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醮,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
求福禳灾的一种
法事活动。冬天到了,农事也暂告一段落了,农民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也在农村上演,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
词语解释
【名称】:打醮
【拼音】:dǎ jiào
【注音】:ㄉㄚˇ ㄐㄧㄠˋ
基本解释
◎ 打醮 dǎjiào
[chant Taoist scriptures to expiate the sins of the dead] 道教徒设坛念经做法事
详细解释
释义:道士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
约数千金,布施各菴
院寺观,打醮焚香以资亡儿
王雱 冥福。”
示例
曹雪芹《
红楼梦》第二九回:“一时 凤姐儿 来了,因说起初一在
清虚观 打醮的事来,遂约着
宝钗 、 宝玉 、
黛玉 等看戏去。”
殷夫《浪漫的时代》:“今天
童子团怠工游行,用一张张传单串成,说‘比打醮还要灵’。”
打醮习俗
自古以来,
黄土高原上的
榆林地区宗教盛行,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并存。位于
佳县黄河之滨的道教圣地
白云山被誉为西部神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日都举行盛大的宗教庆典。白云山脚下的
谭家坪村有一座由西班牙人一九三五年就修建起来的
天主教堂,如今这里仍有相当多的教友,每星期在神父的带领下做着礼拜。榆林的每个村社基本都能见到大小不一的庙宇,不同的庙宇中分别供奉着各路的神仙,每个神仙都有自己不同的祭祀方式与时辰,于是就有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庙会。打醮——便是众多庙会中一种较为有
代表性的宗教祭祀活动。
准备
起初打醮贡奉的祖师
灵位均由白云山奉派。那时不管是在哪个村打醮都要全村人出行,拿上祖师的法器、家什,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白云山去请,有时来回要用上三五天,浩浩荡荡,场面甚为壮观。后来,人们觉得每年都要到很远的白云山去请祖师神位太耗人力、财力和时间,便与白云山里的道长们商量,改由原来的每年请送变为把祖师请来后便把祖师爷的神位留住在本村,住在村里专门用腾出的窑洞设立的经堂窑中,等到本村打醮结束后,再由第二年负责打醮的村社请去,供奉在那里设立的经堂窑中,而本村的经堂窑在打醮结束之后便恢复了原用。
就这样祖师爷的神位便在打醮的每个村里贡奉一年,等到一村打醮完之后再移交于下一村社,周而复始,一年一年传下去,打醮也一年一年轮着来。因为是38年一回头,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村要想办第二次,那就是38年后的事了,要等下一次本村打醮时自己也不知在不在世了,因此上,每个纠手都想在自己手上把醮打得比其它村子好,每个村子也都不愿落后,都想办的比别村强。
打醮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到了70年代初又开始兴起。打醮的头一天,基本上是做些准备工作,纠手们会在一起商讨打醮的各项事物,打彩门、垒灶堂。起天坛,请各路神仙。设鬼魂坛,接四方鬼魂与本家的孤魂野鬼。各家都收拾好自家窑洞,准备接待会上安排的客人和前来看热闹赶会的亲朋。
过程
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厨房的人便开始忙着做早饭,五点左右,打醮的人们便忙碌起来了,匆忙吃点东西后开始迎香、圈村。几百人排着一行队慢慢的走着,队伍前面的人捧着祖师的
牌位,抗着
年、月、日、时、四个使者和
十大元帅的
木雕像及祖师殿前的法器家什,后面的人则怀里抱着彩旗,在道士、鼓乐手带领下,三五百人一会上山,一会下沟,沿48村走一圈,意思是把参加打醮的48村都圈进来,这样,神仙的灵光便会罩在这48个村上,以保大家平安无事。打醮的队伍一路上逢庙便进、遇神就拜,沿途的人们纷纷用手中的香换下祖师香炉上的香,然后插在自家的香案上或是自家的院子里、墙头上,意思是祖师爷已被请到了本家,一家老小已在祖师爷的庇佑范围之内了。一般情况下中午要到一个村子里简单的吃点饭,然后继续往前走。经过七八个有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方能回到了村中。到了天光渐暗夜幕降临时,人们会在排起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地从祖师爷殿前出发前住村口,沿途两侧洒下用蜡烛或者是
油灯做成的长长的路灯,到村口迎请各路神仙鬼神、本村亡故祖先的灵魂以及屈死冤魂到设好的天坛、
地坛就坐,观看打醮,受人供奉,人神共庆,一同打醮保人们平平安安。
第三天是打醮最为热闹的一天,48村的人们纷拥而至,各家各户都住满了香客亲朋。上午9时,开始了迎宝、敬献贡饭,有的地方是一日三贡(给神坛上敬供的
面花等食品),迎贡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到一户人家去世,把珍藏了一年的一颗豆大的
夜明珠、一个自己打造的
银元宝和几块
银元以及给祖先做好的献饭,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的带领下,恭恭敬敬块迎接到祖师殿前,供宝、献饭,场面甚为隆重。只见人们规规矩矩的跪在地上,把贡品献饭顶在头上,一盘一盘的向前传递,旁边道士做着道场法事,一旁的
唢呐狂叫呼喊着,成百上千的人们把经堂窑围了个严严实实,一盘一盘献饭整齐有序的被贡献到神案上。
从有献饭开始的那天起,祖师爷的经堂上、天坛,二十四小时都会有信徒守护。到了下午,打醮逐渐进入高潮,首先是“扬幡”,成千上万的人们在道士的带领下,在沟底的
小树林中,人们踩着厚厚的积雪开始一圈一圈的围着幡子转,道士在前面手拿法器口中念念有词,打醮的人们手拿彩旗家什相互簇拥着跟在后面,
一步一步、一圈一圈,一遍一遍,就这样不停的走了一个多小时。
最后来到一个高耸的幡子跟前,幡子看起来很简单,一根粗长的木棍竖一场地中间,木棍的上端挂着一个扫帚农家扫炕用的
笤帚,代表着神灵鬼魂,一根长长的红布条挂在上面,红布的两端拴有几个面做的小人,凡是想要个一男半女的媳妇们来到幡子下后争相抚摸小面人,而后乘道长
不注意偷摸道长的头,据说只要是摸了小面人和道长的头,便可在一年之中怀孕,一时间领头的道长被一群小媳妇们追的是四处逃避。
到了晚上掌灯时分,
九曲上的灯被点了起来,人们又开始围着灯场转,道士与手拿法器彩旗的打醮人走在前面。围观看热闹顺心的人跟在后面,人们围着九曲灯场外围要走上三圈,然后进入九曲中,转来转去,直至所有前来
转九曲顺心的人都走过。
活动结束了,来参加打醮外村人要走了,走来访友的要走了,人们在送走亲朋之后,又会点起两排长长的
地灯,送走那些被请来参加打醮的各路神仙妖怪和死去的亡灵。
第四天一早,人们早早地来到食堂等待吃饭,打醮结束了,吃了三天素的人们终于可以吃到肉了,
醮会上专门杀了一头猪,做了一顿
烩三鲜,600多人拥而至,不一会便一扫而光。吃过饭后,开始醮社移交,本次办会的张仁家坬要将祖师爷的所有用品,如塑像、牌位及一切办会用的家什器具,彩旗被褥,一并交给办会打醮的下一个村。这个村的打醮活动至此宣告结束,祖师爷也从今日起正式住在了下一个村。
历史背景
据《
昭明文选隋书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
奏之醮亦分有
平安醮僧道专有名词,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或
传统节日。
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驱
瘟疫、除天灾、许愿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谢;有丧葬,请道士打醮。打醮时,要设斋道祭祀,道士击鼓诵经,甚至有举行演戏娱神诸活动。
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
宋玉的《
高唐赋》中已有“醮诸神”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这种延请道士通过祭祀消灾求福、超度亡灵的仪式绵延不断。清代
顾张思的《
土风录》卷二“打醮考”载:“
黄老之学,本于清净自然,地狱天堂,何尝言及。黄冠辈见僧获利,从而效之,
送魂登天,代天肆赤欠,谓之练度,可笑甚多,如罗天大醮、平安大醮,名目不胜记述,即今之打醮也。”黄土高原上人承袭了这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