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妮
中法混血儿
李丹妮,原名李尘生,法文名DanielleLI,籍贯广东梅县,1927年5月24日在北京出生,中法混血儿,父亲李树化是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李丹妮毕业于浙大外文系,身材高挑,肌肤雪白,五官精致。李丹妮熟悉法、英、俄、德和拉丁语,为林风眠先生义女, 曾对中法交流作出积极贡献,并获法国政府授予“骑士勋章”(法国教育界杰出成就奖)。
人物经历
李丹妮于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语系,后任浙江医学院外文助教;1956年随母亲赴法国定居;1973年后在里昂第三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任教;1979年获巴黎第七大学汉学博士,同年获里昂第三大学终身副教授;1981年后任里昂中法学院秘书长;1989年获法国政府授予“骑士勋章”;1992年退休后任中法事务协会秘书长,直至2009年;2010年9月回到福建厦门与分开55年的袁迪宝先生结婚,他们之间的“跨国传奇之恋”曾被央视等众多媒体广泛报道。2013年3月首次回到老家梅县程江镇大塘村,并专程前往瞻仰义父林风眠故居。2018年7月12日在厦门逝世,享年92岁。
爱情故事
1953年,当时才26岁的她,精通法、英、俄、中四国语言,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1956年4月,李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此后她进入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攻读博士。但她一直未嫁。2010年9月21日,袁迪宝和李丹妮走进厦门市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
异国男女定情西湖,半世纪后终成眷属
57年前,法国女孩和中国小伙在西子湖畔定情,却最终无奈分离。
57年后,法国奶奶和中国爷爷终于修成正果,在中秋前一天喜结连理。
新郎叫袁迪宝,(2010年)今年82岁,厦门人,新娘叫李丹妮,今年83岁,法国人,虽然他们把家安在了厦门,但心中永远忘不了那个相识、相知、相爱的地方——杭州。
这个月底,新婚二老打算重回杭州,这个见证这段异国情缘的人间天堂。
情定西子湖畔
1953年,25岁的厦门人袁迪宝,经过几年埋头苦读,终于考上了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没多久,在鼓浪屿鸡山路1号,在当时被视为“大龄青年”的袁迪宝,和姐姐介绍的护士黄秀雪结为夫妇。一个月后,袁迪宝独自赴杭读书。
他不会想到,在杭州,他会遇到一位用一辈子来爱的女人。而她,是他的老师。
她叫李丹妮,中法混血儿,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李丹妮在北京出生,毕业于浙大外文系,身材高挑,肌肤雪白,五官精致。当时才26岁的她,精通法、英、俄、中四国语言,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
在学校里,袁迪宝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引起了李丹妮的注意。“一进教室,就看到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多年后,李丹妮仍对她和袁迪宝初次见面的情景记忆犹新。
年轻时候的袁迪宝,浓眉大眼,英俊潇洒。在班上,袁迪宝算是年龄最大的学生了。年龄相仿的他,和老师李丹妮,开始了亦师亦友的生活。
因为袁迪宝的努力和聪明,李丹妮不时会买些书籍或生活用品相赠。对于老师的好意,袁迪宝心怀感激,却始终没有动过别的念头。
1953年一个冬天的早晨,窗外飘起了雪花,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发抖。下课后,李丹妮悄悄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件蓝色的毛衣。暖意和爱意,将寒冷挡在了窗外和心外。
这对男才女貌的年轻人,情不自禁地相恋了。
李丹妮最爱杭州的西湖。天气晴好的日子,她就会带上糖果点心,相约袁迪宝漫步西湖。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钟……这些如诗的名字,似画的风景,无不成为了他们日后最美好的回忆。
李丹妮住在灯芯巷29号,袁迪宝时常会前去拜访,旧居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甜蜜。
无奈分离
相识、相知、相爱,若能相守,有情人终成眷属,该有多好。然而,袁迪宝差点忘了,他已经有了一位妻子。
终于有一天,袁迪宝鼓起勇气,把自己已婚的事实告诉了李丹妮。李丹妮听后非常痛苦。这位中法混血女孩,骨子里有着法国人的浪漫多情,却也有中国人的传统与痴情。她希望,袁迪宝能跟她一起去法国,但袁迪宝不忍抛弃发妻
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卫生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随学校去了成都。
离别在即,两人又一次相约花港观鱼。李丹妮剪下了一缕金发,脱下戒指,交给袁迪宝。“他心碎的眼神啊,几十年了,我从来不曾忘记。”李丹妮不知道,在袁迪宝的眼里,同样留下了她黯然的身影。
这一别,两人从此再也没有见面。1956年4月,李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此去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离别之初,袁迪宝和李丹妮仍有书信往来。但文革开始后,两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处。有朋友告诉丹妮,再给袁迪宝写信可能会害了他。从此,书信也中断了。袁迪宝的姐姐将丹妮的信,连同丹妮的金发、戒指,都小心烧毁了。
文革结束后,这对仍深爱着对方的情人,再次提笔,给远方的爱人写信。然而,信还是被退了回来。
唯一的联系方式中断了,从此,音讯全无。
袁迪宝每次出差到杭州,还是必定要到丹妮的旧居前徘徊,寄托思念。
而李丹妮则小心翼翼整理出所有袁迪宝曾经寄给她的旧信,每日诵读,并虔诚祷告来排解感情。此后她进入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攻读博士。但她一直未嫁。“这辈子只有一个人爱过我,他一直住在我心里。”
但两人都以为,这段缘分已了。
重续前缘
1994年,袁迪宝的妻子不幸离世,远在法国的李丹妮却一直未婚。这份感情,真的只能永远深埋在心底吗?
孩子们并不知道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故事。直到2010年春节,一位亲戚来拜年,偶然说起袁迪宝年轻时是个大帅哥,还差点娶了个外国老师,三儿媳欧阳鹭英这才向公公求证此事,已经82岁高龄的袁迪宝无奈地点了点头。
这段凄美而深刻的异国情缘,连儿孙们都为之动容。欧阳鹭英劝公公,再写封信给丹妮老师吧。“以前你怕妈妈伤心,现在她都过世十几年了,你还要辛苦隐藏这份感情吗?”
沉寂的心再次被唤醒。袁迪宝花了几个晚上,写了相同内容的5封信,寄向了大洋彼岸。
5月1日,终于从法国来了一封信。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这封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还夹着一张彩照。袁迪宝端详着照片上熟悉而陌生的容颜,再看看纸上熟悉的中文笔迹,老泪纵横。
白发牵手
像年轻时一样,两位老人重新开始了书信往来。
“亲爱的丹妮: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离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
“亲爱的迪宝: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我深知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一样。”
“亲爱的丹妮:如果你愿意,来厦门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孙们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孝敬的。”
今年8月,袁迪宝的三儿媳去了法国,看望李丹妮。她还亲切地称呼丹妮为“丹妮妈妈”。
9月18日,厦门高崎机场,袁迪宝捧着55朵玫瑰,他的三个儿子各捧着一束鲜花,翘首以盼。
李丹妮在欧阳鹭英的陪同下走出机场出口。她不断问欧阳:“我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呢?”
可是,这份超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哪怕千言万语,在此刻都会显得多余。两位古稀老人望着对方,什么话也没说,就相拥在了一起。
9月21日,袁迪宝和李丹妮走进厦门市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
9月26日,儿子儿媳们以及孙子们为二老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我忽然又有了一个家!感觉非常非常好!儿子儿媳们都对我非常好!”新婚十多天来,李丹妮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场梦。梦里,她和袁迪宝真的生活在了一起。梦里,两人回到了孕育他们爱情的故乡——杭州。
“我们打算忙完手上的事情后,就回杭州看看,大概这个月底吧。”李丹妮告诉记者。
因为李丹妮的父亲是美院的教授,与林风眠先生熟识,所以这次到杭州,除了故地重游外,李丹妮还想联系办一次画展。
“杭州是我们的福地,也是见证我们爱情的地方,一定得回来看看。”
在里昂,中法事务协会献给丹妮80岁生日的《混血儿》(由丹妮口述,一位记者笔录)一书已经出版。书里记录了丹妮一家的中国传奇,对于丹妮的中国之恋,只是一笔带过。如今,丹妮和袁迪宝有一个心愿,不仅把书翻成中文,而且把他俩的这段故事写进去。
人物贡献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人民日报》记者在《法国各界评价习近平访问法国——中法合作新的里程碑》一文提及:里昂市图书馆现存大量1921年至1946年的中法大学文献资料,这些珍贵资料能完整翻译保存到今天,中法大学前任秘书长李尘生功不可没。
亲属成员
父亲:李树化,中国新音乐的发端者、第一代钢琴家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母亲:JEANNECHANAL(法籍,中文名李燕妮)
义父:林风眠,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丈夫:袁迪宝
1956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离开中国后,李树化一家乘船到香港。6月18日,李树化之妻珍妮和女儿李丹妮搭乘由法国政府免费安排的轮船“越南号”回法国,而李树化因护照问题,转道泰国北柳见家人,六年后(即1962年)才从泰国前往法国定居,直至1991年6月16日逝世。
个人著作
李丹妮著作有《混血儿》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20:0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爱情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