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汉语词语,拼音běn yuán,意思是
根源,
根由;事物的最重要部分;推究,推本溯源;根底,基础;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它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也叫本源。
《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宋
苏辙 《御试制策》:“臣请为陛下推其本原,而极言其故。”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庞涓复问曰:‘然则兄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膑曰:‘
人非草木,能忘
本原?’先生于吾临行,亦言:‘功名终在
故土。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今日诗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谓根本也。”
清
魏源 《
圣武记》卷十一:“若夫
娄师德 都督
丰州 ,亲衣皮裤率士屯田,积谷百万,无转饷和籴之费,此又裕饷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
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还在
汉昭帝 时,有所谓
贤良文学的儒生,代表下层豪强,力争盐铁私营权,以为这是致太平的本原。”
《
墨子·兼爱下》:“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六圣之德泽,覆露生养,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实,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宋 曾巩 《制诰拟词·相制二》:“某行无锱磷,学有本原。材諝智谋,淑问
惟旧。”
清
顾炎武 《与周籀书书》:“为山覆篑,当加进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务本原之学。”
它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这是希腊文为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原义是开始,又译为
始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古希腊
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
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开创了哲学
本体论的研究。后来
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
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
本原一词为以后
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
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
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而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
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
二元论,而利用
实践将哲学思辨与科学相连的才是科学的。
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既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差别也是事物的本原,既形状,次序和位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哲学基本问题时,也使用本原这个概念,不是在原来意义上的使用。
恩格斯指出:“什么是本原的,这是精神,还是物质?”这是从“思维对存在的地位”来说的。其是指精神和物质二者关系中哪一个是本原的问题,即哪一个是第一性,哪一个是第二性的问题,不是讲构成万物的始初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