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恋物(英文:Sexual
fetishism),
性欲倒错的一种,即以某些特定的无生命物体或人体部位作为恋爱对象(由该物体或部位
获得性激励)。英文Sexual fetishism一词源于fetishism(盲目崇拜),即认为某一物具有
超自然力,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中,术语fetishism就被用来指人们对物质的崇拜迷恋。 更广义的恋物还可以包括由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某种状况、情形而获得性激励的情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男性恋物归因于童年时期由
阉割焦虑造成的创伤。根据他的理论,当儿童的
性心理发展经历了
口欲期(oral stage)、
肛欲期(anal stage),进入到
阳具期(phallic stage)後,男孩会进入一个固着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
恋母情结。伴之而来的是杀死父亲并将其吃掉,以占据母亲的想法。由于一方面担心遭到父亲报复,伤害自己的阳具,另一方面又观察到女性没有阳具,发现了
阉割的证据,使男孩出现了阉割焦虑,即认为既然母亲和其他女性都受到了阉割,则自己的阳具也同样处于危险之中。男孩为了缓解阉割焦虑,便会在母亲和其他女性身上寻找阳具的替代物,以证明母亲并未被阉割,则自己也有可能保安阳具。由此便产生了恋物。依据这套理论,男性会产生恋物,而女性则不会。对此,
女权主义者指出,在许多女性身上同样具有的恋物行为,使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法成立。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听起来很奇怪,并且也不是基于实验证据的,但是他发现了
人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性兴奋和
条件作用的关系。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使这一关系更加清晰。比如,Lique M. Coolen博士2003年4月14日在
圣地亚哥的一次
实验生物学会议上发表的研究:经常在某个笼子中交配的雄性老鼠,即使在没有雌性老鼠和雌性气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被放入这个笼子,而使其脑中诱发快感的化学
物质增加。性条件训练发生了。人类的性行为也被假定可以受到类似的条件训练,这或许可以解释恋物现象。
这符合恋物产生于幼年期的印刻作用的理论。另外一个同样基于印刻作用的理论认为,男性少年频繁手淫,并由此建立起一种模式,在手淫时经常出现的物体,将可能在日後产生性唤起的作用。该少年由此而将此物体与
性高潮联系起来。
常见的恋物包括:迷恋鞋、丝袜、内衣、尿布、制服或由某些材料(如
橡胶、
裘皮、
氨纶、皮革、乳胶、尼龙、绸缎)制作的服装、毛发或理发、手套、假发、身体穿刺(body piercing,指为戴耳环、
脐环等的穿孔)。
扮装,即穿着异性服饰,也是一种常见的恋物形式。一些人迷恋某种
服装面料,可能是因为这些面料形同“
第二皮肤”,成为了穿着者皮肤的恋物
替代品。最常见的情形是氨纶迷恋、橡胶迷恋、乳胶迷恋、绸缎迷恋,这些面料都是弹性而有光泽的,夸张了人体皮肤的某些特征。
恋物对象也可以是人体的某些部位,比如发、体毛、腿、脚、胸部、
生殖器官或者某种特殊的体形。这大概可以解释
中国历史上的缠足、十九世纪西方
束腰的流行,以及当今美国的
隆胸等。
有时,整个社会可以建立起一种广泛的恋物情结,以至于这种情结不再被视为恋物,而被当作是正常的性欲。比如英国
维多利亚时代後期的
脚踝迷恋, 以及现代西方社会对贴身内衣和女性剔除体毛的普遍迷恋。中国明清时代的汉族公认“三寸金莲”是女性性感的象征,也是一个例子。
恋物相关的
性唤起,在大部分人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认为,只有当恋物情结对恋物者的性或社会活动造成困扰时才被视为一个问题。有时“恋物”一词也被专用于指非经由恋物相关的性唤起,而不能达至性兴奋的情况,此时亦可称作
恋物症。
许多色情描写(包括文学、绘画、摄影、
音乐等等)的流派提供恋物相关的内容,这些色情作品被归类于恋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