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
政治学领域术语
选举中,在有投票权的选民中参与投票的选民人数占选民的比率,是为投票率。在大部分成熟民主国家,投票率自1960年代起逐渐下跌。一般来说,投票率偏低的原因大致为对政府不存期望、对政治冷感、支持的候选人有很大或很小机会获选、对政府感到满意、不合理的投票制度、没有支持的候选人等。不同国家的投票率相差很大,不少地区投票率仅约一半,而在马耳他和实行强制投票的澳洲,投票率则曾达到95%。低投票率被视为不理想的状况,其成因与解决办法引起广泛讨论,而且意见分歧,主要认为是由一连串经济、人口分布、文化、科技、制度等因素所导致。
低投票率
投票率偏低的原因可归纳为:
1.对政府不存期望;
2.对政治冷感;
3.支持的候选人很大机会获选;
4.对政府感到满意。
低投票率被视为非正面,对成因与解决办法有广泛的讨论,但意见分歧,主要认为是由一连串经济、人口分布、文化、科技、制度等因素所导致。
投票的原因
在大型选举中,一张选票对结果的影响是微不足道。若根据理性选择理论,则一个理性的人不应去投票。这其实是搭便车问题,因为理论上一个投票者可以依赖其它人理性地投票,而不需要被知会、做决定、然后自己去投票。博弈论的研究显示,就算投票者能够互相接触,一场大型选举的投票率应该是零。
以下简单公式衡量某人是否会投票:PB + D > C,其中P是手中选票影响选举结果的机会率,B是某人认为所支持的政党胜出后可带来的益处,D原本指民主或公民责任,但现已理解为个人从投票中所获得的正面感觉,而C则是投票所需的时间、费用等成本。由于P在大部分选举中是零,故PB接近零,使D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当公式成立(即左边大于右边),选民才会去投票。
学者认为,D包含以下五项正面感觉:一、遵从社会责任;二、确认支持现有的政治制度;三、确认自己的政治取态;四、确认自己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五、在研究候选人和决定投票中获得乐趣。可是,这些概念本身并无绝对答案,选民投票的真正原因难以一概而论。
投票率的重要性
虽然仍有争议,高投票率一向被视为较为理想。投票率越高,被认为反映现行制度的认受性越高,故不少独裁者往往在选举秀中编造极高的投票。萨达姆·侯赛因在2002年的公投中,就声称参与度达百分之百。其思路是,反对派会杯葛被视为不公、不合法、或由不被承认的政权所举行的选举,所以投票率越低,认受性越低;意大利立国之初,罗马教廷曾指示意大利的天主教徒杯葛全国选举。然而,部分学者不同意高投票率代表支持现有政治体制。例如在欧盟的选举中,支持和反对欧盟合法性的人同样会参与投票。
低投票率会导致特定的人士被忽略。在已发展国家,青年和穷人的投票率偏低;但在印度,占大部分人口的穷困人士,比有钱人和中产阶层更踊跃投票。这些投票率偏低的社群,在整体投票率已偏低的国家中会更容易被忽略,导致政策向某方倾斜。例如,若老年人的投票率远高于青年人,政府可能倾向多制订照顾长者的政策,忽略青年的福利。有见及此,部分国家规定选举必须超过特定的投票率,否则无效,如塞尔维亚和黑山在2003年就有连续三届总统选举因此而宣布无效。
社会和经济因素
若投票率偏低,投票和没有投票的人很容易分辨出来。在采用简单多数制的发展中国家,低收入人士占大多数,占少数的中产阶层明白难以扭转结果,故投票率较穷人低。在已发展国家,最影响投票率的因素是教育程度。选民学历越高,投票的机会越大,就算收入、社会地位不同。对于种族、民族、性别等因素会否影响投票率,历来多争议。现时,学术界已有共识,对于西方民主国家,这些因素不及教育程度和收入重要。可是,由于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学历和收入水平,种族之间的投票率相差颇大。其它因素有年龄(长者投票率较高)、婚姻状态(单身人士投票率较低)、甚至职业(公务员投票率较高)等。
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家,时差问题会影响投票率。在全国性的选举中,美国西部州份的投票还未完结,但选举结果却大势己定,会打击部分人的投票意欲,令西岸投票率偏低。加拿大曾禁止广播投票结果以杜绝类似情况,但被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违法。
不同的选举
在同一国家,不同选举的投票率会有很大差异。地方选举和跨国层面(如欧洲议会)选举的投票率较低。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投票率,远低于与总统选举同时进行的正式国会选举。多轮投票的首轮选举的投票率也较低。
当候选人支持程度相若,选举的投票率会较高。例如,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选民两极化,调查显示布什克里的支持度相若,该次选举投票率达60%,投票人数打破纪录。同样,一面倒的选举投票率会偏低,例如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2001年英国国会选举及西班牙承认欧盟宪法公投。
天气和选举日期也会影响投票率。周末和夏天的选举由于假期关系,投票率会较低。一些国家把选举定在春天或秋天的某星期三或四,冀增加投票率。但研究显示,天气、日期等因素对投票率的影响不会超过5个百分点。
国家差异
国家之间的投票率相差很大。美国加拿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票率,普遍低于多数欧洲国家和大洋洲国家。国家之间的差异,比社会阶层、种族或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大。令人困怠的是,国内的因素不能解释国家之间的差异,如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投票率不一定较高。学者对此提出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但仍有争议。
文化因素
财富和教育程度对投票率有影响,但并不是可靠指标。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的投票率也很高。根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生活水平与高投票率有关。在民主选举发展时间较长的国家,投票率也相对较高,可能因为国民经过长时间建立投票习惯、对选举制度有认识,这解释了部分新兴民主国家投票率较低。学者指出,选民的公共意识越强,投票率就越高。
人口分布也是因素之一。由于老年人较愿意投票,所以人口较为老化的国家投票率会较高。人口流动较大和结婚率较低的国家,投票率则会较低。
选举性质也会影响投票率。着重负面宣传和人身攻击的选举,投票率会受影响。若选民普遍忠于所支持的政党,投票率会较高;若参与选举的政党以阶层、种族、语言或宗教作号召,投票率亦会较高。另外,针对劳动阶层的政党,比争取不同层面支持的政党较易提高选举的投票率。
制度因素
制度对投票率有很大影响。不少国家通过修改选举办法来提高投票率。强制投票是最直接和效果最显著的方法,增加票站也有助提高投票率。相反,增设障碍会降低投票率,如要求选民重新登记。另外,选举对政策的重要性,以及选举结果是否准确反映民意,是两个影响投票率的因素。
①强制投票
自1920年代,澳洲严格实施强制选民登记和投票,使澳洲的投票率在国际间名列前芧。墨西哥和巴西也实行强制投票,但惩罚轻微,而且执法不严。自委内瑞拉荷兰撤销强制投票后,投票率便直线下滑。
②重要性
学者指出,选民认为手上的一票能否影响国家政策,会影响选举的投票率。以瑞士为例,该国的行政权极度分散,联邦政府只有很少权力,重要决策亦会诉诸公投,联邦议会的选民认为手中的一票对国家影响不大,这可以解释该国的联邦议会选举投票率偏低。相反,马耳他的唯一议会权力极大,而且是两党制,选票的影响力很大,故当地的投票率非常高。另外,若选民觉得选举结果受贪污影响,自己的选票难以扭转大局,投票率亦会较低。
③选举机制
不同选举机制会影响投票率。纯粹的比例代表制选票数目与所得议席成正比,但多数制容易一面倒对个别政党有利,减少选民投票意欲。然而,比例代表制通常产生多党制联合政府,这将变相减低选票的影响力,因为选民难以左右联合政府由哪些政党组成。例如,2005年德国选举后政府高层由谁担任是政治谈判的产物,而不是国民的直接意愿。所以,学者对比例代表制能否提高投票率出现分歧部分国家试图改良选举机制,如新西兰自1996年推出的双重制度,令投票制度变得复杂,这有可能降低投票率。
④方便程度
投票是否方便也会影响投票率。美国很多州份和大部分拉美国家的选民,需要经过登记的程序才能投票,投票率低于不设登记制度的美国州份。其它提高投票率的方法包括容许缺席投票,以及在方便的地方设票站。有些国家(如印度芬兰)由于票站位处偏僻,选举往往举行数日。部分国家更开始研究网上投票的可能。
⑤选民疲劳
选民疲劳会降低投票率。若选举频密,投票率会随着选民厌倦参与而降低。瑞士每年平均有七场选举,美国每年也有两场,两地的投票率都较低。可是,于同一时间举行多场选举有机会提升投票率。
投票率趋跌
在成熟的民主国家,40年来投票率稳步下跌,尤其是在美国西欧日本和拉丁美洲。期间,其它政治参与也有下降趋势,例如自愿加入政党的人减少、市议会的旁听人数下跌;参与公民活动的人数也减少,如去教堂、加入专业组织、课外活动、青年组织、家长会等。与此同时,参与杯葛行动、示威、游行等活动的人数则有所上升。
19世纪以前,大部分国家的投票权极度集中,投票率难以作为参考,美国除外。1840年,美国绝大部分白种成年男人拥有投票权,其投票率于19世纪稳步上升,到南北战争后达到高峰。由1890年代至1930年代,投票率趋跌,然后再次上升,直至1960年投票率开始持续下跌。在欧洲,推行全民投票以来,投票率一直上升,直至196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峰后,投票率亦开始下跌。但整体来说,全球的投票率在过去40多年以来微升了5个百分点。
投票率下跌由不同原因所致。选民很多时以太忙碌为由不去投票,但研究显示,过去几十年来人们的闲暇时间并无减少,只是现代人比以前更易感到忙碌,间接导致投票率下跌。流动性增加也使投票率下降,因为初搬进小区的人对候选人并不熟悉,未必会热衷投票。另外,未婚人士的投票率较低,故迟婚普及和离婚率偏高也对投票率构成压力。
政治丑闻会影响国民对政治的信心,从而影响投票率。美国投票率在1960年代开始下跌,当时正值越战爆发和水门事件,其它国家也面对类似的示威和运动,国民对政府和政治的信心下挫。可是,学者认为电视在1950至60年代的出现,改变了大众的娱乐模式,团体活动如运动、纸牌游戏不再重要,间接导致投票率下跌。另一些学者认为,选举宣传模式改变,由地区动员变成着重广告宣传,针对的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对投票率有负面影响。宣传策略改变亦有影响。负面宣传、人身攻击成为主流,影响了选民对选举的印象。
各国政府各出其谋推高投票率,加拿大英国等地政府均利用大众传媒鼓励国民投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9:27
目录
概述
低投票率
投票的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