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莱县,隶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
青海省西南部,
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
昆仑山南麓,
通天河北岸。北部西段为昆仑山主脉,东段以
阿拉克湖、洪水川与
格尔木市、
都兰县分界;东北部邻
扎陵湖与
玛多县相连,西与
可可西里接壤;东南与
称多县为邻;南与
玉树市、
治多县隔通天河相望;西以
青藏公路和
青藏铁路与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总面积52446平方千米(含可可西里部分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曲麻莱县常住人口为33170人。截至2022年10月,曲麻莱县下辖1个镇、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约改镇黄河路50号。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曲麻莱,以县境内曲麻河(楚玛尔河)与莱阳大滩而得名,意为“红色的河,宽阔的滩”。
建置沿革
早在2万年前,曲麻莱地区即有人类居住。
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以来高原气候急剧寒冷化,自然条件日益严酷,曲麻莱地区逐渐沦为无人区。
4000年前,曲麻莱境内又开始出现人类活动。
魏晋南北朝至隋,曲麻莱地区仍属西羌故地,为
苏毗国领地之部分,为
白兰羌活动地区。
隋、唐,称之为“女国”“东女国”。
唐,属
吐蕃领地。唐初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率军先后灭
党项、白兰、
吐谷浑,曲麻莱地区始成吐蕃领地。
南宋,属囊谦部落王族直接管辖,为囊谦部落辖地。同期,年措部落在曲麻莱南部出现,曲麻莱南部为年措部落辖地。
元,属吐蕃地,受路宣慰使司辖。
清崇德元年(1636年),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曲麻莱地区成为和硕特蒙古势力范围。雍正二年(1724年),以囊谦千户为首的玉树25族得到清朝政府封号,其中上年措部落分布在通天河北岸今曲麻莱东南部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西宁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曲麻莱地区归
西宁办事大臣统辖。
民国元年(1912年),曲麻莱地区归西宁办事长官管辖,旋改隶番宣慰使和
甘边宁海镇守使辖,民国六年(1917年),属
玉树理事辖。民国十年(1921),以布久昂周(亦称红柯)为首的7户藏族牧民从果洛地区的阿江部落迁移至安塔秀沟,后逐渐东移到扎陵湖畔的措哇尕泽一带游牧,为布久红阿部落。1935年,又陆续从青海果洛,四川日孜等地迁来多仓、俄仓、然仓、哈秀、贝沙、干巴、尕托、河喇嘛8个部落,形成9个部落,又称“上果洛”。
民国二十九年(1940),青海省国民政府在
韩有禄团部的哈姜地区、下果洛达的海、鄂陵湖东及野马滩、长石头一带建立星川设治局(为星宿海和洪水川之缩称),辖境相当于今曲麻莱县全境及
玛多县西部地区。1947年,
马步芳在曲麻莱地区建立“布久宗”(宗,为藏语“县”的音译,仅为建制形式),委任米福堂为“布久千户”,星川设治局并未撤销。之后,分布于今曲麻河乡及以西可可西里等地的然仓部落首领称“然仓千户”。
1949年11月,星川设治局(上果洛)随玉树地区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改“星川设治局”为“曲麻莱设治局”,由省直辖。
1952年11月,改曲麻莱没治局为曲麻莱区,青海省直辖。
1953年10月,改曲麻莱区为曲麻莱县。
1953年12月,曲麻莱县由原青海省直管,划隶玉树藏族自治州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6年,析曲麻莱县东部区域、果洛州
甘德县、
达日县之部分,置
玛多县。
1956年12月,布久、多仓、俄仓、贝沙、哈秀、然仓、干巴、河喇嘛、尕托9个部落,组建为3个肖格(乡)。哈秀、贝沙、干巴、河喇嘛4个部落组建成立秋智肖格;多仓,俄仓,尕托,布久4个部落组建成立麻多肖格;然仓部落组建成立然仓肖格;
1958年10月,实行县社合一公社化体制,撤销3个肖格,分别组建成立曲麻河、巴颜、雅拉达泽3个大队。同月,
治多县上年措肖格划归曲麻莱县管辖,改建为叶格大队(乡级政权)。
1959年1月,成立天河县,叶格大队划归天河县辖,分设为东风、巴干2个人民公社。3月,曲麻河大队改名为先锋人民公社,巴颜大队改名为巴颜人民公社;撤销雅拉达泽大队,成立农业大队。
1961年10月,撤销农业大队。
1962年7月,先锋人民公社更名为曲麻河乡,析其部分置叶格乡;巴颜人民公社更名为麻多乡,析其部分置秋智乡。11月,撤销天河县,东风、巴干2个人民公社又划归曲麻莱县辖。
1969年11月,乡改称人民公社,巴干乡改名为八一人民公社、麻多乡改名为四一人民公社、叶格乡改名为永红人民公社、曲麻河乡改名为卫东人民公社。
1971年3月,恢复人民公社名称。八一人民公社恢复为巴干人民公社、四一人民公社恢复为麻多人民公社、永红人民公社恢复为叶格人民公社、卫东人民公社恢复为曲麻河人民公社。
1974年,西藏
安多县发生特大雪灾后,借用曲麻河公社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地区4.5万平方千米草场救灾,自此,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地区草场便再未回到曲麻莱县曲麻河人民公社。后来西藏自治区把唐古拉山地区草场归还青海省,青海省政府则把唐古拉山地区草场交给
格尔木市暂时代管。
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为乡。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曲麻莱县下辖1个镇、5个乡:约改镇、巴干乡、秋智乡、叶格乡、麻多乡、曲麻河乡。19个村委会、65个牧民小组。另有长江、黄河、扎西、德勒以及格尔木
生态移民社区。县人民政府驻约改镇黄河路5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曲麻莱县,位于
青海省西南部,
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
昆仑山南麓,
通天河北岸,地处东经9256'一97°35′,北纬33°36'一35°40'之间。北部西段为终年积雪的昆仑山主脉,东段以
阿拉克湖、洪水川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格尔木市、
都兰县分界;东北部邻
扎陵湖与果洛藏族自治州
玛多县相连,西与
可可西里接壤;东南与玉树州
称多县为邻;南与玉树州
玉树市、
治多县隔通天河相望;西以
青藏公路(109国道)和
青藏铁路与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东西长405千米,南北宽237千米。总面积52446平方千米(含可可西里部分地区)。
地形
曲麻莱县,境内横跨
通天河(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县境西北部为宽谷大滩,地域辽阔,东南重山叠岭,县域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县城海拔4226米。境内高山、盆地、滩地相间,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冬乌拉山。
气候
曲麻莱县,地处内陆高原,气候表现为光照丰富,辐射强烈,温度水平低;日差大,年较差小;3一4月升温迅速,9一10月降温急骤;四季不分明,降水高度集中在暖季;冷季极为干燥,且多风沙。这些特征构成了曲麻莱县高原大陆性气候。
县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536.3一2750.2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29.5一660.7千焦/平方厘米,为玉树州太阳辐射最丰富地区。县境内各地年均气温为-0.8至-5.6℃,平均气温年较差22.2一23.5℃,平均气温日较差13.6一15.2℃。
县内各地年降水量在264.8一472.9毫米,主要集中在5一9月份。统计表明5一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8一92%。因此,曲麻莱县具有“暖湿冷干”的气候特点。由于冷季极为干燥,从1月份开始到5月份时常盛行大风和沙暴天气。雨热同期曲麻莱县冷季干燥,暖季湿润,降水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即雨热同期。
河流
曲麻莱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地表水流极为丰富,楚玛尔河,色吾河,约古宗列曲等长江、黄河干流支系纵横交错,融会贯通。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曲麻莱县,境内植物具有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区系的生态特征。县境内维管束(高等)植物计有55科、103属、658种。其中种子植物51科、99属、629种。优良牧草70余种,营养价值丰富,具有粗脂肪含量高、粗蛋白高、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三高一低”特点。境内可食用野生草本植物、菌类有蘑菇、珠芽蓼、圆穗蓼、大黄、荠菜、葶苈、播娘草、萼果香薷、遏兰菜、垂果蒜芥、西藏沙棘、茶藨子、荠菜、灰菜、田葛缕、葱非属类等30余种,植物种子含可食油,西藏沙棘、茶藨子野果富含维生素。县内野生观赏植物有90余种,草本植物主要有铁线莲属、绿绒蒿属、报春花属、点地梅属、龙胆属、鸢尾属、角蒿属、葱韭属等;木本植物有锦鸡儿属、金露梅属、小蘖属和忍冬属等。
曲麻莱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珍贵的高原物种基因库,其中岗日莱峻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天然王国。珍稀野生动物众多,繁衍栖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棕熊、黑颈鹤、斑头雁、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天然王国。2018年,县境内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野生动物共4纲、27目、63科、124属、17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鸟类5种、兽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7种(两栖类1种、鸟类15种、兽类11种)。
矿产资源
曲麻莱县,主要矿产有金、银、铁、铜、钥、煤、水晶、食盐等20余种,麻多乡境内的大场岩金矿储量惊人,为青藏高原上著名的产金地,采金历史悠久;天然碱、岩盐蕴藏丰富,食盐矿分布于曲麻河上游一带,储量较大;已勘探矿床、矿点、矿化点50余处,探明矿藏资源有岩金、砂金、银、铜、铁、铅、锌、水晶石、煤炭、岩盐、盐湖盐等。
水资源
长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总流量达69.03亿立方米。黄河水系境内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总流量4.1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光能资源
曲麻莱县境内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人口民族
2014年,曲麻莱县人口出生率为14.2‰,死亡率为5.00‰,人口自然增长率9.2‰,总户数13940户,总人口(常住)45557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曲麻莱县常住人口为33170人。曲麻莱县境内有
藏族、
汉族、回族、
土族、满族、蒙古族、
撒拉族等民族。
政治
经济
综述
2014年,曲麻莱县地区生产总值53221万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8.61%(按1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98万元,增长3.00%;第二产业增加值11646万元,增长26.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577万元,增长26.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1682.29元,增长2.63%,人均增长299元。
人民生活
2014年,曲麻莱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45.75元,增长12.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67元,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曲麻莱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46万元,增长32.22%。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7799万元;第二产业4757万元;第三产业37490万元。
财政
2014年,曲麻莱县财政总收入7577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99万元,增长82.88%,总支出78841万元,增长44.94%。
2020年,曲麻莱县地区生产总值8亿元,较2015年增长26.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6亿元,年均投资7.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亿元,较2015年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3亿元,较2015年增长3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之2015年分别增长39.29%和66.58%;旅游收入和人次累计3721.9万元和57260人次。
第一产业
2018年,曲麻莱县存栏各类牲畜44.85万头(只、匹);繁殖各类仔畜16.05头(只、匹),成活11.98头(只、匹),成活率74.64%;仔畜死亡数4.07头(只、匹),仔畜死亡率为25.35%。各类成畜死亡3.2万头(只、匹),死亡率为7.13%;各类牲畜出栏9.88万头(只、匹),出栏率为22.03%。生产奶类产品6401.2吨,肉类产品3431.6吨,蔬菜产量74.42吨。
2014年,曲麻莱县成畜减损1.41万头只匹,减损率为3.15%,多减损2.84个百分点。出栏13.28万头只,出栏率为29.60%。其中:出售9.71万头只匹,商品率达21.64%,年末存栏45.37万头只匹,牲畜总增13.81万头只匹,总增率为30.78%。各类牲畜中,能繁殖的母畜23.45万头只匹,母畜比例51.70%。
第三产业
邮电通讯业
2014年,曲麻莱县邮政业务总量78.04万元,下降18.26%。电信业务总量600万元,增长11.11%。
国内贸易
2014年,曲麻莱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9万元,增长11.70%。其中:批发和零售额8120.9万元,增长11.70%,住宿、餐饮业908.1万元,增长11.70%。
旅游业
2014年,曲麻莱县游客人数9752人次,增长55.04%,旅游总收入544.16万元,增长64.79%。
金融
2014年,曲麻莱县各项存款余额73648.49万元,减少7.89%,其中:机关团体存款余额51850万元,减少5.61%,储蓄存款21798.49万元,减少3.51%。各项贷款余额3701万元,增长24.4%,其中:短期贷款1941万元,减少34.75%。累计现金收入92464万元,增加8.82%,现金支出101685万元,增加15.79%。
交通运输
2014年,曲麻莱县客运量0.36万人,增长20%,旅客周转量0.086万人公里,增长7.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4年,曲麻莱县各级各类学校16所,在校学生4704人,小学12所,在校生3257人;中学1所,初中在校生1114人;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333人。全县各级各类教职工总数460人,其中专任教师260人,特岗教师22人,代课教师57人,后勤及管理人员121人,初中阶段入学率73.1%。
文化事业
2014年,曲麻莱县系统内广播电视网点3个,从业人员19人。收听广播人口3万人,覆盖率65.83%,收看电视人口为1.36万人,覆盖率29.84%。
医疗卫生
2014年,曲麻莱县共有卫生机构11个,拥有病床133张(套),从业人员199人,其中:执业医师31名,助理医师12人。
社会保障
2014年,曲麻莱县享受城镇居民低保人数为144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并得到落实,享受低保人数为4870人。敬老院5所,总供养人数140人。
民族文化
服饰
藏族传统服饰中,较多地应用了
水纹、云纹、
龙纹、孔雀羽纹和花草纹样,还有日、月、星辰、山的变形图案,简练生动,绘形绘色。这种艺术风格,主要源自藏民族早期的原始自然崇拜观念和信仰。还有动物图腾,如马、牛、羊、龙、孔雀、猕猴等(体现在藏袍和帽子上的各种皮毛装饰上)。早期的本教,也主要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为特征的。玉树藏袍边饰中的“雍仲”符号,也是太阳和火的象征,仍在藏区流行的煨桑、跳神、禳解、祭神以及婚丧礼仪中的一些习俗一样,成为根深蒂固存在的古老自然崇拜的遗留文化符号。
服饰中的
自然崇拜,还体现在宝石饰物上。和崇拜山一样,玉树藏人也崇拜石。他们认为石头是山的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灵物,是神的杰作。尤其是珍贵的各种宝石,如红珊瑚、绿松石、玛瑙、天珠、琥珀等是天神赐给人类的吉祥物,能趋灾避邪,吸收天地灵气,圣瑞之极。
玉树曲麻莱县藏区的传统服饰吸收了唐卡、堆绣和壁画这些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图案(如莲花、宝瓶、双鱼、寿字等佛家“八宝”瑞物)、色彩(浓重的红、黄、蓝、白、紫等)和内容,并喜欢使用抽象化、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加了服饰的装饰美感。正是本民族艺术与佛教艺术的长期互补融合,使玉树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项饰
藏族的项饰以天珠(藏语叫“斯”,其中以九眼石最为神奇)和珊瑚(藏语叫“曲茹”)为主,再配以绿松石、珍珠、玛瑙、玉石等,论串儿戴。男子一般戴两颗珊瑚珠夹一个天珠的项链。女子的项链,平时只戴一串,每串约有30颗珠宝,节日盛装时戴2至8串。胸前还有一种与宗教明显有关的金银制的护身佛龛,叫“嘎乌”,内装佛像、佛咒等加持圣物,不仅华丽精致,还可通过它来传达对佛的虔诚,被视为护身物。
女装一定要饰以华贵的腰带,这种腰带,是由镂花鎏金的白银板或白铜板连缀而成的,每条都嵌有二三十颗珠宝,精雕细镂,图案精美,华贵漂亮,十分考究,一般戴二至三条。腰带,有大带和小带两种,大带系腰,小带围臀,勾画出女性的曲线美,据说这是玉树藏族服饰的一个独创。腰带上还要配挂上金银雕镂镶着珠宝的小佩刀、针匣、奶桶钩、银链、响铃串等,更显得珠光宝气,琳琅满目。但平时,女子的腰带却较为简单,一般戴革质的,上有镂空的花纹图案,素朴大方。男子身上一般佩腰刀、弹带、火镰以至叉子枪等,以显武勇和阳刚。
玉树曲麻莱县藏族男女喜欢戴象骨、金银和玉制的手镯,还有
天珠、珊瑚、绿松石、象骨珠串成的腕饰。戒指多为金银铜制的鞍形藏式戒指,嵌有红珊瑚、玛瑙、天珠、绿松石等各类珠宝。耳环,男女都戴,男戴左不戴右,女子戴双耳环,有金银铜制多种,多镶嵌有
玛瑙、珊瑚、
绿松石等各类珠宝。女子的耳环,下端还垂吊一颗珊瑚珠和金丝银链串成的花坠儿。
禁忌
自然和动物禁忌
禁止在神山和寺庙周围乱砍挖树木、花草、药材和捕杀动物;忌搅动泉眼或在泉水中洗东西;禁忌捕杀鹰鹫;忌宰杀放生的牛羊和骑用的马匹。
婚姻和日常生活禁忌
禁忌孕妇到别人家串门或参加婚礼;禁忌吃兽类肉;禁忌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的人婚配;忌男女生肖相克;忌父与女、母与子、兄弟与姐妹等在场时谈婚论嫁与性有关的话题。
丧葬和宗教禁忌
家人或亲戚死后禁忌谈笑、歌舞;在服丧49天内禁家人洗头、沐浴、饮酒、盛装;平时忌提死者的名字;禁忌进人经堂不脱帽子、喧哗和乱敲钟鼓;禁忌跨过袈裟和经书、法器等;禁忌在寺庙里吸烟、饮酒、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忌逆时针反转寺庙、佛塔、圣山、玛尼石推和经轮等;忌在供品和酥油上吹气和打哈欠;忌用有文字的纸张特别是经文纸擦东西或当卫生纸;禁忌将佛像和经书放在床底下或践踏。
风景名胜
曲麻莱县,已查明旅游自然资源51处、人文景观6处、古文化遗址1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勒巴沟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刻有六字真经和其他经文的嘛尼石随处可见。有的昭示于天日之下,有的浸润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绿草翠叶之间,构成了让人惊叹的巨石文化景观。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艺术风格,从石刻岩画上体态丰满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看,勒巴沟岩画的创造要追溯到1300年前。
通天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在玉树草原上,横贯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树草原的万物,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有几颗古柏,树上挂满经布。因传说唐僧当年在此晒经而得名。
黄河的发源地
曲麻莱县是黄河的发源地,黄河在青海境内藏语称“玛曲”意为孔雀河,其正源发源于麻多乡西南巴颜喀拉山脉的卡日曲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东经92°56'北纬35°40',约古宗列曲发源于约古宗列山北麓的一股山泉,向东南流经星宿海后称为玛曲,境内流域面积3194平方公里,总长112.7公里。黄河源头群山耸立,草原广袤,是三江源主要的水源涵养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举足轻重。
地方特产
扎什加羊
扎什加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曲麻莱扎什加羊又称扎加羊,饲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天然草原上,以曲麻莱县全境为其产地,草原上无污染,水质好。扎什加羊产肉性能强、生长发育快、体格高、体重大,繁育能力强,体躯被毛纯白。该羊肉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故肉质独特,肉富含野味,微酸、无膻味,肉汤油花均匀,味道鲜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优质安全”的动物肉食品。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扎什加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玉树牦牛
玉树牦牛,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玉树牦牛产区东西最长738千米,南北最宽处406千米,土地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8.2%。玉树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玉树牦牛生长快,屠宰率、净肉率高,胴体肌肉光泽润滑,肉色深红,脂肪淡黄色,肌纤维清晰有韧性,呈明显的大理石纹,弹性好,外表湿润,不粘手,无异味,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玉树牦牛外形特征为:躯体高大,成年公母牦牛体高比环湖牦牛高7和10厘米以上;体重大,成年公母牦牛体重较环湖牦牛高100和30千克以上;头大,角粗壮,皮松厚,偏粗造型,前躯发达,后驱较差,鬐甲高、较宽长,尾短并有生蓬松长毛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测下腹周生粗长毛,公牦牛裙毛长14.57厘米,母牛裙毛平均长14.57厘米;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毛色以黑褐色较多,占71.55%,栗褐色占5.47%,此外,还有黄褐、灰花和白色等;早期生长快,屠宰率、净肉率高。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玉树牦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荣誉称号
2021年3月,曲麻莱县入选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21年8月,曲麻莱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4年1月,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