化门广场德寿宫汝矣岛公园设有李裪铜像。京畿道骊州的英陵、市中心商业街(分为成年和少年李裪)、巴士客运站亦有李裪铜像。其中英陵和骊州市中心商业街的铜像的成年李裪为立像,其他为坐像;汝矣岛公园为双手捧书造型,其余为左书捧书造型。
节日
每年10月9日的韩文节是韩国法定节假日,纪念李裪在正统十一年(1446年)的这个时候颁布《训民正音》。
每年5月15日为韩国教师节,1965年以李裪的格里历诞辰而确立(事实上格里历迟至1582年才启用,按之前的阳历即儒略历应为5月7日)。
纪念品
2016年,韩国造币公社为纪念训民正音颁布570周年,制作了印有李裪铜像的金、银纪念章。2018年,为纪念李裪即位600周年,又制作了月印千江之曲和世宗谥号金宝的金、镀金、银纪念章。
自1956年起,韩国邮政部门一共发行了十多种印有李裪肖像的纪念邮票以及6种纪念邮戳
命名事物
韩国存在以大量李裪的庙号“世宗”命名的事物,其他朝鲜半岛历史人物难以望其项背。主要如下:
影视形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1: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