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男子喜欢穿
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
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
芦子、
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简介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海拨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其先民最早居住在
青藏高原南部,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
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
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时期.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
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元明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采集和家庭手工业。本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农村公社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景颇族人民生活贫苦,衣着简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景颇族人民的穿着也越来越好了。
历史渊源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有反映景颇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有反映景颇族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故事;也有神话、寓言、谚语、谜语等。历史传说、故事等多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情歌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活泼,能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较高的意境,在景颇族的口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景颇族人爱好音乐和舞蹈,乐器有
木鼓、
牛角号、
箫笛、三比(管乐器)、
象脚鼓、
口弦、鋩锣、钹、
小三弦。擅长集体舞,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舞蹈一般有欢庆性的、祭祀性的和娱乐性的三种。在新屋落成、战争胜利后跳欢庆性舞蹈。在祭“木代”(最大的天鬼)或老人死亡后为死者送魂时跳祭祀性舞蹈;在生产劳动之余和节日时跳娱乐性舞蹈。
景颇族舞蹈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群众性,有的集体舞上千人参加,其中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跳起来通宵达旦,气势豪壮。著名的“目脑”(意为大伙跳舞),现已发展成
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目脑纵歌”是一种上千人一起跳的大型舞蹈,伴以雄浑的木鼓声,气势磅礴,表现了群舞的高度水平。景颇男子擅长刀术,平时常以耍刀为戏。妇女善编织,能织出多彩的图案花纹数百种,其中大多是动植物,精美艳丽。棉织品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种银饰都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女性服饰
意义
景颇族人的节日盛装就大不一样了,特别是姑娘们的装束更为精美艳丽。她们的上衣是黑色平绒缝制的紧身衫,颈项上挂银项链和银圈,腰挎红和黑毛线织的缀有许多银泡银链的挎包,小腿裹红、黑毛线相间织成的护腿,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银泡,从银泡上向下挂着一串串银链和银饰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还镶嵌着2排银牌。这一套装扮,真好像古代女侠,走起路来哗啦啦响,更衬托出她们的矫健美丽。姑娘们说,那些银泡和银链装饰在身上,就好像那吉祥的孔雀。姑娘们的下身着右侧开合的红色毛棉线交织的有几何形图案的筒裙,束腰带,围藤、竹制
腰箍。有的姑娘头上还戴着高高的红色的毛织包头,有的姑娘烫了发,头发披散在肩上,个个都显得很精神、很秀美。姑娘们腰间腰间围上藤圈,表示她们是
龙女的化身。同时,戴的藤篾圈,还是青年男子精雕细刻,用以表达爱情的礼物。
演变
未婚妇女留长发盘辫,穿白、蓝色对襟银扣上衣,黑、蓝色长裤。系绣花飘带黑布裙。已婚妇女梳发髻,包黑布包头,下着长筒裙,系黑布围裙。
景颇族已婚妇女的头饰独具一格。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
阿昌语称之为“屋摆”。这种头饰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米多高,将其展开,长达5至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民族中,
阿昌族已婚妇女头饰的高度名列首位。关于它的禁忌甚多,包戴仪式神圣庄重,第一次包戴必须在婚礼后,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在新房内帮包。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远古时候,没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
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共同创造了人类,然而恶魔腊訇造了太阳乱世,
遮帕麻几经“斗法、斗梦”,终于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阳,世界又重获新生。据说,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阳的神箭箭头的标志。另—种传说:在遥远的古代,阿昌族家园备受外敌侵扰。在一次血战中,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妇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后方妇女便向“高包头”射箭支援。这样,男人既从包头上获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敌方,敌方也将箭误射向高包头。高包头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卫了阿昌族家园。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勇敢,阿昌族妇女从此就包起了高包头。
景颇族妇女的衣饰古老而独特。“挂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别具特色的两种衣饰。“挂膀”一种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绸或黑棉布做成,对襟,钉银牌扣,外挂银链、三须、灰盒、针筒、小鱼、耳勺、叉子、戳头棍等银饰物。两排对称的银泡和宽大的银饰扣相衬,银光闪亮,其布局排列近似于古代出征将士的战袍。早期阿昌族妇女在婚礼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时,有一特定风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头偕老,生死不离,后者被认为到阴间可以和亲人相会。这种衣服的特点是,深色毛质地,长袖无领对襟,钉圆铜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种颜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镶缝成几何形图案,中间还夹杂着刺绣花纹图案。这种衣服古朴厚实,做工繁琐,常常是几人合作完成。关于它民间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阿昌族,他们辛勤劳作,日子和美。父母养有
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腊乖,在众兄弟姐妹中聪明出众。后来,父死母病,腊乖为安慰母亲,让母亲永远有花相伴,便费尽心思从山里寻觅红、黄、绿、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种颜色交相错杂拼缝成衣,酷似一只色彩斑斓的彩蝶,腊乖叫它“剪花衣”,母亲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腊乖思母成疾,梦中走到阴间去看母亲,阴间守门的老者说,这里鬼魂千千万,但凡人俗眼看不见。腊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个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亲。腊乖病愈后,便告诉姐妹人死后,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阴间也能相认。于是姐妹相争出嫁前都缝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后穿用。
梁河地区景颇族新婚妇女要系条花带子,景颇语称为“独其萨莱”,手工抠织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谷穗、蚯蚓、鸡爪等多种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动植物花纹案。每个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如狗牙能消灾避邪,是狗图腾崇拜的反映,长刀象征开辟新生活,瓜籽象征子孙兴旺;谷穗表示五谷丰登。花带子做工精细,艳丽夺目,是新婚妇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为新娘的特殊标志系于腰间,婚礼后,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后,作为“灵带”(灵魂象征物),接回娘家,祭满七日人再归还,由后代妥善保存。
男性服饰
景颇族的小伙子的
民族服装也很漂亮,特别是他们的头上裹着洁白的包头,在包头布的一端装饰着红色的绣球,挂在耳边格外的醒目。每个小伙子都佩戴着两件引人注目的东西:一只编织细致、装饰着小银泡、小银链的挎包,盛装酒筒、沙桔、烟草、槟榔等物,人们相见,必互递烟草,以示友好。另外就是一把挂在腰间的长刀。一般景颇族小伙子都有两把长刀,一把是平时劳动用的,一把是在喜庆节日时作为装饰的礼刀。礼刀很贵重,银制的刀把,刀鞘上面还刻着各种花纹。佩戴长刀可以显示景颇族人英勇顽强、刚毅不屈的性格,也是男性勇敢壮美的标志。
服饰
服饰风格
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服饰风俗
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腊期”、“布拉”等五种自称。服装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传统上,景颇族的纺织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线,然后再织成布。用树叶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染料。饰物以银器为主,其它有藤制和草编的配饰物。景颇族人平时的装束很普通,男子与汉族人的穿着没有什么区别,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只有部分老年人还穿大襟上衣和宽松肥大的裤子,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人大都已改为穿现代服装。
妇女一般着衣领周围缀满银泡银链的大襟短上衣,穿自织粗布做成的长衣统裙,颜色多为深色。老年妇女大都穿较宽的蓝色或黑色短上衣,头发挽于头顶,外裹黑色包头。
另外,喜欢用花作饰是
阿昌族服饰的特点之一,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白、黄几种,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白花象征着纯洁,黄花象征着爱情。
特色服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景颇人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民族特色服饰,主要有筒裙,头巾、头帕等。筒裙筒裙就是筒状的裙子,它是好多少数民族的一种民族服饰。筒裙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缝合的裙幅,穿时围在下身,接口居于左侧、右侧或前面,上口处掖好或系结好即可,景颇族称之为缠裙,景颇族妇女多穿这种;另一种是缝好的筒裙,穿上后腰部系好即可。景颇族的筒裙多以大红色为基调,上面用黄、黑、白、蓝、绿色的棉、毛线织出大大小小相间、相套的以菱形为主的几何形图案,精巧别致,与众不同头巾景颇族男子喜
戴白、黑、蓝色的包头巾,包头巾的两端均缀饰有红、黄等色的小绒球。
头帕头帕是指盖在头顶上的小块的帕子,一般多呈长方形,前半部盖住头顶,用发辫或绳绑缚,后半部分垂在脑后。景颇族妇女多使用头帕。景颇姑娘的头帕是用红色的棉、毛线织成的,大致呈方块形,上面间织有黄、绿、白、紫等色的竖条纹,色彩艳丽。头帕的两端用黑布或线连结,使之成为圆筒状,套在头顶和脑后,摘戴十分方便。
服饰创新
促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给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景颇族应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龙头开发起来,并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措施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扶持下,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引进一些包括景颇族企业家在内的外商投资;用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将六个景颇支系的民族服饰,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出发,利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布料服饰,把景颇族传统象形文字“目瑙纵歌”标志缝在创新后的景颇服饰中,款式、价格可多样化。并立足实际,在传统的基础上培养设计人才,创造条件加以改进,缝制出具有现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适合
景颇族不同年龄段的服饰,以满足景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旅游
要把有景颇山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饮食业等做大做强。按照省委、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景颇人要打破思想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契机,促进景颇服饰的创新。在机关工作的
景颇族干部职工,要率先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和大产业的观念,在服饰上突出景颇民族文化的特点。
陇川县要加快以景颇族生态村及民族旅游一条街为标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以景颇族特色为代表的章风广大景颇文化生态村、景颇
农家乐饭庄,扶持以展示景颇民风、民俗、风情为主兼手工艺生产、制作、销售的企业,并通过饮食旅游、服饰展演方式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实现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进而推动景颇服饰的发展和创新。让世界知晓
景颇族,让景颇服饰走向世界。
发展不足
景颇服饰
景颇族和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山官制社会与
原始宗教,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比较完整的保留着。原始的宗教文化影响着景颇人的人生价值、传统观念、
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农牧生产等方面。因在生产劳动中穿戴景颇传统的服饰不便劳作,于是便逐渐被先进、实用的汉族服饰所取代。上身汉族服饰,下身景颇服饰的不景不汉的穿戴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景颇族本民族之间由于服饰的不明显,在实际交流中闹出许多笑话和尴尬。在德宏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都记得传统的“目瑙纵歌”节日。在喜庆的各种公共场所里,景颇族呈现给人们的就是传统的、老式的民族服饰;男人们不分老幼,头戴包头,上身穿白衬衣,下身穿黑色裤,长刀一背,银泡包一挎,就算是一个景颇汉子了。而女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美丽,穿上厚重的缀满银泡的黑色上衣,再配上那绣满各种动植物样子的红色筒裙,却穿不到2—3个小时,就像是在舞台表演节目一样,一会儿就换了装,取而代之的还是非常适用的汉族服饰。
景颇是大山的儿女,是太阳的子孙,是个勤劳勇敢好客的民族,在南迁的路上分成了六个支系,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特色,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从
生产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娱乐文化等各种文化上形成了优秀独特的
景颇族传统文化。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最优秀、独特的部分没有及早走进音乐、戏曲、舞蹈、小说、电影电视。虽然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带领和支持,但一些景颇族领导并没有产生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带领本民族丢掉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旧的东西;不敢坚持发扬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学习吸收各民族包括西方文明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补我之短,逐步实现由弱变强的目标。陇川虽然成为了景颇族“目瑙纵歌”之乡,但是民族服饰的创作、设计、制作没有具体落到实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参考资料
景颇族习俗.少数民族服饰定制第一品牌.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