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
现代作家、记者、学者
曹聚仁(1900年7月7日—1972年7月23日),字挺岫,号听涛,笔名陈思、阿挺、丁舟、天龙、赵天一等。浙江省浦江县蒋畈村(现归兰溪市)人。1900年7月7日出生,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同时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撰稿。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南社。1927年后,在大学教书,与陈望道等合办《太白》《芒种》等刊。1935年参加救国会活动,被推选为十常委之一。抗战爆发后,应聘为中央社前线特派记者,为《申报》《立报》《社会日报》采访战地新闻。抗战胜利后,担任上海《前线日报》主编、复旦大学等校新闻学教授。
人物生平
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常用笔名有陈思、阿挺、尾生、丁舟、赵天一、沁园、姬旦、土老儿、云亭山人。晚年居香港时,还有两个常用笔名——橄生和诸家。
早年经历
曹聚仁原籍浙江省浦江县蒋畈村(现归兰溪市)。1900年7月7日生。 曹父曹梦岐,农家子弟,早年随父躬耕力田,勉强达到温饱。耕余励志读书,刻苦自学,小有成就。后赴浦江县童子试,被污为冒籍,逐出考场。愤而负宗谱以祖籍进金华府试,举秀才,故自称金华人。继而趋杭州应举,不中,却接触了革命思想,于是绝意功名,归而兴学。1902年捐家屋为校舍,创办私立育才、竞新两所学堂,其中以育才最为有名。曹梦岐在地方上放小脚,行西历,办实业,做了一些启蒙工作。半个世纪中,他创办的育才小学为方圆百里内的农村培养了三千多名学生。
曹聚仁是曹梦岐的次子,四岁念完《大学》、《中庸》,五岁读《论语》、《孟子》,六岁动笔写成四五百字的完整文章,七岁便可背诵全部《诗经》,九岁已能写出长文。他的早慧使梦岐把他当作自己事业的后继者,但这并没有如愿。“从我个人的生命根源来说,我永远是我父亲梦岐先生的儿子,却又永远是先父的叛徒。”这是曹聚仁后来对自己性格和思想的评断。
求学经历
曹聚仁十岁那年,育才小学来了一位叫朱芷春的老师,这对他一生的思想,产生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从历史课中,读到王船山的《读通鉴论》,使他大开思想眼界,旧思想的藩篱从此被冲破了。
1912年,曹聚仁从育才小学毕业,次年春,考入金华七中。念了一年半书,因小故被学校除名,这是他一生中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1915年夏,他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从师刘大白陈望道夏丏尊单不庵李叔同(弘一法师)、朱自清等人,其中对曹影响最大的是单不庵。单是桐城派的大师,又不受门户之见的束缚。在其引导下,曹一步步走向治文治史的道路。
其间,曹经过“五四”浪潮的激荡,亦被卷入革命的旋涡,被推上学生自治会主席职位,主编《浙江新潮》。
教学写作
曹聚仁1921年毕业,遂投考南京东南高师和武昌高师均未被录取。翌年,开始在上海任中学教师,得邵力子推荐,在《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经常写稿,初步开始了教学和写作生活。
1922年,章太炎在上海国学会连续讲演,曹以《民国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前往笔录讲稿,并在《觉悟》副刊批注发表。其记录以《国学概论》为题出版。以书为缘,曹聚仁成为章门最年轻的弟子。
1923年,“南社”演变为“新南社””,曹聚仁为“新南社”八个发起人之一。
1923年至1935年,他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路矿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公学等任讲师、教授,讲授国文、史学、新闻学等课程,还编著过《国学概论》、《国故学大纲》、《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著作。
1927年曹聚仁认识鲁迅,1931年创办《涛声》周刊,颇得鲁迅赞许,主动用罗怃笔名为《涛声》多次写稿。他在《祝<涛声>》一文中说:“我是爱看《涛声》的。”为编《守常全集》等,曹聚仁和鲁迅的往来增加了。几年中,互通六七十封信,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收有鲁迅给曹聚仁的二十四封信。1933年,《涛声》被国民党查禁停刊,曹聚仁又和陈望道徐懋庸等合编《太白》《芒种》,鲁迅也都写了文章。1934年曹聚仁,陈望道等七人提倡“大众语”,针对当时文坛“读经复古”运动开展斗争。鲁迅应曹聚仁的邀请,写了多篇起主导作用的文章,使“大众语运动”得以健康地发展。
1935年,曹聚仁主编《芒种》,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同年,他与邹韬奋沈钧儒等成为抗日救国会十一名委员之一,并为《申报·自由谈》、《立报》等刊物撰写评论和杂文。
战地记者
“九一八”事变后,曹聚仁力主抗战,任救亡协会理事,和沈钧儒陶行知等并肩作战。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放弃教学职位,从书斋走向战场,担任战地记者,奔走大江南北,报道抗战实况,并向海外披露皖南事变真相。
1940年初,曹聚仁受蒋经国的邀请前往赣南主持《正气日报》编务工作。1943年春因陷于赣南的人事纠纷,拂袖而去。
编报教书
抗战胜利后,曹聚仁回到上海继续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具体的身份是:《前线日报》的主笔兼前进中学校长,同时亦兼任上海几所大学新文学课程的教授。
1946年,他着手编写《中国抗战画史》(由舒宗侨负责图片部份),1947年正式出版。
定居香港
1950年前往香港,为华侨报纸编报、写稿,从事爱国工作,任《星岛日报》编辑,以《光明中来》为题,如实报道新中国情况。
1955年后为新加坡南洋商报》撰稿,并与人创办《正午报》。1956年起,先后六次回大陆参观采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间,积极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尽力。
1970年,曹聚仁开始写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预计写三卷,约一百万字。1972年4月病重后,他还仰卧病床,悬腕而作,直到不能提笔方止。但只写了全书的一半。等一卷出版之日,已在他逝世后三个月了。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享年72岁。逝世前后,得到周恩来的亲切关怀照顾。
主要作品
曹聚仁一生著述甚多,积四千余万言,汇集成册出版过的有《中国史学》,《大江南线》、《酒店》、《到新文艺之路》、《中国剪影》、《中国剪影二集》,《乱世哲学》、《中国近百年史话》、《蒋畈六十年》,《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采访外记》、《采访新记》、《万里行记》、《鲁迅手册》、《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现代中国通鉴》、《现代中国报告文学选》(分甲编和乙编)、《秦淮感旧录》(分一集和二集)、《浮过了生命海》、《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和《国学十二讲》等。1970年,曹聚仁开始写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
人物评价
曹聚仁自比“灯台守”,为了祖国统一,他放弃自由主义,走向了孤苦伶仃、无怨无悔的爱国道路。他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奔走呼号,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秉持民族大义,心系两岸,苦盼统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22: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