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字明之,1971年生于安徽怀远斋号寻常斋、琢庐。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工作室导师,全国第二届楷书展评委。中国画创作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艺术中心副秘书长。
人物经历
200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精英班成员,国书会副会长。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名家临碑帖》节目主讲导师,曾主讲赵孟頫行书洛神赋》32讲。
2024年11月,安徽省书协第七届主席团主席。
荣誉成就
获奖
作品三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最高奖)。
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二等奖。
首届中国书法院奖 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二等奖。
第二届书法兰亭奖 提名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提名奖。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一等奖。
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 提名奖。
作品入展
全国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五届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四届正书展;全国二届扇面展;全国首届草书展;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二届隶书展;全国首届手卷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全国邓石如奖作品展;中国书协千人千作展;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全国“渊源与流变”二王书风研究展、晋唐楷书研究展,“秦皇岛之约”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百名中青年名家书法作品展;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作品展;“翰墨华章”新中国60年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青年美术作品展,“墨舞东方”中国书法大展等。
出版收藏
书法作品及相关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书法》《中国书画博览》《水墨味》《国尚》等多种报刊杂志及各大专业网站。作品被全国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出版《李明书法作品集》《李明小楷册》《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李明行书长卷洛神赋》等。
画家自述
琢庐夜话(节选)
李明
丙戌之秋,吾负笈北上,游学于京华,不觉已数年矣。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琢庐自励。
吾性喜静,每爱独处。自居于京,离乡背井,竟尔烦扰渐远。当夜幕以降,周遭车马趋静,孤灯与相伴,遂闲啜清茶,漫临古帖,真人生快事,恍惚天地之间,唯吾独在。或尔心游于书籍之中,犹与高人雅士相接,每遇有动于心者,皆记之二三语。既倦而眠,酣然不觉东方大白。
吾幼岁时,常随父观乡贤作书。目见墨迹光亮,每逐字行,甚以为奇。长识字,便爱捉管作墨戏,每寻字中光亮,欣欣然有所向。吾今已过不惑,回忆既往,墨之光亮已成心之光亮,希冀之所在,吾之余生或将于此光亮中前行矣。
案置碑帖,如晤对古人,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之感。吾每临此时,心灵忽尔沉静,古人须眉表情亦恍若眼前。故下笔点画似有由来,如放矢有的,纵马有缰。烦杂之虑亦化为乌有,身心顿作物外之游。
吾学书有年,早不得其要,幸遇吾师杨士林先生,始入门径。杨师博学识高,性若幽兰,不与人同。近年居京一隅,专注古玩书画鉴定,于陶瓷最为钟爱,因自号“陶隐”。尝自题陶隐草堂诗:流韵万年式不同,抟泥还赖古贤功,而今遂我本初愿,陶隐游心无念中。语含沧桑,其意萧然。吾从杨师时,先生曾作《游心集》,去此恍然十余年矣。
田君九亭,工篆刻,学黄牧甫。印如其人,清新工稳,温文尔雅。吾与九亭为同窗,私交甚佳,用印多为其所刊。昨又携两枚印章与予,边款“为李明刻印是我最头疼之事”、“第四次刊此颇有黔驴之感矣”,虽为调侃,实显九亭谨严谦逊本色。
今观董玄宰书《玉鸾谣册》,冲和温润,气息清逸。尤其笔墨精良,令人犹见其挥运之随心从容。此老格调如山中清泉,云中白鹤,清绝高旷,逍遥自在。然其牵丝联结处,虽纤如毫发,却尽显风情曼妙。此册后有虞山钱谦益跋:“思老风度俊逸,才艺兼绝,其作书作画,一超直入,不凝习气,如禅家之得悟机,时人咸不能及。夏五月笥中展观一过识此。”禅家之得悟机一语,正得其妙。
明中季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吾省博物馆所藏。先前未有印象,今春于庐城古玩市场书店觅得此帖,吾视为傥来之物。姜氏此书为绫本,笔画提按有力,尤为生动。面目颇类陈继儒结体稳健,笔触细腻,又有取法十七帖痕迹。其书虽未能比肩董思翁、黄道周诸家,然笔墨为典型明人特点,自有可取可观之处。唯不能自成面目,太过着力,故未至高境。可叹历史无情,黄沙漫漫,不知湮没然多少才人。姜尚存此册于世,幸者也。
何谓经典,其特征有四: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余尝观当代某名家展览,其规模之大,造势之强,鲜有匹者。其人其书其名皆为当代佼佼者,余常敬慕之,因怀惴惴之心,乘兴而往。然作品多于形式用心,大者皇皇巨制,小者满目眩然,静观揣摩,则令人心意顿灰,若以经典论之,无一可堪者。忽忆西方哲人黑格尔语:斯若一庙,装饰堂皇,却无圣神。故琢庐主人曰:书之道在于内,动人者更不在多,得以经典之作足以名百代,少少许则胜多多许耳。
明清两朝文人,独赏自性,向慕精神之优越超拔。面对四时风景,巡目烟霞空谷,手摩金石字画,游心禅意道旨,避负重而得轻隽,舍物障而为无迹,故所作散文小品多有闲雅之趣。余甚爱之,案头常置明清小品文选,感其天真自由,独抒性灵,竟陶然其间。因作书多抄录之,亦书亦读,岂非两全其美乎。
近日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古之文人,吾最赏苏子瞻,近代尤喜林宰予。东坡有诗: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语感动古今。东坡居士尝尽人生百味,参透生命之道,随遇自适,悲天悯人,人品之正,艺境之高,令人高山仰止。林氏此传,亦益彰语言之妙,若清泉出涧,白云卷舒,宛如春雨,润物无声。
草书贵简,简即不多余也。古人曰“大道至简”,君子藏器,身无长物,固一理也。简约质朴,意到即止,点画之外亦须慎重,此中之要,不可不辨。
楷书贵端庄谨严,须有正大之气象,楷模之意义。然易刻板,最忌呆若木鸡,形如算子。东坡谓“真书难于飘扬”至言也。
当今行书,多为行草,行书间杂以草书,人谓“雨夹雪”,或为“展览体”之常见。今人避难趋易也,若右军之兰亭,颜鲁公祭侄稿杨少师韭花帖苏东坡寒食帖等,谨严如楷法,绝少连带,字字独立而势态呼应、气息生动者最难。
世评赵吴兴,多讥其媚,盖以人论书耳。吾以为大谬也。子昂大才,博艺专精,生不逢世,故陷尴尬之境。假令他人若此,又当何取也。逃避实为抗争,无奈唯有面对,此智者之举。赵吴兴挽时风之既下,成百代之楷模,处逆境而有大成,实可敬也。其书平淡中见奇崛,点画沉厚蕴蓄,绵里裹铁,直入魏晋,坡仙之下当无出其右者。
米芾最重技法。早年集古字,几于乱真,深得二王神髓,世传子敬书多为其所临仿。吾爱米老翰札,爽爽有魏晋风气,轻松自得。味其书,却有“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意。盖全仰历练之功,才得解牛之术,吾辈多不侪矣,故去之远甚。
书法为写心之艺术,思想者之行为,故书中须有之心性所在。意从己出,不于人同,自有风骨;盲目跟风,随人作计,终为后尘。
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与“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
学书各有其道,然不可本未倒置。今有藉西方之图式构成,解传统之书法者。作书重视觉,下笔“点线面”,故点画难免造作。每观此种,往往乍睹甚佳,细品无味,观一而知百。余谓之“黔驴”,终将“技穷“。中国书法,与人之心灵相关,人之精神、情性于笔墨相接,因人因时因境而变,故无以穷尽。书贵自然书写,乃能发于本心,合于书道本旨。若以安排设计,下笔定式,必僵死无疑也。
南田画跋,颇有会心处。南田清逸绝俗,淡雅幽隽,为余叹服。其论曰“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又引山谷论文“盖世聪明,惊彩绝艳,离却净静二语,便堕短长纵横习气”。“逸格”,“净静”亦可论书,书无新旧,唯有高下,当今能得此二境者几人哉。
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笔髓论》、苏东坡《论书》、孙过庭书谱》、米元章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
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贵在用锋,古人有此论也。吾以为用笔须重过程,落笔不可仓促,起收铺毫,勿令草率。观古人书,笔画丝丝入扣,无不谨严,不惟真、行,草书亦然。尝见今人作书,疾风骤雨,点画狼藉,自鸣得意。然究其点画过程慌率不堪,笔不入纸,强使意气,故满纸浮躁,足可戒也!“十年学一慢”,此中深意,自可寻思也。
结字之法须藉积累之功。平素临书创作,贵能因字而变,随势生发,为其要也。法无定式,不可千篇一律,最忌雷同。形势贵于平衡完备,勿使阙漏。先求平正,务追险绝,终能险中求正,正中寓险为旨归,平中见奇尤难。
今人学书,多欠专注。古今碑帖临遍,未有一帖深入者,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无所适从。古人一帖在手,浸淫多年,故能出入自由。古今相较,古人更具效率耳。一帖入,则百帖通,专一无他,捷径也。今科技发达,印刷精良,为优势也,然纷繁缭乱,耳目无定,反为弊端。
时风浮躁,声色犬马,诱惑难抵,多是移情别恋,终无正果。
笔画须有表情,有情方得趣。然不可造作,最恨装腔作势,摆弄姿态。宜下笔干净,果断从容,自然书写,功性兼备。稳健而不失灵动,飞动而不失沉静,最喜东坡居士“刚健含婀娜”句,恰如其分。
吾论书谓人书合一、言行一致方入境界,学书必先以技入,技近乎道,技道双修并进,方能人书合一。人书合一方入真境,为生命之真,为艺之真也。言由心出,行有所践,方可立己服人。
众家评说
愚观(《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颇为震动,全篇洋洋洒洒,数以千字,一气而成,精微入扣,法度谨严,始终如一。当今书坛能以小楷成文者已稀而罕之,时代浮躁,功利逼人,谁能平心静气焉。唯雅人与高人耳。愚愧不及也,唯羡赞而已。
——曾来德
《跋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后》
追寻李明的艺术实践之路,我们可以发现,他在不断地向回走:从元代的赵孟頫走向宋代的米芾,再从宋代的米芾走向唐代的张旭怀素褚遂良,而后从南北朝多变、劲健的碑版世界汲取营养,研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等魏晋名士的字帖。
李明的书法作品乍看有魏晋风韵,但仔细揣摩却不止于此。他的书法作品除了深得“二王”之奥妙外,还深得唐人(如褚遂良、怀素)作品、宋人(米芾)作品、北朝人作品(如魏碑)之精髓,可谓兼众家之所长。这就是李明比当下许多“新帖学”、“新二王派”成员高明之处。同样在刻苦地攻读、研习“二王”书法,有的人死抱着一家一法不放,把别的东西全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将它视为可以走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门。李明属于后者。
纯粹是一种高级的美,李明深谙此理。所以,他写书法,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力求用笔简练,墨线纯粹。李明的作品粗看流丽雅致,细品简静、萧散、空灵、纯净……这是其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李明的书法作品是沉静的,一如他的个性,但在沉静的背后是跳荡、激越的灵魂。正因为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他的书法作品看似简静平实,细品蕴藏着张力、动感和变化。李明的书法作品达到了动与静刚与柔、张与弛、虚与实、单纯与丰富的平衡。
艺术是灵魂最好的展现方式。所以,优秀的艺术家一定展现灵魂的高手;优秀的艺术作品必致精微,也必致广大。李明的书法作品就是精微而广大的世界。
——马啸《李明的精微和广大》
大凡成功之书家,未有以一帖终其生者;就书体而言,亦未有从一而终者。李明行草了得,楷书更是方家里手,深得识者垂爱。其楷书碑法较浓,墓志之趣尽在其中,而早期以元明为基调者已荡然无存。魏晋楷法乃书家必经之路,李明直入殿堂,苦心研习,临习不辍,已得上乘之法,加之行草二脉已通,将其融于楷体,故其书法作品灵动而严谨,古拙而飘逸,抒情达意,羡煞同侪。
——王金泉《寻常斋书法漫笔》
李明长于“二王”风格的行草,他对“二王”行草的理解和技法所达到的高度在当代中青年书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从字法上讲,他深得“二王”结字的要领,能将“二王”字形的微妙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笔法上讲,算得上是当今书法家中为数不多的得“二王”笔法者。他对魏晋书法的风格气韵把握到位,让众多“二王”的追随者羡慕不已。
——王厚祥《李明理应有名》
李明书法诸体皆擅,其小楷强调骨法用笔,气韵高古,章法自然天成,笔下隐然有魏晋风度,毫无世人写小字骨力怯弱的弊病。李明能写一手极好的赵吴兴风格小楷,我曾见过他多年前发表的小楷作品,通篇严整工致,深得松雪三味。后来,他在北朝墓志中浸淫多年,对《司马景和妻墓志》《吐谷浑墓志》等最用功。他上溯魏晋人楷法,专心研习王右军(王羲之)的楷书,欲直达本源,不断发掘其中的丰富内涵。观其楷书,以右军(王右军)之体势,兼得赵松雪之韵致,严整而不乏灵动,古拙而每见匠心,与时下作干禄字书者有霄壤之别。
——季永
《看似寻常最奇崛——李明书法印象》
古人云:“字如其人”,信也。李明的书法作品疏峻跌宕,刚劲峭拔,可以“清刚”二字概之,给人以隐秀清虚之感,仿佛有冷香逸气,令人挹之无尽,清空超逸,散淡雅致。当下,大家都在追求刺激的视觉效果,李明这种文人情趣是难能可贵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质”的东西太多了就会流于粗野,“文”的东西太多了就会虚伪轻浮,君子之风是“文”与“质”的高度统一。李明的书法作品既可见妍美,又可见骨隽,可谓既有“文”又有“质”。当代许多书法家以流美取胜,往往失之纤弱轻浮;以质朴苍茫取胜的,又易堕入粗野。纤弱轻浮是儿女气,粗野是村夫气,如果从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来看,唯有君子之风才最受推崇。李明的为人体现了这种君子风度,他待人真诚,胸怀坦荡,既有涵养,又有真性情。
——耀文星《简洁淳雅隐秀清虚——李明的书法印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2:1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荣誉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