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吒,中国古代神话与
民间传说中的神祇,其名在古书中亦写作木叱、木乂、木义、木叉、木吒等;由唐代和尚
僧伽的两个弟子“
慧岸”与“木叉”结合后演变而来,其中“木叉”一名取自梵文“pratimoksa”,汉译为“
波罗提木叉”,而后“慧岸”改作“惠岸”,成为了木叉的法名,因此木叉号称“
惠岸行者”或“惠岸尊者”,为
观音菩萨的首徒。于元末神籍《
三教搜神大全》中成了“
托塔天王李靖”和“素知夫人”的次子。在明朝小说《
西游记》里自称“二太子”,兄为大太子
金吒,弟为三太子
哪吒,亲妹
李贞英,义妹
地涌夫人;后于《
封神演义》小说中改名“木吒”,母亲
殷夫人,师从
普贤真人(普贤菩萨),家住
陈塘关。
演变过程
后秦时期高僧
鸠摩罗什翻译的《
梵网经》记载:“尔时
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鸠摩罗什所译的教诫经《
佛遗教经》也记载:“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佛陀耶舍、竺佛念翻译的《
四分律藏》亦记载:“不知波罗提木叉……不具持波罗提木叉。”
净影慧远的《
大乘义章》记载:“言毗尼者,名别有四:一曰毗尼,二名木叉,三曰尸罗,四名为律。”
佛陀什《
五分律·卷十八》记载:“波罗提木叉者,以此戒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于诸善法最为初门故,名为波罗提木叉。”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中记载过一位以“木叉”为名号的小乘学僧“木叉鞠多(Mokshagupta)”,是唐代龟兹国的高僧,被龟兹人誉为“大德者也”。
北宋·钱易《
南部新书·卷九》记载:“佛答阿难,吾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北宋·蔡僚《
铁围山丛谈·卷五》记载:“时泗州僧伽大士忽视于大内明堂顶云龙之上,凝立空中,风飘飘然吹衣为动,傍侍惠岸、木叉皆在焉。”南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徽宗南幸,还至泗州僧伽塔下,问主僧曰:‘僧伽傍,白衣持锡杖者何人?’对曰:‘是名木义(木叉),盖僧伽行者。’”赞宁《
宋高僧传·一八卷·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中记载木叉是唐代沙弥
僧伽大士的三个徒弟之一:“景龙四年(710),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寂,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即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盂,令嗣香火。”(后来明代小说《
西游记》中则称惠岸即木叉,且是
观音大士之徒),因僧伽在宋代民间传说与后世典籍中被视为“观音的化身”,加上后来“惠岸”和“木叉”融合为一人(并且惠岸充当法名,木叉则充当俗名),而僧伽的这两个徒弟(合并后)在文学作品中也就顺理成章身为观音的徒弟(古书中记载僧伽是观音化身,因此导致后来的古书直呼僧伽的徒弟就是观音的徒弟)。
起初“木叉”与“惠岸”(原写作“慧岸”)是两个独立的人物,二者同为高僧“僧伽”的徒弟,后世朝代的文献将两人合二为一,误传成了同一个人,并且称为“惠岸木叉”(惠岸和木叉彻底互相绑定大致是从明代文学《西游记》开始,而后受到《
封神演义》所影响,封神作者(传为许仲琳、陈仲琳,一说李云翔、陆西星)改“叉”为“吒”,加上《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名气从明代开始日渐增大,“木吒”就替代了“木叉”成为了更具代表性的名称,并被后世多部文献作品所采用,如《
张三丰先生全集》《
续济公传》《
昇平宝筏》《
清稗类钞》等;与此同时,一些清代文学作品亦沿用了“惠岸是木叉”一说,如《
西游真诠》《
西游原旨》《
新说西游记》等)。
“木吒”一名由“木叉”演化而成,而“木叉”一词源于梵语“pratimoksa”,汉语的音译全称即是“
波罗提木叉”(意译则是“解脱”),后简称“木叉”(同时也是佛教术语中的词汇,为佛教的三种戒律之一)。
宋代的道门经文咒语中也有“木吒”一词,如宋人陶弘景《太上赤文洞神三箓·五方神咒》中记载:“木吒敕东方大金顶自在轮王,火吒敕唵南方大金顶自在轮王,水吒敕北方大金顶自在轮王,金吒敕唵西方大金顶自在轮王,土吒敕唵中央大金顶自在轮王。”(木吒、金吒和“五行”确实有关);道经《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也记载:“奉请东方大金顶自在轮王神印木吒敕。”(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玄部》)
脱脱《
宋史》记载:“四年,遣使李木吒哆来贡。”无名氏《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那叱太子》记载:“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叱,次木叱,帅三胎那叱。”(此“木叱”即“木吒”);钟嗣成的《
录鬼簿》卷上记载了高文秀写过
杂剧《木叉行者降妖怪 泗州大圣锁水母》中称木叉协助观音化身的僧伽,降伏了水怪“泗州水母”(即无支祁,孙悟空的姐姐,一说是妹妹)的故事,原书已遗失。无名氏所编的道经《
道法会元·卷一百十六》记载:“摄社令役使社令不得稽停哩木吒。”杨景贤《
西游记杂剧·第七出·木叉售马》记载:“‘传吾法旨,著木叉行者化作一个卖马的客商,送了龙君与唐僧护经’……木叉云:‘我非凡人,乃观音佛上足徒弟木叉的便是。’”(本书中木叉是唐僧的十方保官之一);无名氏编撰遗存的话本残文《西游记平话》注文记载:“天王遣太子木叉与大力鬼往请二郎神,领神兵围花果山。”(收录于朝鲜古籍《
朴通事谚解》)
《三教搜神大全》原文图片:
西大午辰走人《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二十三回》记载:“即差李天王统兵剿灭,妙善带天王第二子木吒太子一同督战,不得有违。”吴承恩《
西游记·第六回》记载:“与大徒弟惠岸行者……‘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特来打探军情’……‘木叉道:“吾乃李天王第二太子木叉,今在观音菩萨宝座前为徒弟护教,法名惠岸是也。’”(此时“慧岸”已写作“惠岸”,且与木叉合成一人,为托塔天王的二儿子、观音大士的大弟子);朱鼎臣《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记载:“木叉道:‘我是托塔天王二太子木叉惠岸行者,今保我师父往东土寻取经人去。’”李云翔《
封神演义·第十四回》记载:“见一道童,顶著䯼巾,道袍大袖,麻履丝绦,来者乃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徒弟木吒是也。”董说《
西游补》记载:“唐僧领了菩萨法旨,收了徒弟,送上木叉不题。”沈达观《
紫柏尊者全集》记载:“不知波罗提木叉是何骨董。”类书文集《
永乐大典·卷一四一二五》记载:“水母降魔明觉巾,木叉手里借来亲。”朝鲜史料《象村稿·卷之三十三》记载:“波罗提木叉。”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木叉作为观音身边一个仪态英武的“护法行者”;“行者”在佛教里是一种用来护法的和尚,形象比较威严(《
水浒传》对行者的外表描写较详细,如第三十一回中记载:“武松依前穿了行者的衣裳,带上铁戒箍,挂了人顶骨数珠,跨了两口戒刀,收拾了包裹,拴在腰里。”);但由于另一本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出现,“手持吴钩剑的道童版木吒形象”更具影响力,直接顶替了《西游记》之中木叉的名字、形象和兵器,唯独不变的自身典型特征也只有辈分,在两本小说中他都是排行老二,是金吒的二弟,哪吒的二哥。
并且在《西游记》里,紫竹林一行人的团队中,木叉的地位是仅次于
观音的存在,观音座下亲传的首席弟子(正式弟子)就是木叉,在《西游记·第六回》原文中,不论是旁白侧写还是木叉本人与角色间的对白,都表示木叉自己是观音菩萨的“大徒弟”;《西游记·四十二回》中亦写有一句:“乃菩萨亲传授的徒弟,不离左右,称为护法惠岸行者。”
《
张三丰先生全集》记载:“㗳哩㖿,嚤哩耶,金吒木吒咜喃㖿,唵。”(收入《道藏缉要》);《九皇新经注解·卷二》的记载中也称:“㗳哩㖿,嚤哩㖿,金吒木吒咜喃㖿,唵似我也。”《无明罗刹集》记载:“能使庵木吒婆罗门生大恐怖;能止息尸罗匐婆罗门大智之想。”《水斗》记载:“又见那勾、陈腾蛇,黄旖豹尾,金吒、木吒、哪吒三太子……带领着小鬼与判官。”《
续济公传》记载:“岳将军回了南天门,连夜就奏了玉帝,玉帝准奏,派金吒、木吒将吕岳追回。”《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二十四》记载:“贞谨即成木叉,何必受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卷四十四》记载:“旁侍惠岸木叉,皆在焉。”《傅山全书》记载:“智宝修台阁,中三守木叉。”《
昇平宝筏》记载:“龙女、木吒、将莲花屏来遮住了俺的法堂,那妖妇的箭便射不进来也。”《
西游真诠》记载:“如观音使木叉示法,而身不往。”《
西游原旨》记载:“‘我乃李天王第二太子木叉,观音菩萨徒弟惠岸是也’”。《
彭公案》记载:“我乃西天自在仙,你跟我见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托塔天王,金吒、木吒、哪吒全来了。”车王府的鼓词《封神榜·九十九回》的记载称木吒的形象为:“身着黄杉杀蛮带,手中擎定剑二根。环眉大眼天生俊,齿白唇红少年人。”
《
清稗类钞·卷三十七》记载:“金吒、木吒、哪吒三太子,率领天上十万神兵。”(义和团请神咒)
1972年10月,无名氏《度阴宝卷》中有诗词《木咤太子降》记载:“诗曰:度己度人法不偏,阴灵阳气气源天,法天学地希贤圣,自可阴魂度化焉。”
1983年,大渊忍尔《中国人的宗教礼仪》记载:“拜请木吒二太子,太子七岁展神通,木吒令、木吒令、木吒太子下天庭、左手执金轮、右手抛绣球、绣球藏出百万兵、发豪光、使金枪、步々行、点北斗、踏七星、救诸苦、渡众生、绣球行、恩主生、统天兵、元帅恩主展威灵、收斩天下邪魔鬼、玉皇勅赐天下行、真身顖现威感应、焚香拜请到坛前、法门弟子专拜请、木吒太子降临来。”
外形特征
古代画像
文物造像
人物文化
宫庙供奉
顶岱山九龙宫位于福建省芗城区南坑街道办事处岱山村,亦称太子庙,奉祀金吒、木吒、哪吒,始建于宋末。宫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
南海庙位于营口市西市区得胜街道办事处得胜社区南海里25号,为营口近现代庙宇建筑。因庙内供奉南海观音菩萨神像而得名,殿内南海观音像端坐,还有木吒手棒圣水瓶站立其旁。南海庙于1966年“文革”中遭破坏,如今庙内建筑多数折除,只有正殿,大殿和西配殿保留。
庙会活动
中国河南省汝南县南关外的南湖中,有明代所建的小南海观音大士寺,自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7年)起,每入仲春,祠庙会筹备庙会,庙会的高潮部分在“慈航普渡”的仪式环节,在庙门前的南海中,放置彩旗飞扬的
木筏,木筏上有用纸扎的彩船,彩船上站立观音菩萨的塑像,菩萨后面立着木吒尊者护法,菩萨的左边立着善财童子,右边站立着龙女。
民俗信仰
木吒在中国福建省的金门民间传说中为“五乡太子”之一(包括金吒和哪吒),又被称为“木吒太子”,因其以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文学故事为主流形象,所以金门民间按照小说观的设定作为文化素材的来源依据并加以拓展,金门岛的金东内洋、东溪、东沙尾、新田墩、下新厝等村,都奉祀木吒。每年农历十月廿一日,是定期迎奉木吒太子的日子,当天太子爷由过去轮阄奉祀的村落酬拜后,绕行五乡再交下阄奉祀,这一奉祀的联乡组织,习称“五乡大子”,是当地每年一度的重大民俗节日。
在敬傩神与傩舞的文化信仰中,金吒、木吒、哪吒三兄弟的形象在傩面具、傩舞服装、傩戏道具中也有出现,江西山区的民间习俗在敬傩神的活动中包括
傩舞、
傩戏、
傩神出行等,都会用上木吒三兄弟、盘古、后羿、八仙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面具装扮,脸谱面具的设计大都用樟木雕刻。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傩神庙开始整理面具,正月初一,开始举行活动,初三之后出乡。并且木吒三兄弟在行傩活动中是负责协助父亲托塔天王驱疫的神祇。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国平、福建作家邱季端均介绍到福建当地供奉哪吒三太子的庙宇很多,其中不少三太子庙供奉哪吒为主神,以其兄长金吒太子和木吒太子为配祀神。
戏曲脸谱
在京剧《攻潼关》的脸谱中,木吒的面色设计有青绿色、银白色(或银中泛蓝)和蓝色及红色结合,额头中间有个圆形红印(佛光),唇部点红,嘴周围有类似于络腮胡的多个蓝色斑点纹样,鼻翼中间有类似中国结的红色图案,眉毛上有高挑斜翘的蓝色纹路,细目周围轮廓有蓝和黑的配色混合成眼妆,银色花脸表现奸诈多疑或威武庄严,多用在鬼怪或神仙一类的角色脸上。
记载出处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动画形象
漫画形象
游戏形象
角色关系
人物评价
“木吒使一双吴钩剑,勇冠三军,智勇兼备,屡建奇功。商灭周兴,木吒功德圆满,肉身成圣。”(陕西省作家李剑平评)
“这位神童是南海观音菩萨旁站立的大徒弟惠岸,即木吒,是个法力高强的护法神童。”(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罗雨林评)
“木吒是西游文化研究中较少受人关注的形象,但无论是与观音菩萨下凡促成唐僧西游取经,还是半路协助孙悟空收服各方妖魔,抑或助周降纣屡获战功,都足见他的不可或缺。其形象先后经历了释道儒的衍化过程,即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的大弟子惠岸行者到道家普贤真人的徒弟木吒,再到遵循儒家三纲五常与哪吒厮杀的二太子。木吒也是一个佛教形象中国化,中国形象本土化,本土形象神话化的典型。”(车瑞、雷珍珍、张方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