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费用法是一种评价无
价格商品的方法。利用旅行费用来算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后给旅游场所带来效益上的变化,从而估算出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
经济损失或
收益。人们游览风景区通常不付费或付费很少,旅行费用主要是交通费、时间的
机会成本等,通过调查,回归建立起来某旅游场所的年游览人次与旅行费用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函数。
费用组成
一般说来,
直接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与旅游有关的直接花费及时间费用等。
消费者剩余则体现为消费者的意愿支付与实际支付之差。
应用步骤
为了全面地计算所有
消费者剩余之和,必须推断出对评价地点的旅游
需求曲线,这也是应用旅行费用法最关键的步骤。推导旅游
需求曲线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发地区:以评价场所为圆心,把场所四周的地区按距离远近分成若干个区域。距离的不断增大意味着旅行费用的不断增加。
(2)在评价地点对旅游者进行
抽样调查:例如,站在评价地点的入口处,询问每个旅游者的出发地点,收集相关
信息,以便确定用户的出发地区、旅游率、旅行费用和被调查者的社会
经济特征。
(3)计算每一区域内到此地点旅游的人次(旅游率)
(4)求出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根据对旅游者调查的
样本资料,用分析出的数据,对不同区域的旅游率和旅行费用以及各种社会
经济变量进行回归,求得第一阶段的
需求曲线即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
Qi = a0 + a1CTi + a2Xi
式中:Qi——旅游率,
Vi——根据
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出的i区域中到评价地点的总旅游人数;
Pi——i区域的人口总数;
CTi——从i区域到评价地点的旅行费用;
Xi——包括i区域旅游者的
收入、受教育水平和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社会
经济变量,
第四步公式:Qi = a0 + a1CTi + a2Xi,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
区域旅游率与旅行费用的关系,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估计出不同区域内的总旅游人数及其如何随着门票费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得到一系列实际的
需求曲线。首先,根据公式计算当门票费为零时不同区域内的总旅游人数。这也是对评价地点的最大
需求数量。然后,逐步增加门票费的
价格(实际上相当于增加旅游费用)来确定当
边际旅游费用增加时对不同区域内旅游人数的影响。并将每个区域内的旅游人数相加,就可以确定旅游费用的
边际变化与总旅游人口的关系。这一过程持续下去,直到旅游总人口为零。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对评价地点的
需求曲线。值得指出的是,这条
需求曲线是基于调查所得的旅游费用与旅游人数关系基础上
预测出来的,曲线背后的关键假设是当旅游费用增加时,旅游人数会下降。
(6)计算每个区域的
消费者剩余:有了上述
需求曲线,我们就可以估算出总消费者剩余,这一剩余表现为需求曲线下面的面积。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则是对
需求曲线方程从0到V0进行积分。将
消费者剩余与旅行总费用相加,即是旅游者对评估地点的总
价值。
应用举例
(1)确定旅行人次与旅行费用之间的关系:为了获得有关旅行出发地区(旅行距离)、旅行费用以及其他有关的社会
经济特征的资料,首先要对该保护区的游客进行访问。然后,把所访问的旅游者的出发地区按距离远近划分为4个旅行费用不断增加的区域,再确定每个区域的人口总数。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见表:
如果该保护区不收取门票费,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年),各地区旅游人次是旅行费用和社会
经济变量的函数。旅行费用:交通费用、住宿费用和旅行时多消耗的食品费用。设每单位人群的旅游人次为V(在本例中为每千人的旅游人数),即
对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作图,或者用
统计方法确定每千人的旅游人次与旅行费用之间的关系。本例假设这个关系为一条直线,并由下式给出:
这条曲线就称为“全经验曲线”。它表明旅游者到达保护区的实际支付部分。
(2)确定
消费者剩余:通过逐步增加门票费,来确定消费者剩余。①当保护区门票费为0元时,1年中来此游览的总人数为1200人,见表1,得到图1中
需求曲线的A点。②设门票费为1元,把门票费加到旅行费用上,于是,来自第1区域的旅游者,每次旅游的费用就变成2元(旅行费用1元加上门票费1元)。根据上面的函数关系式,可以对每一个区域计算新的旅游率。如表2所示,旅游人数下降到500人。
表2:门票费为1元时,旅游人数与旅行费用的有关信息
表3: 门票费改变时,总旅游人数的变化
(1200-500)/2×1元=350元;(500-200)/2×1元=150元;(500-200)×1元=300元;(200-100)/2×1元=50元;(200-100)×2元=200元;(100-0)/2×1元=50元;(100-0)×3元=300元
总计:1400元 或1400/1200=1.167元/每次游览
消费者剩余+旅行费用=旅游者
支付意愿总和。得到该旅游区的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