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宪,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
四川成都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李永宪,男, 1954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汉族,教授,考古学系主任,
北京大学考古系助教进修班(1989年6月),担任社会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0年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编委会委员(2004年起),国国家文物局科技平台教育培训类专家组成员(2004年起),四川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2010年起)Affiliate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2007年起)。
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修结业(一年);
1987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助教;
1992年任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讲师;
2002年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主任。
1980年起曾在中国四川、陕西、河南、山东、重庆、西藏等省区参加或主持过近40处遗址、墓地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1990年以来主要在
西藏高原从事
田野考古与研究工作。
1987年获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资格,1993年入选为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1998年当选为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
本科生课程:中国考古学(一)、田野考古概论、考古技术、考古学通论、西藏高原考古等;
硕士生课程:史前考古研究方法
留学生课程:中国考古与中国古代艺术
1.《
昂仁县文物志》(李永宪
霍巍 尼玛),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阿里地区文物志》(李永宪 霍巍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县文物志》(霍巍 李永宪 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霍巍 李永宪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西藏石窟遗迹》(中国四川连合大学霍巍 李永宪 チベット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著,
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
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执笔),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所:《
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
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盐边县岩门公社僳僳族调查》(李永宪 马云喜),研究报告,载《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满族历史调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2.《陈列设计中的形与色》(李永宪),论文,载《中国博物馆》第三期,1985年。3.《川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李永宪),论文,载《博物馆工作》第二期,1986年。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饰》(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5.《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考古》1990年3期。6.《西藏记原新发现旧石器》(李永宪 霍巍),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7.《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品》(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8.《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
文史杂志》1990年6期。
9.《藏南吉隆崖葬习俗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3辑,四川
科技出版社,1990年。10.《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
西藏研究》1991年3期。11.《西藏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报告,载《考古》1991年10期。12.《西藏史前时期的骨器》(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14.《略论西藏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
西藏研究》1992年1期。15.《关于琮、璧的两点刍议》(
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
考古与文物》1992年1期。16.《西藏吉隆罗垄沟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
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
科技出版社,1992年。17.《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遗存──兼论西藏细石器的相关问题》(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调查》(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20.《叶村的玛尼石刻》(李永宪),论文,载《邦锦花》1992年2期。21.《略论鲁日朗卡岩画的狩猎场面》(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22.《西藏高原西部发现石器遗存》(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第1版。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文物》1993年2期。24.《漫话拉加里》(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5.《吉隆贡塘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
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论丛?5》,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26.《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两县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
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
科技出版社霍巍),论文,载《西藏岩画艺术》(图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
34.《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35.《塔博寺壁画》(美 托玛斯原著,李永宪译),译文,载《西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获──阿里高原皮央?东嘎石窟考古调查记》(霍巍 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3日第3版。37.《西藏西部皮央?东嘎佛教石窟群遗迹调查记》(
霍巍 李永宪 徐朝龙),综述,载日本《茨城大学教养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38.《西藏石器时代文化的新发现》(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藏》1995年5期。39.《吉隆的崖葬习俗》(李永宪),论文,载《西藏民俗》1996年2期。40.《略论四川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四川考古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文物》1997年9期。
42.《试论中国西南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
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43.《西藏原始艺术》(李永宪),专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44.《四川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4~1995年考古发掘》(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45.《西藏岩画初考》(李永宪),论文,《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3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46.《西藏岩画之旅》(李永宪),论文,《西藏旅游》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单刊(连载)。47.《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黄伟、李永宪、
白彬),报道,《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头版头条。
48.李永宪:《中国西南细石器与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9.李永宪(执笔):《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的调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宪(执笔):《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宪(执笔者之一):《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52.李永宪、姚 军:《云阳东洋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报告》,《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
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宪:《初论西藏岩画》,《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宪:《细石器与中国西南的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
巴蜀书社,2002年10月版。55.王华、李永宪、冯玉梅、涂林玲、张会领:《西藏昌都热底垄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
地球学报》2003年12期。56.李永宪:《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宪:《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西藏考古与艺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58、李永宪、
霍巍:《西藏阿里噶尔县“琼隆银城”遗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
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
59、李永宪:《考古西藏》,《
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5期。60、李永宪:《田野考古的教学实践与检视》,《四川大学2004~2006年本科教学实习交流文集》,
四川大学教务处编辑出版(内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宪:《聆听天路的远古銎音》,《
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宪:《略论四川的细石器》,《川大史学·考古学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宪:《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宪:《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宪译、
姜源校:[美]托玛斯。J。普瑞兹克尔:《塔波寺壁画》,《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
67.李永宪:《略论西藏考古发现的史前栽培作物》(1.66万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赵德云、吕红亮、代鹂娟,冷文娜、李永宪:《四川昭觉县好谷村古墓群的调查和清理》(报告,约1.2万字),《考古》2009年第4期,页30-40。
承担项目
1.“西藏古代岩画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经费2万;
2.“西藏史前史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经费20万;
3.“西藏
昌都卡若遗址保护规划”,西藏文物局委托项目,经费6万;
4.“《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分册》编制”,西藏文物局委托项目,经费5万,2004年。
5.“《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前期研究”,
国家文物局,经费10万,2003年;
6.“青藏铁路考古报告”,西藏文物局,经费8万,2003年;
7.“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国家文物局,经费12万元,2004年;
8.05年度云阳、开县
考古发掘项目监理,
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办,经费7万,2006年;
9.07年度重庆丰都天丘坪汉墓发掘,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办,经费78万;
10.《科研训练》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的研究,四川大学本科教改三期项目,0.3万
1998年6月, 四川省历史学会“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
2001年4月,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专著)。
2001年12月,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专著)。
2010年5月,“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研究专著类三等奖)。
2010年10月,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果获奖项目(二等奖,专著)
1996年12月,“四川省第三届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5人)。
1997年4月,“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5人)。
2006年7月,“2006年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7年7月,2006届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奖。
2008年7月,2007届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奖。
2008年12月,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五人)。
2009年6月,2008-2009学年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一等奖)。
2007年1月,2005~2007年度党建和先进性教育“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9月,“四川大学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奖。
出版图书
undefined
学术交流
1997年11月10~24日,应邀请赴德国学术访问,在
波恩大学考古及
史前学研究所作关于西藏考古的学术报告。
2001年4~5月,应
德国科隆大学史前史与考古学研究所
树轮实验室主任Burkhart Schmidt教授邀请,考古系主任李永宪副教授赴该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树轮观测技术研修访问,并应邀访问了波恩大学考古及史前学研究所、德国考古院比较考古研究所、尼安德特史前博物馆等学术机构。
2003年1月,出席“全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上海复旦大学);
2003年11月,出席“藏彝走廊历史文化研讨会”,并以“
卡若遗址考古新发现”为题作大会发言(成都郫县);
2003年12月,出席“河流与文明”学术研讨会及高校文博考古教育座谈会,,提交论文并在大会发言的题目是:高原河流与中国西部的南北通道——对卡若文化的分析(广州中山大学)
2004年2月1日至3月15日,应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Burke Museum东亚部主任Stevan教授邀请赴该校进行了为期45天的学术访问。访问期间曾在Burke Museum作题为“中国古代过年习俗”的专场演讲;在
人类学系作题为“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四川古代
稻作农业”和“近年来中国西藏的考古发现”的专题讲座;应
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Seattle Asian Art Museum)邀请作题为“西藏古代艺术”的讲座。
2005年4~6月应聘
台湾政治大学客座副教授,赴该校民族学系讲授《西藏艺术考古》课程(本科生、研究生)。其间应邀在台北
中央研究院考古中心、台北南天
扶轮社、台北
敦化扶轮社以“近十年来西藏考古新发现”、“考古发现的西藏象雄古城”为题作专题报告。
2005年6月,应邀顺访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以“西藏史前考古的新进展”为题作专题报告。9.2006年8月27日~9月2日,应
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邀请,赴德国
波恩出席第十届国际藏学会学术研讨会(The 11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并以参会论文“西藏琼隆遗址的考古发现”为题,在“西藏的古代建筑与艺术”和“西藏苯教文化研究”两个分会场作专题报告。参会人数(正式代表)为2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