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胜境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方壶胜境基本建成于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位于福海东北岸湾内,
四宜书屋之东,
涵虚朗鉴之北。是后代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
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
秦汉。 秦汉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
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传说本有
五座神山:岱屿、
员峤、方壶、
瀛洲、
蓬莱。据《
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
方丈)、
瀛洲、蓬莱三山了。
东海仙山相传位于山东
蓬莱县沿海一带,据《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
方丈、
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
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
如云,及到,山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这种求仙追求长生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历代
皇家园林的
发展模式,为了更加接近神仙,帝王们在
园林里挖池筑岛,模拟海上仙山的形象。汉代出现具有完整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建章宫。从此以后“
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而方壶胜境的建造正是帝王为了寻求东海龙宫而在自己的御园中精心建造的一处规模宏伟的
人文景观。
这处景观的设计来自于古代的神话,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金碧辉煌的
宫阙凭水而立,每当薄雾在水面上升起的时候,这里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乾隆将传说中东海的
龙宫移植到圆明园,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
原是海神的
祭祠,是我国园林中仅有的一座。它是面临福海东北的一个内湖,大小水面之间有一座可开启的吊桥作示意性的分隔,当桥开启,大的龙舟可由福海进入内湖,直达突出湖中的迎薰亭。主体建筑是对称布置、前后三组的殿堂,上覆黄色琉璃瓦,倒影于水面上,犹如
仙山的琼楼玉宇极为壮观。特别当游人透过
桥洞,远望福海中心的
蓬岛瑶台时,更会产生漫游在仙境的观感。
整个方壶胜境
景群于1860年10月被
英法联军劫掠后焚毁,焚毁初期,这片
遗址上还残存有相当数量的
建筑构件,其中以石制为多。虽然经过1900年战乱和民国时期的军阀盗运,以及当地民人的拆挖,这里残存的石构件还是数量很多的,1985年来经过发掘清理,出土了大量建筑残件,其中还包括建筑梁柱若干,上面有明显的被火痕迹,成为了控诉列强强权的历史证据。
海上三神山,舟到辄风引去,徒妄语耳。要知金银为
宫阙, 亦何异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远求?此方壶所为寓名也。东为蕊珠宫,西则三潭印月,净渌空明,又辟一胜境矣。
齐人搤掔(扼腕):表示振奋或惋惜的情绪。齐人搤掔,指的是
秦始皇时齐人
徐福入海求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