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
汉语成语
振聋发聩(拼音:zhèn lóng fā kuì),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随园诗话补遗》
成语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振聋发聩”。
成语故事
黄爵滋,字树斋,清朝中叶江西宜黄人。他在道光三年考取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调任御史、给事中,因为直谏享有声望,遇事敢出头说话,决不回避,他的意见多被朝廷所采纳。道光十五年,他被越级提升为鸿胪寺卿。不久,他上疏提出察天道,广言路,储将才,制匪民,整饬京城营卫,申严外夷防禁等六项大事,又剖析了漕运、河防的积久的弊端。道光帝都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实行。
当时,英吉利的船舰经常到福州、浙江、江苏带海面游弋,测绘山川地图。黄爵滋上疏指出:“对外国不可只顾买好讲和气,沿海一带没有防备是危险的。”道光十八年,他上奏提出禁烟。奏疏中说,白银流出外洋,原因是鸦片流入中国。道光三年以前,每年流出数百万两。起初不过是富贵人家子弟作为一种奢侈品享受借以炫耀,到后来,上自官员绅士,下至工商差役,以及妇女、和尚、道士,到处都有人吸食。广东的奸商,勾通士兵,用快船运银出海,运烟入口。因此,从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广东一省每年就流走白银一千七八百万两;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流走二千余万两;十四年至今,渐渐达到三千万两的数目。其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起来也有几千万两的数目。拿中国有用的钱财,去填海外的无底洞,换回这种害人的东西,逐渐形成病国的灾祸。如今天下都知道漏洞是鸦片,却不知道该禁绝它。流失银两多,原因是贩卖鸦片的兴旺;贩卖鸦片的兴旺,由于吸食的人众多。没有人吸食,贩卖无从兴旺;贩卖不兴旺,外洋的烟自然不来了。当前应当重重惩治吸食鸦片。请皇上准给一年期限戒烟,即使再深的烟瘾,一年内也没有戒不掉的。一年后仍吸食,就是不守法的乱民,加以重刑也不值得可怜。以前吸烟罪只是带枷行杖,所以阻吓不了,若判以死罪就不同了。我们皇上以雷霆一样的威严,勃然震怒,即使愚昧顽固,沉迷日久,也足以使他们从糊涂麻木中惊醒过来。皇上的命令严,执法的官员就会着紧,犯法的人才害怕。一年之内,不用动刑,十分之八九已戒掉了。黄爵滋还提出一些相关的实施办法。道光帝认为很对,交大臣们讨论,议定.章程。十九年,朝廷拟定贩烟、吸烟罪名条例,大致按黄爵滋所提出的意见施行。
后来,林则徐奉旨到广东禁烟,责令外国烟贩缴出鸦片一百一十九万公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督率军民屡败敌寇。英军沿海北上侵扰。道光帝旻宁慌了手脚,将林则徐撤职,改派投降派琦善去广东善后。邓廷桢屡挫敌于厦门,道光帝反而疑心,派黄爵滋去查核。黄爵滋上疏,证实邓廷桢所报属实,并建议加强江浙防卫。可是投降派把持误国,英军进入长江,清廷与英国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烟禁也就完了。
成语寓意
华罗庚同志有一句名言:“树老怕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以终。”只有从严以终,才能醒愚惊顽、振聋发聩。人生重要的是精神,只有精神日新德日新,才能老当益壮,不断进取。这种思想,可以为出身于庶族,平民的士人跃登政治舞台鸣锣开道,具有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才智之士作用的肯定具有较大的意义,有利于人们从教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而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该成语该成语的结构为联合式,在句中常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清·严复《救亡决论》:“今者,吾欲与之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乎,又恐骇俗而惊人。”
现代·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现代·郭沫若《洪波曲》:“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参考资料
振聋发聩.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16:3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