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
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原理简介
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详细内容
普雷马克原理,简单的说,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例如,普雷马克原理认为:“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他们会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
1959年普雷马克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孩子们从两种活动中选一种:玩
弹球游戏机或吃糖。有的孩子选择了前者,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有趣的是,对于喜欢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为强化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对更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提高他们吃糖的数量。这种要想B,除非A的普雷马克原理是家长帮助孩子克服某些缺点的一个不错的妙方。
使用注意
一是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
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比如,小明从小就喜欢看电视,上学后依然如此。但家长有一项规定,必须做完功课,才可以看电视,若功课没有做完或做得不够认真,则禁止开电视。有几次小明没有做完功课就想打开电视看六点钟的动画片,都被妈妈严格禁止了。结果,直到小学毕业,小明均能遵守这项规定,总是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然后再去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有的家长常常误用,总是允许孩子先看电视,然后做作业,完全是本末倒置,这样就不会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二是必须使孩子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
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如果在学生心目中没有把强化与良好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强化对他的学习并不起作用。比如,有的学生为了看电视,草草地做完作业,就要看电视,如果家长允许看,则是对他做作业草率、不认真这一
不良行为的强化。因此,家长必须使儿童意识到,允许他看电视是对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一种奖励,而不是随便怎样他想看就可以看的。
三是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强弱关系)。
比如,家长可能觉得弹钢琴要比练
毛笔字有趣得多,因此告诉孩子说:“你放学后先写一百个毛笔字,然后我允许你弹一小时钢琴。”家长心想这回孩子该好好练字了,可孩子根本不买账,因为他宁愿多写毛笔字,也不愿弹钢琴。可见,教师和家长在选择
强化物时,必须了解与所要强化的学习行为相比,儿童更喜欢什么,并把后者做为强化物,方能有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原理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但从孩子长远来看不一定非常有利。因为经常这样做,会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完成学习任务是为了……”
惯性思维,从而缺乏真正持久的学习动力。
应用实例
案例一
在
视唱练耳课上,孩子们想弹一首
流行歌曲,对枯燥、单调的音节练习缺乏热情。
当老师领着大家练过几遍之后,有的学生不耐烦了,抗议说:“行了,别再练了!”这时,教师说:“大家如果能一遍准确地弹好这一小节,我们就弹一首流行歌曲。”同学们齐呼:“好,我们练!”这位聪明的老师就是在运用普雷马克原理。
案例二
用行为主义养儿子
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都很好动,吃饭时也不能好好地吃,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想法很强烈。
我们想纠正他的吃饭不怎么认真这这个习惯,各个方法用完后,我没有办法了。比如哄他,比如吓他,比如怒目而视等。他依然是该
怎么吃还是怎么吃。问题的本原还是我们自己,很小的时候没有能够及时地调整。当然,可能他什么事情也没有,是我们大人的眼光出了问题,我们用大人的眼光来衡量的时候,就感觉不好。
上次去
教师教育院里学习了心理学后,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的疗法,发现行为主义的疗法对小孩子挺管用,特别的代币制。
上个星期,我问都都,你最喜欢什么?
他想了想,说自己最喜欢和弟弟一样的那辆车子。
我知道那个车子,都是孩子们喜欢的。
于是我对他说,都都吃饭表现好一次,得一个星星,10个星星换一个月亮,10个月亮换一个太阳,有一个太阳的时候爸爸去给你买车子。
都都听完,大声喊,耶!
今天,妻子打来电话,说都都的表现很好,幼儿园里的叶老师说上个星期表现很好,今天上午起来的时候吃早餐也很好。现在已经有1个月亮,5个星星了。
案例三
在家庭教育中,这一原则多用于帮助孩子去做他们不乐意做的事情。在家庭中,该原则的使用如下:
首先完成:家庭作业,然后可以:玩游戏;
首先完成:打扫自己的房间,然后可以:出去踢球;
首先完成:洗自己的袜子,然后可以:看动画片;
首先完成:吃蔬菜, 然后可以:吃点心;
首先完成:弹20分钟的琴,然后可以:出去玩;
首先完成: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然后可以:买电脑;
首先完成:
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然后可以:可以上网。
其它应用
其实,普雷马克原理除了应用于
儿童教育,对成人也具有启发意义。成人常常不得不去做一些内心不喜欢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时候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来调节一下自己的心态也是不错的。例如丈夫是个孝顺儿子,希望你能多陪陪他的妈妈聊聊天、
逛逛街,但你可能觉得自己很忙没那时间,而且和老人也没有太多的
共同语言(不太喜欢的事情)。但是做了这件事情,丈夫会觉得这是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会对你心存感激和爱,会因此更加关心和体贴你,这应该是你喜欢的事情吧。
心理依据
美国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38)曾在特制的实验箱内研究了
白鼠的学习。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装置相联,只要杠杆一被压动,一颗
食丸便滚进食盘。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于是便吃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食丸又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
条件反射。
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命名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区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
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所构成的行为叫
操作行为。操作行为的形成过程叫操作学习。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
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并进一步提出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
在白鼠的学习实验里,食物是一种强化物,它总是伴随着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反应之后出现,并使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不断被增强。可见,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
与强化的依随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由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提出,叫做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原理也被叫做“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
教育启示
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活动去强化低频的活动,简单的说,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例如,普雷马克原理认为:“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他们会很会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
应用普雷马克原理,给父母的例子:在家庭教育中,这一原则多用于帮助孩子去做他们不乐意做的事情。在家庭中,该原则的使用如下:首先完成:1.
数学作业;2.洗碗;3.整理房间;4.睡午觉;5.吃蔬菜;6.弹20分钟的钢琴;然后可以:1.看电视;2.出去玩球;3.玩游戏机;4.去游泳;5.吃甜点心;6.找朋友玩;
当遇到孩子不喜欢做但应该做的事情时,可以具体这样使用这一原理:首先要完成不太喜欢做的事情,才可以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例如孩子必须先做完家庭作业,才能到外面玩半个小时;孩子必须先做到晚上按时睡觉,第二天才能看喜欢的动画片。同理,必须先吃好饭(不太喜欢的事情),才能吃到零食(喜欢的事情);如果不吃饭,就没有零食吃。并且严格实施这一规则,决不能“屈服”于眼泪和吵闹。那么为了吃到喜欢的零食,必须选择好好吃饭。随着不断的行为强化,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