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是一个
汉语词汇,读音为fú sāng,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名。《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海内十洲记·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扶桑 fú sāng
(1) [red hibiscus]∶亦名
朱槿,
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
观赏植物(2) [a kind of tree]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
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4) [mystic island,usually indicating Japan]∶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韦庄《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涉君归国》
英文翻译
(古代神话中海外的
大桑树) a large mulberry
引证详解
1.神话中的树名。
《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
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
《
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于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渊明《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说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辇过。”
3.东方古国名, 日本。
梁书所记二万余里,或为汉都东二万余里,而非汉疆东二万余里。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
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4.植物名。
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
岭南杂记》卷下:“
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略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复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绝。”
5.乐名。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6.传说中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也作榑桑)
注:扶桑即日本,并无史可考,仅是世人以讹传讹。
文献记载
《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
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晋·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扶桑,亦作“榑桑”,亦称“扶木”。神话传说中木名。生于东方,为十日之居所。《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日出于旸谷,浴于
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哺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时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淮南子》
扶桑与太阳的联系是观测
太阳时建立起来的。“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是说“十日”(十天干)依次经过,与羲和生十日相合。“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是太阳从东方(汤谷,扶桑)升起,到西方(禺谷,若木)落下,夜在
归墟沐浴,太阳虽是同一个但已是又一天。“皆载于乌”与“禺谷”之观念来自炎帝族,
仰韶文化陶器上就已有
太阳中的鸟的图案,朱雀、
朱鸟为炎帝族的观念。《
淮南子》说“日中有鵔鸟”,即
三足鸟。《大荒北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夸父是
太阳崇拜最登峰造极的象征。《
山海经》真实地记录了这位炎帝的业绩。禺谷之名得自“禺”--夸父(猴)图腾,当然不一定是从帝榆罔开始,很可能在他之前很久就有了。《淮南子》:“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因为若木是日落之地,十日
全在下。
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
《
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 注:“日出,下浴于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说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
石马宵鸣翠辇过。”
扶桑在
上古时代,成为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扶桑代表了中国先民的
宇宙观。不但在本土有日出日落之地,而且推广到全世界。三星堆高达3.85米(一说3.94米)的扶桑树,是世界最高的。《左传·文公五年》有鄀国,《定公六年》楚迁都鄀,《昭公十年》有“叔孙婼”。先秦许多字各有
从女和从阝的形式,表示人名,地名,与“若”的情形相同,都可以说是中国的扶桑国,其民当为扶桑族。楚缯书上的扶桑树是中国上古宇宙观的直接体现。
《梁书·扶桑国传》:“
文身国,在
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里……扶桑国在大汉东二万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十洲记》
“扶桑”也出自汉
东方朔撰的《十洲记》(全称《
海内十洲记》)
《
十洲记》记载
汉武帝听
西王母说大海中有
祖洲、瀛洲、
玄洲、
炎洲、长洲、
元洲、
流洲、
生洲、
凤麟洲、
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
沧海岛、
方丈洲、扶桑、
蓬丘、昆仑五条。
是虚构的仙境之地。
《十洲记》中 洲 原文: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污,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
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
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地生紫金丸玉,如中夏之瓦石状。真仙灵官,变化万端,盖无常形,亦有能分形为百身十丈者也。
《十洲记》曰:(扶桑)东有碧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不咸苦,正作碧色。(《
初学记》)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之中,地一面万里,太帝之宫,太真东王君所治处。(《
艺文类聚》)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中,
树长数千丈,一千余围。两干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初学记》)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尺,一千余围,两两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
太平御览》卷六十·地部二十五·海)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之中,有太帝宫,太真东王所居;有蓬莱山,周回五千里。山外有员海绕其山,海水色正黑色,谓之溟海。(《初学记》)
《十洲记》曰:扶
桑叶似桑树。又如椹树,长丈,大二千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
文选》卷十五·赋辛·志中·张平子《
思玄赋》:凭归云而遐逝兮,夕余宿乎扶桑。)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之中,北面一万里有大帝宫,太真
东王公所治处。山外别有员海绕山,员海水色正黑,谓之溟海,无风而洪波百丈,惟飞仙能到其处。(《太平御览》卷六十·地部二十五·海)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天帝宫,东王所治,有椹树,长数千丈,二千围,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根,(《
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五作椹。)体作紫色,其树虽大,椹如中夏桑也,九千岁一生实,
味甘香。(《
艺文类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