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安鳄
鳄科鳄属动物
伊里安鳄(学名:Crocodylus novaeguineae)是一种中型鳄鱼,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苏拉群岛。雄性伊里安鳄一般比雌鳄大型,大个体可达3.5米长,而雌性也有2.5米长,外型上与暹罗鳄相似,最大的新几内亚鳄可达到4.2米。伊里安鳄为夜行性鳄鱼,主要栖息于淡水湿地,纵使它们有忍受咸水的能力。虽然分布甚广,但生存亦因捕猎过度而受到威胁。
外形特征
基本体质
伊里安鳄为双颞窝类,是最高等的爬行类。体长大,尾粗壮,侧扁。头扁平、吻长。鼻孔在吻端背面。指5,趾4(第5趾常缺),有。眼小而微突。头部皮肤紧贴头骨,躯干、四肢覆有角质鳞片或骨板。颅骨坚固连结,不能活动;具顶孔。齿锥形,着生于槽中,为槽生齿。舌短而平扁,不能外伸。外鼻孔和外耳孔各有活瓣司开闭。心脏4室,左右心室由潘尼兹氏孔沟通。有颈肋、腹膜肋。无膀胱。阴茎单枚,肛孔内通泄殖腔,孔侧各有1个麝腺;下颌内侧也各有1个较小的麝腺。
体型体长
伊里安鳄是一种中型的鳄鱼,雄性最大长度4.2米,雌性2.7米。外观与暹罗鳄很相似,特别是这两个物种的幼鳄。口鼻部比较狭窄,体色棕灰色,身体和尾巴有黑暗双带,幼鳄更为明显。替牙期:前上颌骨5枚, 上颌13-14枚,下颌15枚;牙齿总数约66-68枚。
栖息环境
生活于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及其周边岛屿的近岸的淡水湖泊、河流和沼泽中。
栖息习惯
广泛发现于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极少出现在海岸区,与其栖息地交迭的Crocodylus porosus湾鳄不一样。据报道白天躲藏在隐蔽处,很少会出来晒太阳,主要为夜间活动。旱季期间可能出没于河道。
生活习性
夜间捕食,食性广泛,捕食可以捉到的任何食物,主要食物是鱼类,水鸟和其他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幼鳄吃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昆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伊里安查亚)。也许在阿鲁群岛的种群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灭绝。
繁殖方式
伊里安鳄修筑堆起的巢,双亲都负责照看,北部的种群在旱季,反之,南部的种群在雨季繁殖。雌性达到性成熟时长从1.6到2米,雄性2.5米。在繁殖季节,雌建设丘巢,交配2周后左右产卵,每次产2至45枚卵,通常在杂草丛生的河的支流上筑漂浮的植被垫。南方鳄鱼在陆地上建巢穴,孵化期约80天。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199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伊里安鳄图册网址
世界纪录
鳄鱼的最新物种:新几内亚鳄在 1928 年被正式公布,但是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它代表两个物种。通过研究身体结构、产卵习惯和分布等因素,科学家们最终在 2019 年 9 月的专门研究鱼类和蛇类的期刊《Copeia》上确认新几内亚鳄是一个独特的物种。(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鳄目 .蓝色动物学网 .
伊里安鳄.爬行天下.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4 13:46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