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办事大臣,
清代青海地方之军政长官。全称为
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青海办事大臣。清
雍正二年(
1724年)置。
乾隆以后因其常驻
西宁,通称“西宁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为
驻扎大臣之一,满缺,也有少数汉人担任。常以副都统衔赴任。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
青海办事长官。
清初,青海地区为
蒙古和硕特部所控制,朝廷仅派
理藩院司官驻西宁办事。雍正元年(1723年),和硕特部
顾实汗之孙
罗卜藏丹津叛乱,次年被清军平定。事后,抚远大将军
年羹尧上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朝廷照准施行。规定蒙古人在
黄河以北游牧,藏人在黄河以南游牧。同时改西宁卫为
西宁府,由
甘肃省管辖。设置青海办事大臣,总理青海蒙古诸旗、番人(藏族)事务。首任青海办事大臣为蒙古人达鼐,于雍正三年(1725年)到任。办事大臣衙门初设于察罕托洛亥(在青海湖东南),后改驻西宁,故乾隆以后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统辖青海
蒙古二十九旗和
玉树等四十族
土司,主持蒙古各旗会盟、祭祀
青海湖神,掌管赋税、驻防、筹办粮饷、刑名按劾,以及青海入
藏商道、驿站、茶粮互市等事宜,处理蒙、番矛盾,后来还要协助
驻藏大臣转运粮饷、派遣兵员入藏。西宁办事大臣直接管理黄河以南的藏族部落,结束了
明末以来西北地区藏族“但知有蒙古,不知有厅、卫、营、伍诸官”的状态,为雍正五年设置驻藏大臣奠定了基础。
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故址在今
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解放巷(原名兵部街,1950年改今名),民国时曾为
青海省民政厅所在地、
马步芳外宅。西宁办事大臣之僚属有理藩院司员、笔帖式。官印为银质虎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刻满、汉、回三种文字。
民国元年(
1912年),改西宁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末代西宁办事大臣
庆恕留任。后改
青海办事长官为蒙番宣慰使,由甘边宁海镇守使
马麒兼任。
1929年青海建省,
孙连仲任省主席。
黄河以南的藏族居住地区置四十族土司,即巴彦南称四十族。因青海至
西藏的驿站主要由玉树四司负责支应乌拉(差役),故又称玉树等四十族,即玉树一、二、三、四司,阿拉克硕一、二司,白利司,阿萨克司,阿永司,尼牙木错司,固察司,拉布司,札武一、二、三司,隆布司,吹冷多尔多司,上、中、下格尔吉司,哈尔受司,上、下隆坝司,隆东司,绰火尔司,觉巴拉司,苏尔莽司,叶尔吉司,列旺司,安图司,兴巴司,拉尔吉司,桑色尔司,巴颜囊谦司,洞巴司,苏鲁克司,称多司,蒙古尔津司,永河普司,二阿里克司,班石司。后来玉树等四十族合并为二十五族。
清初在青海推行“扶番抑蒙”,以削弱蒙古王公势力。到了
嘉庆、
道光之际,黄河以北的蒙古各部逐渐衰落,黄河以南的藏族人口则不断增加。于是藏民不顾禁令,北迁至环青海湖一带游牧,与官军及当地的蒙古各旗发生争斗。
咸丰八年(
1858年),朝廷准许藏民在黄河以北驻牧,形成了青海湖一带的环海八族,即刚察族、汪什代海族、千布勒族、都秀族、阿粗乎族(阿曲呼族)、热拉族、达如玉族、阿里克族。后合并为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