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政策是一定时期内,一国为指导投资活动而制定和实施的具体规定和举措。它是整个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投资规模政策、投资结构政策、投资技术政策、投资管理政策等。投资规模政策旨在保持经济规模; 投资结构政策的基点是合理分配投资比例及使用方向; 投资技术政策着眼于生产设备现代化,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投资管理政策旨在保证前述三种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投资和其他
经济活动一样,主要是
资本家私人决定的事情,
国家对
私人投资一般不加干预。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以后,特别是1929年爆发了空前规模的
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极为严重。传统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调节机制的理论逐步被J.M.
凯恩斯的
有效需求理论所取代。西方
国家纷纷放弃
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其中,对投资的干预和调节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而形成了相应的投资政策。西方投资政策主要是为了扩大
有效需求,但由于存在着周期性的
经济波动,在实施中通常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并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密切结合。在
经济萧条时期,针对
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采取扩张性投资政策。在
财政政策方面降低
税率和扩大开支。
减税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消费增加又可以扩大对投资的需求。扩大
财政支出主要是扩大
政府购买的金额,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必要时不惜扩大
财政赤字,增发
公债。在
货币政策方面则放松
银根,扩大
银行贷款并降低
利率,以刺激投资的增长。为此,
中央银行可以降低
再贴现率和
商业银行的
法定准备率,并通过
公开市场业务购进
政府债券,以扩大货币供给量。此外,在
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扩大
商品输出和
资本输出,后者可以直接刺激投资,前者如实现
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投资。
相反,在
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时期,则采取紧缩性的投资政策。与此相适应,在
财政方面,提高
税率,减缩财政开支,以遏制消费和投资,促使经济稳定增长;在
货币政策方面,控制
货币供应量,提高
利率,遏制投资;在外贸政策方面,控制
商品输出和
资本输出(见
紧缩性财政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出现了许多发展中
国家,其中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更多的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这些民族独立
国家以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为指导,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受到社会主义
国家建设成就的某些影响,形成独自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以及相关的
经济政策。对于包括投资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发展中
国家一般认为
自由放任政策不完全适用,而采取私人经济与国家控制经济相结合的“
混合经济”方式。对投资如何安排,有所谓“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战略。“
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应着眼于依靠投资本身来解决市场问题,即同时建立各种相互依存的工业,使某一部门的产出成为其他部门的投入,从而造成市场的全面扩大,各部门实现全面增长。“不
平衡增长”理论则认为,发展中
国家资金有限,不可能实现平衡增长,主张把投资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中国的投资政策体现在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决议和政府关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长期规划和五年
计划之中。主要是:
①投资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依靠内部积累,同时尽可能争取外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没收
官僚资本归全民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免除了农民缴纳的巨额
封建地租,为投资提供了可靠的内部源泉。在第一个五年
计划时期(1953~1957),
国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了规模巨大的、以
重工业为中心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的
基本建设投资,为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其后在没有外援的条件下,凭借原有基础,自力更生地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80年代对外开放以后,尽力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外资和技术,以增强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加速实现现代化。
②建设本国独立的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形成独立统一的发展战略,经济上充分发展与国外的往来,但绝不依附于任何外国。
③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相互兼顾,相互平衡。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平衡只能是相对的平衡。在适应
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⑤国民经济以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为序,结合其他方面需要,按比例、妥善地安排投资,优化
投资结构,以促进
产业结构和
经济结构的优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⑥合理安排
投资布局,避免盲目建设和地区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使各个局部服从整体战略安排,又照顾各地特殊情况,发挥地区优势。
⑧合理安排
技术结构。根据世界技术发展水平和公认的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把不同等级的技术(如先进技术、中等技术、落后技术等)的组合和比例具体落实到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中的有关投资建设上去。既考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某些必要的先进技术乃至尖端技术的采用,又考虑中国经济文化仍较落后,资金和技术力量短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殊条件。
⑨按照以
公有制为主体,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的要求,建立
计划经济与
市场调节相结合的
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属于
投资规模、
投资结构、
投资布局、
技术结构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等关系全局的重大活动,主要发挥
计划的作用,以保证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一般性技术
改造和小型建设,主要由
市场调节。
计划、
财政、
金融三位一体,密切配合。重点建设实行
指令性计划管理,由
财政供应资金;一般建设实行
指导性计划,由财政、银行根据
国家计划和有关的
产业政策、地区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