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是唐代诗人
杜甫在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寥,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此章,月下思乡。上六景,下二情。满言月圆,动言月影。委波,申动扉。照席,申当楼。未缺高悬,申月圆之状。未想故园秋景也。《
杜臆》:江月倒影,水摇而阁
上之扉
为动,大是
画意。月注波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绮文依而愈妍。将金波、绮席拆开颠倒,赵汸谓诗家用古语之法。)
④《
六韬》:“纣时以绮为席。”
邹阳《酒赋》:“绡绮为席。”“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
释名》:“月阙也,满则缺也。”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平。”“未缺”:指月圆。
⑦
何逊诗:“独守故园秋。”《
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
⑧
傅玄诗:“皎皎濯清辉。”《
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结联本之。”
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胡夏客曰:未缺句,不如摩诘“空山月色深”。高悬句,本孟德“月明星稀”来。今按:三四出胜於对,五六对胜於出。
独悬天空的一轮
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绮席被月光照射,
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
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
襄阳(今属湖北)迁居
巩县(今河南
巩义)。
杜审言之孙。开元(
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
洛阳与
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
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
肃宗,官
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
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
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
浣花溪上,世称“
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世称
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
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
表达能力。继承《
诗经》以来注重反映
社会现实的优良
文学传统,成为
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