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姓,中国姓氏之一,出自鲜卑族拓跋部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截至2013年,拓跋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
拓跋毛开始。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
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居地向南方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
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但因年老,遂传位于子
拓跋诘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
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
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逝世后,其子
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书·序纪》的记载中,拓跋力微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鲜卑拓跋部的发展历史上,
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
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张旗鼓地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为汉字
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
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
皇室同氏。到了
西魏政权的末代帝王
恭帝元廓于北魏废帝
元钦三年(554年)农历正月即皇帝位之后,年号,称元年,将
元氏复改回拓跋氏。
进入
隋朝,
隋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大地后,在强大且日趋规范化的
汉文化历史潮流推动下,
鲜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终仍然改定为
汉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则汉化姓氏繁多,诸如长孙氏、
李氏、
王氏、
郑氏、
金氏、
赵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传。
出自鲜卑拓跋部落。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
大兴安岭附近,过着
游牧生活。东汉以前,
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
北匈奴驻地,即
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
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
曹魏、
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
部落联盟阶段。338年,首领
拓跋什翼犍建立
代国,都于盛乐(今内蒙古
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376年,前秦天王
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不久为儿子
拓跋寔君所杀,前秦趁机攻灭代国。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386年,鲜卑
拓跋珪(拓跋什翼犍之孙)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
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
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
元魏。
源于
赐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
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之后。
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527年)
农历三月,北魏以
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为北讨
大都督,领兵镇压分裂的
东魏政权的大将军
葛荣。
农历八月,
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讨大都督
源子邕、
李神轨、
裴衍等率军攻东魏的
邺城。
源子邕行及汤阴时,已经投靠葛荣的安乐王
元鉴派率遣弟弟
元斌之在夜里偷袭
源子邕的大营,然而
源子邕早已有备,
元斌之不克败退,
源子邕则乘胜进围邺城,很快即攻克了邺城,斩杀安乐王
元鉴,并传首级至洛阳。
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赐
源子邕改姓为拓跋氏。之后
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为
冀州刺史,率兵讨伐葛荣。当时
裴衍上表请同行,
北魏孝明帝下诏许之。
源子邕则上言:“衍行,臣请留;臣行,请留衍;若逼使同行,败在旦夕矣。”结果
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坚持二人同行。到了农历十二月,
源子邕、
裴衍率军行至阳平东北漳水曲,结果被葛荣率十万军伏击,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战败而亡。
在
源子邕的后裔子孙中,有延承
北魏孝明帝所赐之拓拔氏者,后大多回复为
源氏,但仍有人随拓拔氏的汉化过程改为长孙氏者,世代相传。
另外,《
周书·
李穆传》记载:“李穆赐姓拓跋氏。”
北周的李穆自称西汉
骑都尉李陵的后人,他生活于北魏-北周-隋朝。
得姓始祖
拓跋力微。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
拓跋毛开始的。拓跋毛后,五传到了
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移动。“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因年老,传位于子拓跋诘汾,帅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
拓跋诘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书·序纪》里,
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拓跋氏历史上,力微是有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始祖。
迁徙分布
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
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
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
得姓历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拓跋氏望出颍川郡、
雁门郡。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
魏书·官氏志》记载:“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
北史·魏本纪》、《
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
苻坚所灭。
淝水之战后,
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
平城(今
山西省大同),后
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
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
辽西,南至
淮河、
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拓跋
姓望居
颍川郡(战国时
秦国置郡,相当于
河南省禹州一带地区)、雁门郡(战国时
赵国置郡,相当于山西省
代县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371-409年)【注:拓跋珪被杀后,其子
拓跋嗣继位,于永兴二年(410年)谥
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
烈祖,
泰常五年(420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北魏(386-534年)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
鲜卑族拓跋部人。
先世曾建立代国,为
苻坚所灭。
淝水之战后,他乘机复国,初称代,不久改称魏。
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
河北省定县),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
社会发展。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
拓跋绍杀死。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392-423年),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礼爱儒生,好学
史传,采集经史,
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对内巩固王朝统治,对外趁
刘裕病死时进攻宋国,费了不少气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当的代价后,算得上是取得了
南北朝战争的第一次胜利。由于长途攻战劳顿,
拓跋嗣回到平城就病死了。可以说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过渡性的皇帝。终年32岁。
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408-452年),423-452年在位。字佛貍。鲜卑族拓跋部人。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太常七年(422年)四月被封为泰平王,旋立为
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任用
崔浩等汉族士人为谋臣,纳其谋略,整顿内政,屯田练武,增强国力;把握作战时机,依靠鲜卑骑兵,先后攻灭夏、北燕、
北凉,破
柔然,击敕勒,袭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攻取
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荥阳西北
汜水镇西)、滑台(今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在历次战争中,
拓跋焘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雄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临阵勇猛,多获胜利。正平二年二月,被
中常侍宗爱谋杀。
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即
拓跋宏,亦即
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时仅五岁,
太皇太后冯氏当国。太和十四年(490年)
冯太后死,始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
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又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
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
典章制度,制定官制
朝仪。
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496年2月2日)
孝文帝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拓跋子推
(?~477年),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
北魏大臣。
拓跋子推是
北魏献文帝的叔叔,时任北魏王朝的
京兆尹。当时
北魏献文帝不想作皇帝了,准备将皇位让给叔父京兆尹
拓跋子推,乃派人驰往漠南,向河西王
秃发傉檀之子
源贺(
秃发破羌)征求意见。源贺按照鲜卑传统的父终子及的礼仪,坚决表示不可,之后驰驿入长安,向北魏献文帝正色谏阻,最后
北魏献文帝听取了源贺的意见,没有将将帝位传给
拓跋子推,而是传给了儿子
拓跋宏。
拓跋子推是北魏王朝的资深贵族,也是反对
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的主要
反对派首领。当改革触动了很多贵族豪强的根本利益时,以
拓跋子推为首的少数旧贵族千方百计进行反扑,他逼死了
北魏孝文帝的挚爱林明珠诱使太子
拓跋恂(
元恂)触犯刑律,迫使
北魏孝文帝忍痛杀死了太子。
拓跋禧
(?~501年待考),汉名
元禧,字永寿,
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
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咸阳王。拓跋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任
太尉,封咸阳王。
北魏孝文帝逝世后,拓跋禧受遗诏辅政。拓跋禧为人骄奢成性,贿赂公行,以奴仆臣吏广营田产,开采盐铁,为
北魏宣武帝所恶后,阴谋举兵反叛,事泄被杀。拓跋禧所为,史称“世宗颇恶之”。
拓跋禧特别喜欢猜谜。《
北史》上记载,拓跋禧因谋反事败逃亡出走,在途中还要侍从兼
防阁尹龙武给他出谜解闷。
拓跋澄
(467~520年1月13日),汉名
元澄;平城人(今山西
大同)。著名北魏
任城王。
拓跋澄能征善战,骁勇异常。在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反对改制的鲜卑贵族
穆泰、
陆睿勾结镇北大将军拓跋思誉(
元思誉)发动兵变,以抵制改革,另立新君。
北魏孝文帝急派任城王
拓跋澄率大军前往镇压,一举扑灭叛乱,将二人拘捕在平城狱中。之后,
北魏孝文帝亲往审讯,诛杀
穆泰,赐
陆睿自尽。
拓跋干
(469~499年),汉名
元干;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
河南王。
拓跋羽
(470~501年),汉名
元羽,
北魏献文帝之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广阳王,宰相。
拓跋雍
(?~528年),汉名
元雍,字思穆,
北魏献文帝子,
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颍川王、
高阳王,宰相。拓跋雍先封颍川王,后改封高阳王。
北魏宣武帝时,屡迁
司空,议定律令。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进位丞相,与侍中拓跋叉(
元叉)同决庶政。拓跋雍一生富贵冠一国,一食值钱数万,有憧仆六千、使女五百,曾与
河间王拓跋琛(
元琛)斗富。
北魏孝庄帝执政初年,大都督
尔朱荣发动
河阴之变,拓跋雍被杀。
拓跋勰
(公元473~508年),汉名
元勰,字彦和,
北魏献文帝之子,
北魏孝文帝之弟;
司州洛阳光睦里人(今河南洛阳)。著名北魏王朝政治家、文学家。拓跋勰,是北魏历史上杰出的年轻政治家,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对推动
北魏孝武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拓跋祥
(?~504年),汉名
元祥,
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
北海王。
拓跋恂
(482~497年),汉名
元恂,
北魏孝文帝之长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
北魏孝文帝的大太子。
拓跋思誉
(467~506年),汉名
元思誉;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镇北大将军。
拓跋隆
(生卒年待考) ,汉名元隆,
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
拓跋超
(生卒年待考),汉名
元超;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
骁骑将军。
拓跋乐平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乐平;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
射声校尉。
拓跋拔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拔;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前彭城镇将。
拓跋珍
(468-514年),汉名
元珍;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
代郡太守。
拓跋颐
(?-500年),汉名
元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
朔州刺史、
阳平王。
拓跋丕
(422年-503年),汉名
元丕;代北人(今山西
代县)。著名北魏平阳公。因功拜东骑大将军。在鲜卑宗室中,他是德高望众的元老贵族,他年长
北魏孝文帝四辈,为四朝老臣。不过,
拓跋丕之子拓跋隆、拓跋超,以及弟弟拓跋业皆参与了抵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皆被镇压。
拓跋业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业,
拓跋丕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抚冥镇将、
鲁郡侯。
拓跋平原
(?~487年)后魏
齐州刺史,以功拜
镇南将军。
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
拓跋平原亲自讨斩之。
拓跋可悉陵
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
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
太武帝。
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
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
嬴政十七年(
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
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
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
许昌市、
长葛县、
登封市、
宝丰县以东,
尉氏县、
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
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北魏王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
颍阴(今河南许昌),
北齐则改为
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
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
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
河曲、
五寨、
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
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
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