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社会科学院
自治区党委直属的一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性智库
新疆社会科学院是自治区党委直属的一所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其前身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政治理论研究室、自治区科委所属的新疆民族研究所、原自治区文字改革委员会语言研究室、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为基础组建起来。1979年9月经自治区党委批准,成立新疆社会科学院筹备组,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劲草同志任组长。经过近两年的筹备,1981年3月,新疆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
宗旨和方针
在办院的宗旨和方针上坚持“二为”和“三结合三为主”。
“二为”:即为新疆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策服务。
“三结合三为主”:即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研究相结合,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主;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以研究现实问题为主;全国性问题研究与新疆问题研究相结合,以研究新疆问题为主。
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奋斗,使新疆社会科学院成为全国一流的省级社科院、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水平。
主要职责
开展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新疆长治久安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提供资政服务;开展与社会科学有关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
机构设置
科研机构
哲学、中特理论研究中心、经济、民族、历史、宗教、中亚、法学、农村发展、民族文化、语言、社会学等12个研究所。
科辅机构
一个藏书32万册的图书馆,一个杂志社,出版维、汉、哈三种文字的《新疆社会科学》和汉文版《西域研究》共四种国内外公开刊物。
管理机构
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科研外事处、总务处。
党群机构
机关党委、纪检委(监察室)、工会、团总支。
附属机构
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中心。
6个非行政编制的研究中心:即新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新疆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西域研究中心、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与地州联合创办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即新疆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伊犁州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和阿克苏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人员结构
到2008年初,全院有在编人员203人,离退休人员129人。在编在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人,其中正高专业技术职称17人,副高专业技术职称46人,中等专业技术职称65人,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8人,本科学历的92 人。全院干部职工由汉、维、哈、回、蒙、满、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撒拉等11个民族成分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48%。
中共新疆社会科学院委员会,由7名党委委员组成。县处级干部职数32人。现有16个党支部,党员196人,其中在职职工党员125人,离退休职工党员71人。
机构领导
丁守庆,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现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新疆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期间在广东省教育厅挂职党组成员、副厅长。 长期从事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干部教育工作,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员领导干部大培训骨干教师,自治区党委理论专家库特约宣讲员。已出版《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变革领导力研究》等著作和教材5部,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编通俗理论读物多本,主持或参加7项国家、省级以及横向委托课题研究;在学术期刊和各类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9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1项、三等奖1项、一等奖2项,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新疆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库兰·尼合买提,女,哈萨克族,1962年11月生,新疆乌苏人,研究生学历,编审,现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新疆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新疆汉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委员。 哈萨克文化学会副理事、阿依特斯学会副理事、新疆双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1982年毕业于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9月在伊犁师范学院留校任教,1993年至1999年在伊犁师范学院预科部副主任、中语系主任,1999年11月调到新疆教育学院语言系担任系主任,2000年任新疆教育学院语言分院院长,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挂职副局长,2005年8月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民族教育。近来年出版的教科书、译著、论文有:编纂十几部双语教材,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参加自治区社科基金资助项目3项,主持国家项目《中国哈萨克民族发展史研究》一项。自治区项目《牧民定居与新疆哈萨克牧区社会现代化问题研究》1项、地方委托项目《哈巴河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主编《中国哈萨克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赵妤,女,汉族,甘肃张掖人,1964年8月出生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现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1986年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新疆日报社从事采编工作,1994年至2002年先后任新疆日报社汉文政教部党群组副组长、社会生活组副组长、记者部经济组组长、党群组组长,2002年8月起先后任新疆日报社策划部主任、总编室主任、采通部主任,2004至2007年就读中央党校社会学专业在职研究生,2011年7月任新疆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2018年8月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采写的消息《牧民塔里甫的爱国心》、策划组织采写并编辑的消息《“以我弟弟的死为借口闹事,我们绝不答应”》、通讯《狂风肆虐覆列车 众志成城渡险关》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采写和策划编辑的“新疆‘一黑一白’战略系列述评”“新疆姑娘外出务工系列报道”等数十篇作品荣获新疆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策划并组织开设的栏目《民生连线》,荣获中国新闻奖优秀栏目奖。在核心期刊《当代传播》等发表《舆论和谐与和谐社会构建》《我们向“电视湘军”学什么》《用现代意识展示新疆形象》《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三个关键点》《发挥优势 不断提升党报舆论引导力》等多篇论文。策划组织“改革开放三十年· 新疆故事”大型摄影展、“新疆区情知识大赛”等多项社会活动。策划并组织编辑出版《援疆足迹》一书 (2010至2016年每年一本),主持编写《民族团结在新疆》一书。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自治区青联委员和青联常委,先后荣获自治区区直机关“优秀党员”、“优秀女职工”以及“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杨小林,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1963年5月生于新疆墨玉县,在职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1985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分配至自治区教委政治处任科员,1992年10至2001年6月先后任自治区教委机关团委书记、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副处长(期间1994年1月至1996年1月在木垒挂职任科技副县长),2001年6月至2006年11月先后任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办公室主任、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财务处处长,2006年11月至2012年8月任喀什地区行署专员助理、喀什地区教育工委书记、喀什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副局长,2012年8月至2018年11月任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2018年11月开始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刘国防,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于新疆石河子,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编审,现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西域研究》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度)。1984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新疆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1988年9月至1991年6月在西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学习,1991年7月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工作,历任编务主任、副主编、主编、社长。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任新疆社会科学院科研外事处处长兼《西域研究》主编。2016年2月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专业研究领域:中国民族史 新疆地方史社会兼职: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理事长、新疆史学会理事。主持参加省部级课题多项。编辑出版著作:《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疆卷》(副主编)、《维吾尔族:历史与现状》(主编之一)、《新疆通志·民族卷》(副主编)、《西北文献丛编》(二编)(副主编)、《甘肃省档案馆藏清末新疆档案》(副主编)、《民国时期新疆档案汇编》(副主编)等。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疆通史》两汉卷主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西域都护的始置及其年代》等十余篇。
机关处室
办公室
科研外事处
组织人事处
计划财务处
机关党委
机关纪委
工会
中研中心
哲学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所
法学研究所
民族研究所
社会学研究所
宗教研究院
中亚研究所
语言研究所
民族文化研究所
历史研究院
图书馆
杂志社
网络信息中心
离退休职工工作处
机关服务中心
职责和任务
1、做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用得上、靠得住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认真研究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区党委、人民政府关注、社会各方面关心的重大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区党委、人民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拟办《要报》直送区党委、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参阅。请区党委、人民政府给社会科学院交办任务,如研究课题、调研等。
2、成为自治区内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问题的主要研究基地。
出学术精品、开展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把社会科学院办成自治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情报资料信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
3、做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方面军。
4、成为疆内各地(州)、县(市)、重要行业、产业、企业改革发展的参谋部。
研究自治区内各地(州)、县(市)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自治区经济的行业性、产业性战略发展问题,研究重要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为自治区的有关政府机关和企业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
学科建设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多次强调的关于“加强新疆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着力抓五个重点学科的建设——民族研究、宗教研究、新疆历史研究、中亚研究、经济研究。
办好院里的学术刊物。《西域研究》现为国家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要继续上质量上水平。汉文版《新疆社会科学》要力争在三年左右的时间,成为国内核心期刊。维文、哈文版《新疆社会科学》要办成区内最高水平的民文社会科学期刊。
此外,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法学研究、马列主义研究四个学科也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新疆社会科学院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要造就若干名全国知名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师级人才、十余名学科带头人、数十名学术研究骨干。按照中央2003年32号文件的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选派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作访问学者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制定人才合理流动的有关制度。通过引人、留人、培养人,彻底改变社会科学院人才断层局面。
学术交流、考察调研
作为新疆唯一的高层次专门社科研究机构,必须加强面向新疆的考察、调研。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学术交流。
推进改革,加强管理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奋发工作,积极进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积极而稳妥地推进院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激发和调动全院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科研状况
20多年来,新疆社科院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与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定地维护自治区党委的高度权威,始终不折不扣地执行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和指示。在自治区党委的关怀和领导下,新疆社会科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双百”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为自治区党委的决策服务和为自治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认真研究和探讨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各类重大问题,大力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的斗争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结合新疆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开展了各学科的社会科学专题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
1、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组织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建院以来特别是2000年后,新疆社会科学院围绕自治区党委关注的重大问题,先后对新疆的民族、宗教、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对南疆地区绿洲生态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对伊犁地区对外开放情况调查、对北疆畜牧业发展状况调查、对石油工业勘探开发情况调查、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个案调查、对兵团改革发展问题调查、对新疆边境口岸建设及边贸发展情况调查、对周边环境与新疆稳定问题调查、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新疆的影响和非法宗教活动调查等。这些调查不仅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料,更重要的是为自治区党政决策提供了依据。
2、围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与有针对性的批判活动。1983年冬至1984年春,根据邓小平同志“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的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的安排,联系新疆实际,针对“突厥学”问题开展理论研讨和思想教育活动。1990年,针对吐尔贡·阿勒玛斯的《维吾尔人》等三本书的严重政治错误,进行了有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的批判活动。1994年至1996年,对“双泛”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撰写了《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研究》一书。1998年至2000年,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新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东突”势力的反动理论观点进行批驳,撰写了《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正确阐明新疆民族发展史》、《正确阐明新疆伊斯兰教史》等新疆干部学习读本,较好地配合了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五观”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2002年至2003年,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起草了我国政府首次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并撰写了《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导读》一书,科学阐释和正确回答了一系列新疆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3、围绕新疆重大理论学术和实际问题,产生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建院23年来,共计出版著作(含译著)300余部,发表了学术论文、调查报告9000多篇。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8项,其中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5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部级以上专项奖18项,获全国性学会奖13项,获省部级以上图书奖16项,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9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新疆社科院在全国科研院所发表论文篇数排名第八位,在43个省市社会科学院中名列第七位。2002年该院共获自治区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26项,名列自治区获奖单位第一位。
4、通过20多年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造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建院以来,新疆社会科学院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项,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7项,同时承担上百项自治区党政决策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大型企业委托研究项目。这些研究项目不仅产生了像《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绿洲经济论》、《新疆简史》、《新疆伊斯兰教史》、《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维、汉版本等填补自治区社科研究空白的一批学术精品,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术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各民族学科带头人,壮大了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截止到2003年底,该院共有23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11名自治区优秀专家。
新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尤其是民族研究、宗教研究、新疆历史研究、中亚问题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在全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不论是反恐反分裂,还是经济建设、对外开放、以及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研究。新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这既关系到新疆的改革发展稳定,也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江泽民语)。
1981年5月23日王震同志为新疆社科院题词:“你们的研究宝贵成果对我们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必将起到积极的贡献。”1999年6月3日王乐泉同志为新疆社科院题词:“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为新疆的发展稳定与繁荣而努力奋斗。”这都极大地鼓舞了社科院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新疆社会科学院23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新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最深厚的源泉和最大的动力是各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只有坚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正确回答党委和人民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有为、有位”。
刊物
·西域研究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新疆社会科学(维文版)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版)
·新疆社会科学信息
·县域经济
参考资料
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11:38
目录
概述
宗旨和方针
主要职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