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拉池位于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境内
屈吴山正北山脚下,北临鲁寇冲突之地,南控居民耕牧之场”,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古镇,打拉池自古就处在民族冲突的最前沿,因其地理环境独特,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打拉池就是一座十分重要的渡口,
丝绸之路东段北线就从打拉池附近穿过,取道武威前往西域。
建筑简介
在漫漫丝绸古道、滔滔黄河之滨、巍巍屈吴山下,有一座千年古镇——打拉池。丝绸之路上那悠扬的驼铃,曾在这里留下了浑厚的汉唐遗韵;清奋威将军王进宝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其矢志忠贞的戎马生涯被当地人民引为骄傲和自豪;“靖远兵暴”举红旗,打响了陇原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然而,这座古老重镇被装订进中国革命的红色史册,成为名垂青史的红色胜地,却是她曾经和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大的事件——长征,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中的一位最富传奇式的军事天才彭德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上演了一幕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革命正剧:上世纪30年代中叶,为策应
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这里曾是党中央毛泽东派遣西征的西方野战军的统帅部;这里曾是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大本营;这里曾是三军实施“静会战役”、“宁夏战役”、“海(原)打(拉池)战役”的指挥部;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最高级别的军事将领会师的红色胜地。
打拉池“北临鲁寇冲突之地,南控居民耕牧之场”,自古就处在民族冲突的最前沿。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因盛产芨芨草,制绳业十分发达。用席芨草所制造之蒯绳,使黄河古渡口渡河必备之物,故当时地名叫“打绳川”。北宋初时,被西夏占据,置“达啰城”并筑起城堡。后被朝廷收复,赐地名“怀戎堡”并屯兵守卫置“巡检司衙门”。元朝,因成吉思汗的军队雇用的波斯(今伊朗)人组建的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元军放马,牧场就在这一带,因而被元军称为“达喇赤”,即蒙语“牧场”或“牧马的地方”。可见,“打拉池”地名是由蒙语“达喇赤”演绎而来的。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又置“怀戎堡”并重筑城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乾盐池改制海城县,辖打拉池,遂改打拉池堡为打拉池分县,置县丞一员。
因打拉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重镇,又是宁夏通往甘肃兰州的交通要道,历史上虽然烽火迭起兵燹不断,但商业贸易相对发达。自明清以来,征战稍息,商贸开始活跃。因当地土质、气候适宜种植罂粟(鸦片原料),且土地面积宽阔,种植面积大,收成也相对较高。每到收烟季节,这里便商贾云集,全国各大、中城市如西安、太原、成都、武汉等地的烟商烟贩们蜂拥而至,再打拉池做烟土生意。明国初年,打拉池就有字号商家十几家,城内设车马店、饭店、戏院、烟馆等。各种杂耍、小吃琳琅满目,无奇不有。盐土、水烟、山货、牲畜、牛羊大量储备,客商、脚户南来北往,骆驼队、马帮队、担担队进进出出,好一派热闹红火的景象。
战役介绍
1936年初,雄伟巍峨的屈吴山大顶上,白雪皑皑,银光闪烁。山腰的大阴屲里,栒条林浓绿如墨,桦树皮清白炫目,如黄绸子般的麻斑刺花瓣更显得异常着眼,苍翠欲滴。山脚下辽阔的草滩上,洁白的羊只如撒落在
绿地毯上的颗颗珍珠,它们或安详的吃草,或静卧倒磨(
反刍)。突然,在屈吴山下的这条古道上,传来了战马的长嘶,由双铺、
狼山一带飞驰而来一队勇猛威武的骑兵,他们肩上斜挎长枪、
盒子枪,身穿灰色军服,头戴镶有
五星红旗的
八角帽,神情庄重,精神抖擞,行动迅疾。马蹄响过,带起一股股黄色的土雾,在古道上空飞扬。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人民军队,号称中国工农红军西方
野战军。其指挥官就是红军将领里声名显赫、威震敌胆、曾被毛泽东称颂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
彭大将军”的一代名将
彭德怀。
彭德怀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曾任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在中央
红军长征途中处境最艰难的时刻,向党中央提出
缩编部队的建议,被毛泽东采纳,中央红军改番号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临危受命,任陕甘支队司令员,和政委毛泽东一起,把红军带出了困境,带进了陕北。
红军长征结束后,彭德怀又一次和毛泽东联手,指挥了红军的东征。可见,当时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党忠诚的高尚品质已得到毛泽东的青睐和信任。
当东征结束,中央决定开始西征时,毛泽东又一次毫不犹豫的点将彭德怀。西征的西方野战军,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二十八军、
二十九军共1.7万余人组成,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聂鹤亭任副参谋长,刘晓任
政治部主任。野战军分左右路军,左路军主要由一军团组成,军团长左权,政委
聂荣臻;右路军主要由十五军团组成,军团长徐海东,政委
程子华。
毛泽东在西征动员时曾指出,西征的三大任务,就是扩大新根据地,扩大红军,打
马鸿逵、马鸿宾的封建势力,以此来促成我陕北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我们与
东北军、西北军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征之初,中央并没有下达西方野战军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大会师的任务。西征第一战役是由左路军一军团夺取陇东的
曲子镇、
环县,扩大根据地,配合右路军十五军团钳制三边和宁夏一线的敌人。6月下旬,实行西征第二战役,一军团进入陇东,前进到宁夏的海原一带。西征所经地域,驻军大都是东北军和西北军。因我党当时已提出建立
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东北军和西北军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政治争取,联合抗日,因而西征中武装冲突不太激烈,部队推进基本顺利。在陇东曲子镇,一军团与马鸿逵的一个旅开战,该旅战败,旅长夫妇被俘。为在敌军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彭总下令将其放回,在回民军队中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一军团推进固原、海原及
同心城之间,东北军
何柱国部一个师和一个军直属队驻
固原城,一个师驻海原,一个师驻同心城一带,防守严密,部队西进受阻。彭总给何柱国写信,说明抗日救国道理,提出让该军让出海原、同心通道,撤至固原城以南,让我军顺利过境,而我军在其部队移动时不予攻击,保证其安全转移。彭总派朱瑞和何国柱进行谈判,达成协议,使部队顺利通过该地区。
在这期间,红军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中共中央根据国内时局的新变化,作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西方野战军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在甘北地区实现会师。在朱德、
刘伯承和
任弼时、贺龙等的坚决斗争和劝说下,
张国焘同意二、四方面军北上,同红一方面军会合。8月初,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进抵甘南
哈达铺地区,并致电中共中央:红二、四方面军主力可于8月中旬向西(安)兰(州)大道静(宁)会(宁)地段进发。
据此,毛泽东于8月11日立即致电彭德怀指出:“我三个方面军会合之势已成,这一空前的伟大胜利,将兴奋着全苏区、全中国的广大群众和同情我们的武装部队,将震惊着我们的敌人!”要求西方野战军分左、右支队南下,积极做好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准备工作。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彭德怀开始运筹帷幄,调整部署行动计划。8月底,西野左路军从预旺堡、同心、黑城镇地区出发,聂荣臻、左权率
红一军团直插静宁、隆德地区,一师长陈赓、政委杨勇帅部队占领了
静宁县的
界石铺。徐海东、程子华率右路军十五军团西进海(原)、靖(远)一线。9月13日,师长张绍东、政委
陈漫远带领七十三师占领了打拉池。
会师经过
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保安正式作出三大主力红军在静(宁)会(宁)地区会师,渡河“夺取宁夏”的重大决策。据此,中革军委先后制定并下发“静会战役计划”和“
宁夏战役计划”。9月30日,彭德怀司令员立即命令十五军团长途奔袭夺取
会宁县城。驻扎在宁夏同心城附近的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接到军团首长命令,在团长
韦杰、政委夏云飞的带领下,从驻地出发昼夜兼程疾进会宁,于10月2日凌晨攻下会宁城,为二、四方面军进驻会宁,实现
三大主力会师扫清了障碍。
9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由团政委李国厚带领,从打拉池出发,经野糜川、大芦子来到会宁红堡子一带驻扎,做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准备工作。10月6日,红军侦知驻守
靖远县城的国民党新十旅
李贵清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向红堡子赶来,企图阻止红军会师。李国厚带领全团设伏,打退了这股敌人,除团长王五田等少数残兵逃回,敌军大部被红军歼灭。
1936年10月9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在
徐向前、
陈昌浩的率领下进驻会宁县城,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和中央西北局机关、总部直属队、红军大学到达县城,与前来接应的一方面军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一军团一师师长陈赓握手拥抱。第二天,即10月10日,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庆祝红军会师联欢会”。
10月18日,红一军团二师政委
萧华率领的
红五团
和师政治部宣传队及后勤人员在会宁老君坡与
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和主力部队胜利会师。
10月23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和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到达打拉池,和西方野战军会师。这一天在打拉池的会师,是红军三大主力在1936年10月大会师中级别最高的一次会师,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委张国焘、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千年古镇打拉池握手拥抱,两军战士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弥漫古镇。驻守在打拉池的一方面军战士和当地乡亲们像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一样迎接红军总部首长及四方面军战友的到来。这时,正是羊最肥的季节,这里的羊因常年在屈吴山放牧,吃了屈吴山的药草,羊肉分外鲜美。总部将从地主老财手里没收来的羊只分到各个连队,家家户户宰羊煮肉,款待四方面军战友。整个打拉池村庄上空,都
飘拂着浓浓的羊肉香味。和红军总部及四方面军战友会餐后,当晚又召开联欢会,战友们高兴地敲打着搪瓷缸子、脸盆又跳又唱。巍峨挺拔的屈吴山、波涛汹涌的大黄河都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巨头”在打拉池会师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四方面军在打拉池会师后,朱总司令和彭总、张国焘等红军首领在各村庄访贫问苦,看望农会会员,慰问为红军筹粮、磨面
碾米的积极分子,和他们
拉家常、谈心,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所到之处,深受乡亲们的欢迎。朱总司令那慈父般和蔼可亲的形象,给乡亲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0月25日,红军总部在打拉池堡子内召开了支书、指导员以上的干部会议,彭德怀在会上作了一方面军一年来发展情况和陕、甘苏区状况及运用党的新策略夺取胜利的报告。当天下午5点半,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召开会师会餐庆祝会。10月26日,两军在打拉池又召开了副科长、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上讨论了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9月17日在
通渭榜罗镇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决议,决议的主要内容是日本侵入我国后的形势和党中央今后的战略决策。
10月27日,红军总召开会议,彭德怀报告一方面军党的工作。10月28日,一方面军及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一部在打拉池召集附近群众就餐,并把没收地主老财的羊分给群众,一般农户分到3-5只。彭德怀、朱德、张国焘还在红山寺接见了打拉池农会成员和抗日积极分子。10月29日,红军总部作出决定,第二天将全部撤离打拉池。当天晚上,打拉池镇家家户户都上了
红灯笼,红光映红了半边天,比过去宵节时的灯会还要红火。盘踞在附近的国民党军队知道红军主力部队在此驻扎,不敢轻举亡动。第二天,即10月30日凌晨4时,红军全部撤离打拉池,沿屈吴山麓东行,经牛家百 、狼山、双铺、黄峤向海原一带进发,迎接新的战斗,并逐步进入陕北
革命根据地。至此,西方野战军西征,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大会师的任务圆满完成。
由于头天晚上灯火通明。第二天红军又撤得迅速,盘旋在这一带的国民党军队以为红军大队仍在,未敢行动。待第三天进了打拉池,已是一座空城。
历史功绩
在1936年下半年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的全过程中,红军将士在打拉池及周边村庄驻扎共48天。红军战士的足迹,踏遍了打拉池的山山水水。打拉池,这块红色的土地,这里善良淳朴的人民,为红军胜利大会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打拉池是一个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镇子,是彭德怀司令员率领的西方野战军在西征途中
军事占领的地方,当时并没有实现和陕北根据地相连接的目标。但在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大会师的全过程中,打拉池确实起到了和革命根据地等重要的作用。彭总的西野指挥部及右路军司令部均设在此地,攻克会宁县城的战斗命令从这里下达;攻城战斗部队的勇士从这里派出;扫清会师障碍的战斗指令从这里发出。更重要的是:彭总作为党中央、毛泽东派遣的策应部队的
最高指挥官,他没有出席会宁大会师的盛大庆典,而是始终亲自固守在打拉池红山寺的指挥部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密切注视前方发生的一切事件。他之所以固守打拉池,是把打拉池作为一个策应二、四方面军的大本营,万一前方发生不测,几路大军最起码有一块可以驻足喘息、遮风挡雨的去处。这就是军事天才彭德怀在整个会师事件全过程中最高的一步棋。
打拉池的老乡亲对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所做的贡献,是我们无法用数字计算出来的。据打拉池的秦守福老人回忆:当时各个村子的所有石磨石碾,都在昼夜不停地为红军磨面碾米,只换牲口不停磨碾,他就为红军整整推了40多天磨,朱总司令亲自到磨坊里看望过他。当时,西方野战军约1.7万人,驻扎在打拉池的部队,少说也有好几千人。而西野策应的二、四方面军,当时人数约7万。西野从进驻打拉池就开如为二、四方面军筹粮,筹到多少,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书典中未能查找到,倒是在一个名叫史沫特莱的美国中年妇女所写的
《伟大的道路》第393页读到了这样一名话:“在
徽县(应为会宁——作者注)县城和附近村镇……第一方面军运来了粮食和四万套冬季军服。”一方面军送来的粮食是多少,她没有提,但四万套军服,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不要说在那时,就是在今天,筹措四万套军服,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由此可见,一方面军对会师的贡献有多大,而其中无不包含着打拉池乡亲们的巨大贡献。就为这些珍贵的记录,笔者向那位伟大的
国际主义记者致敬,他终于把打拉池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写进了一本红色史册。
西野驻扎打拉池期间,打拉池人民把自己的子弟送进红军队伍,当地有7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年仅13岁的
吴公平,家境贫寒,多次申请参军都因年龄太小未被批准。红军撤离时,吴公平拉住一位首长的衣襟,眼含热泪,再三恳求,硬是跟上了红军。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吴公平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多次荣立战功,逐步走上了军队的领导岗位。1984年离休前,吴公平担任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
红军撤离后,如许许多多的革命文学作品中曾经无数次地出现过的情景一样,打拉池人民,特别是曾经支援帮助过红军的积极分子,受到了
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恶霸的报复,分到的财产被迫交回,好多乡亲还蹲了大狱甚至丢掉性命……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一代开国元勋彭德怀在1959年的“
庐山会议”上蒙冤受屈,“文革”中又受到残酷迫害直至含冤
九泉。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进驻打拉池,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的历史功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被蒙上一层阴影。但历史是人民写的,打拉池人民一直牢记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一直深切怀念当年的彭老总和红军战士,红山和红山寺成了人们怀念红军将士和凭吊英烈的圣山圣寺。
据民间传说:上世纪60年代末期,
靖远矿务局拟在打拉池以东的西格拉滩一带兴建煤矿。计划报到中央,主管首长正是当年进驻过打拉池的一位红军战士。他非常熟悉打拉池的
地形地貌,看了资料和地图后说:“这不就是当年红一、四方面军
会题的地方吗?”老将军提议,并经请示总理、朱老总,将该矿区定名为“红会”,意即“红军会师的地方”。从此,中国版图上就有了“红会”这个新地名。20世纪70年代初,白银至
宝积山的铁路——白宝铁路建成,终点站宝积山距打拉池10多华里,就在当年红军从打拉池去水泉堡开展革命活动的半道上。在上报为宝积山站定站名时,国家有关部门将“宝积山”改为“长征”,将紧挨的一个小站定为“挺进”,据说也是当年在打拉池生活战斗过的老红军提的方案。1986年9月,在中共
平川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打拉池群众和当地
机关单位集资募捐,在红山寺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打拉池会师纪念亭,于同年10月25日落成。中共平川区委、区政府在亭内树碑纪念,并召开了红军会师50周年纪念大会,特邀当年流落失散在平川地区的十几名老红军参加。
2006年7月,中共平川区委决定,在
屈吴山中华儿女红一军学校旧址开工修建“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使之成为平川区人民群众缅怀红军将、传承
长征精神的阵地,成为平川区爱国主义和
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在打拉池的革命活动,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传播了革命火种。伟大的长征会师精神,将激励当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发扬革命传统,励精图治,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建设美好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