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醮”也叫“
清醮”,是以“,祈雨求风”为内容主祭神灵的民间文化
朝圣庆典,纪念
道祖,驱瘟禳灾活动。旧时为一般祈福消灾举行的“
打醮”仪式,与因病或因丧事延请僧道诵经祈祷的“打醮”有别。
传承与发展
台湾常见的醮祭有平安醮、瘟醮与庆成醮三种。平安醮又称祈安清醮,是醮类中最盛行的一种,其目的在答谢神明的庇护之恩,并祈求境域的平安。瘟醮又称王醮,是王爷的盛大祭典,主要目的在于禳灾祈安,昔日多於瘟疫猖獗时举行,也就是「逐疫」的仪式。庆成醮又称福醮,是庙宇宫观完工後的三年内举行。
历史传说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醮祭,醮坛中除安置四大元帅之外,同时也可见到一尊高度约三尺的大士爷,这尊大士爷造型奇特,头顶小观音像,青面獠牙,口吐长舌,面目狰狞相当吓人,具有镇压醮场四方凶神恶煞的作用。
相传大士爷本是鬼中大王,以前常常潜至人间生食活人,并率领鬼卒扰乱世间百姓的安宁,後来鬼中大王被观世音菩萨收服,就成为今日镇压鬼魔的大士爷,其头顶观音像就是表示皈依观音门下的意思。民间在
农历七月普渡时,供奉牲礼一并祭拜。
在港澳台地区广泛流行且成为当地重要旅游项目的太平清醮这一古老的传统祭祀习俗,同样大西江的乡民在自己这片厚重的土壤里营造着自己殷实的家园的同时,也将千百年前的古老传统悉心保留——
道教文化中的“太平清醮”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祭祀仪式在这里广为流传。太平清醮是一种保平安的“平安醮”,俗名“打醮”或“清醮会”。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提到“醮诸神,礼太乙”,是说举行盛大的典礼,祭祀诸神,敬奉最高的神明——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大西江“关帝殿”的打醮祭祀娱神民俗活动神秘而又精彩。殿内塑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等神佛。乡民在神佛前选出拜神的代表,称“首士”。“首士”在打醮的大部分仪式中代表乡民待奉神明。其主要有:发奏上表 开搭阁棚 、进火用斋灶、取水净坛 、扬幡 、迎神登坛、启坛建醮 、开台例戏、启人缘榜 、超幽散醮、送神回位等仪式。以醮祭言,乡民以影响较大的“关帝殿”神庙为中心,普请境内各种仙、佛、俗神 。常请的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城隍、土地等。仪式中常先迎神,即将境内诸庙神像或象征物请进“关帝殿”神棚内安置,然后按醮仪依次进行。清醮会一般要举办三到五天时间,这期间,各种仪式纷呈,通宵达旦的戏剧表演,法师演法,道众诵经,醮主则依时上香,代表乡民向神明祈祷。由于太平清醮以清宁地方,消灾祈祥为目的,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观赏性。每有清醮会举行,便会吸引这一方周围近百里的人成群结队的来上香,看热闹。就是平日的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也云集于此,素身斋戒,顶礼膜拜,笃信至极,热闹非凡。
其他相关
在刘心武的“秦学”研究中,刘心武认为秦可卿乃废太子之女,是偷偷藏在贾府中的公主,元春告发了她,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而元春的原型是曹家的一个女子(而且一定是曹雪芹的姐姐),她通过选秀女入了太子府,后入皇宫。最后因告发秦可卿,才得以封贵妃。刘心武认为《红楼梦》中有多处情节“逗漏”了此真实事件。什么是“逗漏”呢?按照刘心武之言,“它与透漏还不太一样,透漏是比较有意识地直接把一个信息传输给你;逗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在有的地方稍微点一下,刺激你一下,稍微漏出一点,然后让你去思索。”①《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打平安醮”事件就成为刘心武提及的重要证据之一,他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每句话他都是认真下笔,都有用意的。清虚观打醮由头是贾元春,她要贾府去做这件事。在什么日子做呢?在五月的初一至初三,在端午节前。打什么醮呢?打平安醮,打醮就是祈福。她显然是要为某一个人祈求平安,如果是活着的人,她希望他活着平安,如果是死去的人,她希望他的灵魂能得到安息。那么贾元春为什么要在五月初一到初三安排去清虚观打醮?我下面说出的这个事情难道又是巧合吗?查阅所有康熙的儿子的生卒年,我就发现,只有一个人生在阴历五月,只有一个人生在阴历的五月初三,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废太子,就是胤礽。②
刘心武认为“清虚观打醮”事件“逗漏”出了一大秘密,即元春曾经在太子府,元春告发了废太子之女——秦可卿后,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就私下里派太监给家里送银子去,让家人给那女婴的父亲打平安醮,以免冤家来纠缠。”也就是说,“打醮”的根本原因在于秦可卿之死,其目的则是为废太子而“醮”。刘心武的证据就是五月初三这一天是废太子胤礽的生日。虽然刘心武言之凿凿,本人却推断不出上述结论。但刘心武既然提出了“贾元春为什么要在五月初一到初三安排去清虚观打醮”的疑问,且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每句话他都是认真下笔,都有用意的”,笔者对此也有了探究的兴趣。下文即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红楼梦》整体构思中的“打平安醮”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奇书,但总之是小说,我们不妨从小说本身的整体构思出发,来考察打平安醮事件有何特别之处。
1、打平安醮与宝黛爱情、贾府盛衰主题
《红楼梦》主要写了两大悲剧,一为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的女儿悲剧;一为以贾府盛衰为代表的家族悲剧。我们不妨以这两条线索来看“打平安醮”的情节作用。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萌芽于春天,《红楼梦》中写到了他们在美好的春天里的种种情愫,第二十三回暮春时节,宝黛共读西厢,两人真正有了爱情的成分。但紧随萌动的爱情而来的,不是两情相悦的喜悦,而是不断的误会与纠葛,是爱情悲剧的种种预兆。一直到宝玉挨打之后,二人才进入了爱情平稳发展期。这种纠葛与预兆最初就透过“打平安醮”体现出来。元春通过端午节的礼物,表明了她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看法,毫无疑问,她中意于薛宝钗,因此,她赏赐给薛宝钗的礼物与宝玉同,而黛玉则与探春等同,以至于贾宝玉认为“传错”了。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曹雪芹已将宝黛爱情悲剧预示给了我们。清虚观打醮过程中,张道士的提亲将宝玉的婚事正式提出,加剧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心理负担。也就是在清虚观,贾宝玉得到了几乎与史湘云一模一样的金麒麟,这更惹得林黛玉大为不高兴。
正是端午节礼物、提亲以及金麒麟的出现,使得林黛玉与贾宝玉“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二人的爱情由此进入了误会、纠葛阶段。因此,打平安醮事件推进了宝黛爱情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在宝黛爱情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周汝昌所论:“清虚观一个场面,岂是真为了写写打醮、看戏等事吗?完全不是,写的是宝、黛婚姻大问题。元春的‘旨意’叫打醮,却引出‘代表人’张道士,要为宝玉提亲。结果则宝、黛二人都为此而生了气,贾母也认真地着了急,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其局势之严重,为通部书所仅有。作者是特笔大书。”③可以说,曹雪芹写打醮,注意的不是打醮本身,虽然也写到了贾母出行时的赫赫声势,但对于“醮”的具体场面,并未丝毫涉及(“打醮”本身是非常隆重、闹热的场面),也可以说,打醮只是一个框架,里面所装的东西,才是曹雪芹下笔之重点,也是他写打醮的根本原因。这个框架里面,就装着“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冲突,装着宝、黛、钗、云的情感纠葛,装着宝黛爱情悲剧的种种预示
打平安醮事件不但预示着宝黛爱情悲剧,还预示着贾府盛衰。在“打醮”之前,《红楼梦》已经为我们展现了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景,因此,“打醮”的回目为“享福人福深还祷福”,谁是“享福人”呢?既可以是元春,又可以是贾母,她们是贾府地位最高者,而元春更是贾府地位的象征,也是贾府地位的庇护者。在元春省亲中,曹雪芹通过元春点戏,将元春命运、贾府之败等已作了预示。曹雪芹又借打醮一事,通过神前所拈之戏《白蛇传》、《满床笏》、《南柯梦》暗示了贾府由兴起到极盛而终于败落的过程。盛为福,衰为祸,“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福中伏祸,正是曹雪芹之用意。
2、打平安醮与《红楼梦》中的季节、节气描写
《红楼梦》中某些章回的时序有些紊乱,但大体而言,春夏秋冬的季节感还是较为鲜明的。晚清的解韬曾曰:“四时之景,冬景最易写,秋景次之,春则易写而难工,最难者为夏景。《红楼》一书,四景皆备,且各时复分初、盛、末三节,无不逼肖,举不胜举,细心者一鉴即得之。”④虽然“四景皆备”,但《红楼梦》写得最多的还是春秋之景,写的最少的恰是夏景。就前八十回而言,作者在叙事上虽然写到了几个夏日,但真正具备“初、盛、末三节”之景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贾府打平安醮的这个夏日。这个夏日与春日的衔接是非常自然。在此之前,作者写了在三月中旬美好的春光中,宝黛共读西厢,二人有了萌动的爱情(第二十三回)。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女儿们举行了盛大的践花神活动(第二十七回)。芒种节一过,春天真正结束,自然过渡到了夏日。距芒种节最近的无疑是五月端午,元春赏赐给贾府端午节礼物,顺便交待了打平安醮一事(第二十八回)。接下来,就具体写到了打平安醮事件(第二十九回)。“打平安醮”与“
宝玉挨打”,是贾府在这个夏日里的两件大事,在宝黛爱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情节枢纽作用。它们是曹雪芹在“最难”写的季节——夏日,安排的“重头戏”。
曹雪芹对传统的节气也非常留意。在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平淡的,节日则显得分外热闹与喜庆。《红楼梦》作为一部人情小说,其中描绘的生活是贵族之家日常生活的集中与浓缩,节气自然成为作者安排情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时间背景。我国的传统节气最重要的无疑是春节(含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节气在《红楼梦》中都得以重点体现。⑤春节集中描写了元妃省亲,端午节则主要写了打平安醮以及由此引发的宝黛之间的种种纠葛,中秋节则写了呈现衰败迹象的贾府过节的情景。这种节气与《红楼梦》的主题相连,元宵节是贾家的极盛时期,是甄家败亡的日子,也是贾家真正“家亡人散”的日子;在元妃省亲的这个元宵节(兴)——元宵节(亡)的发展过程中,八月中秋节呈现的是贾府的衰败气象,因此在第七十五至七十六回重点加以敷演。而五月端午节还延续着极盛的光景,作者则在此时暗示了贾府的衰败与宝黛爱情悲剧,这种暗示就伏笔于打平安醮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