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源,男,汉族,1958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博士,原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1.1978年-1982年:
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读书,获得学士学位。
2.1997年8-9月:参加国家计委、中国企业协调中心、以色列外交部在成都举办的“现代管理实践”培训班,获得证书。
3.1999年6月-8月,参加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与美国新闻署合办的“美国政治体制”研究班学习,获得证书。
4.1999年9月-2005年6月:在四川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获得博士学位。
5.1990年1-6月:英国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和艾萨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学习英语语言教学和英国 历史。(由英国大学教育交流协会赞助。)
6.1999年6-8月: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参加由
美国新闻署和该大学联合举办的 “美国政治体制”研讨班(Summer Institute)。(由美国驻华领、使馆推选、支助。)
7.2000年2月28日-8月28日:
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tania)欧洲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由中欧高等教育交流项目 审查、批准、支助。)
8.2002年9月5日-2004年6月22日:美国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访学、修课、撰写博士论文,并担任哈佛大学本科学生论文指导。(由哈佛-燕京学社和哈佛大学东亚系审查和支助。)专业学会/协会成员
美国政治学会会员(1999-2000);
中美关系史学会会员(2004-2010)
主要课程
英语写作,英汉、汉英翻译,以及英语阅读与翻译(包括在四川大学为文、理、工博士生开设的西方文化论文选读课程)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文系硕士生课程,从2000年起)
中美文化交流史(英文系硕士生课程,从2001年起)
形象研究与中美学术(英文系硕士生课程,2005年起)
美国社会与文化(英文系本科生,1997年起)
欧美短篇小说精华讲座(川大本科生课程,1998年起)
中国的文字与文化 (2002年10月-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学剑桥教育中心学院讲授)发表和出版的论文和书籍
论文专著
1.《19世纪后期美国作家对华人形象的正面建构简论》,载刘海平主编:《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 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选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20-430页。
2.《英国人著述中的中国及其对美国早期中国观形成的影响》,载《
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05年第2期。
3.《20世纪中期欧美异国形象研究及其后来发展》,载《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05年第2期。
4.《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载《社会科学研究》(CSSCI),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的《学术专刊》摘录 )
5.《美国形象在中国的早期建构》,载《求索》(CSSCI),2005年第1期。
6.《新时期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载《社会科学研究》(CSSCI),2004年第4期
7.《文学文类学》,载《比较文学论》,台湾扬智出版公司2003年版
8.参编《
圣经文学文化词典》(石坚等主编),个人编写约6万字,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9.《俄苏及东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9月
10.《迈向新世纪――多元文化时期的比较文学》,载成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转载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 学理论》(2000年第3期)
译文
1.《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译自亨利·雷马克Henry H.H. Remak),载上海:《
中国比较文学》(CSSCI)(2000年第1期)
2.Translation of “‘Sichuan School’ and Breakthrough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March 2000
3.《张大千敦煌壁画摹本及个人藏印》(汉译英,主译,主要系佛教和艺术内容),澳门:福利有限图片社(Tipografia Welfare Limitada),2001年3月,共221页
4.《弗朗兹·卡夫卡致菲丽丝的书信》(合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共716页
5.《福建协和大学》(主译,详述该校的基督教办学史),珠海:珠海出版社,2000年3月,共237页
6.《大足石刻》(汉译英,主要系艺术与佛教传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共103页
7.《中国的反右运动》(主译,译自Naranarayan Das),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共247页
8.《中国:苦海沉浮》(合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共551页
9.《苦恋》(译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辛格Issac Singer),载南京:《译林》1988年第1期
10.《和爸爸跳舞》(译自美国文学刊物《大西洋月刊》),载北京:《外国文学》(CSSCI),1987年第3期
学术论文
1. 《十九世纪中期士大夫眼中的华盛顿》,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与四川大学联合主办、在成都举行的 “‘中美关系中的人物’学术研讨会”(2005年5月)上宣讲的论文。
2.《美国国内异国形象研究的发展》,由
哈佛燕京学社-南京大学主办,在苏州举行的“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国际研讨会”(2004年 8月25-28日)上宣讲的论文。
3.《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历史述评》,在洛杉矶举行的“中国语境中的基督教”学术会(2003年6月7-9日)上的大会发言。
4.《中国人认识的美国》,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举办的英文讲座上的专题发言(2002年11月15日),出席讲座的人有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的学者。
5.《现实批评家:爱德华·萨伊德》,在昆明举行、《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社主办的“杂交与迁徙”学术会(2001年4月23-25日)的 论文。
6.《九十年代初的美国科技政策及其文化影响》,在四川大学与
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联合组办的“美国研究论坛”学术会(1999年4月 12-13日,主要由美国来华的富布赖特专家参加)上的论文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