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瀛(约1582年—1662年),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汉族,江苏娄东(
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
虞山琴派代表人物。徐上瀛学风严谨,纠正了严澄弹琴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点,自成一体,达到了较高的弹奏水平。他总结多年的弹奏实践,辑成了《
大还阁琴谱》一书。是我国古代琴艺界的瑰宝。在严澄提倡的“清、微、淡、远”的基础上,提出了“和、静、清、远”等二十四要诀,系统地阐述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
个人著作
经过他多年的实践和总结,辑成了《
大还阁琴谱》一书,共收琴曲32首,指法详明,谱法自成一体。主张琴曲慢快并重,不可偏废,强调音调节奏须有轻重缓急之致,急而不乱,多而不繁。因而将《
雉朝飞》、《
乌夜啼》、《
潇湘水云》等因节奏急促而受到严墩轻视的优秀名曲收入该集。这是徐上瀛继严澈的《
松弦馆琴谱》之后
虞山琴派的又一重要琴谱。同时,他在严澈提倡的“清、微、淡、远”四字琴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取诸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提出了“和、静、清、远、方、膻、恬、逸、雅、丽、亮、来、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的二十四字要诀,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运指、用力、取音等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丰富和发展了虞山琴风,被
虞山琴派奉之为准则,对后来的琴学理论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他在表演上也纠正了严毅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陷,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他特别擅长弹奏当时流行的《
汉宫秋》。一次,京师拿管礼乐的陆符来到江南,听了他的演奏后大为惊异,认为远比京师的演奏手高明,并问他是否愿意去京城。徐上瀛回答说,我是武举出身,有一身好武艺,到京城去正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因次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他还是未能去成。崇须末年(1644年),他凭着有一身武艺欲参加抗清,但未有结果,遂隐居苏州
穹窿山,改名撕,号石帆。著有《
大还阁琴谱》、《
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閟笺》等。
人物生平
徐上瀛年轻时满怀从政热情,胸怀“济世”之志,他曾两次参加武举考试,但都末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只得作罢。当时娄东一带善操琴者不少,徐上瀛受环境影响就迷上了操琴。初从娄东著名操琴家
陈爱桐之子
陈星源学习,后又向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学琴。由于他虚心好学,孜孜不倦,琴艺提高很快。为了不断增进琴艺,他又拜
常熟人严澄(同“澄”)为师,吸收了严的很多长处,得益非浅。后来他与陈星源、严澄、赵应良、陈禹道、弋庄乐等人一起结成了琴川(
常熟)琴社,人称“
虞山琴派”,其中大多为娄东人。徐上瀛经常与琴友们在一起探讨琴学理论,切磋操琴技艺,并注意广收博采,取长补短。
仕途生涯
朝末年,国势飘摇。一次偶然的机会,京城的官吏
陆符听徐上瀛弹琴后,问他是否愿意进京效力。这时,徐上瀛喜出望外,连连夸耀自己的武艺。不料,陆符却连连摇头说:不是看中你的武艺,而是看中你的琴艺。接着,陆符说:崇祯皇帝很喜欢弹琴,他弹的
《汉宫秋》,远不如你弹的气韵生动,富有感情,我想把介绍到皇宫,为皇家效力。徐上瀛听后,觉得能有机会北上赴京也是难得事。于是便答应下来,忙着整顿行装,准备随陆符进京。可是,徐上瀛还未来得及出发,北京已处于绝境,北上之行只得作罢。
从政之初
徐上瀛年轻时,满怀从政热情,有一腔报国之心,抱着“志存经世”的幻想,曾两度参加武举人考试。虽有一身好武艺,然而却并没有得到权贵的赏识。明崇祯十七年
甲申之变,
崇祯帝自缢于
煤山,
吴三桂引
清军入关,举国上下仁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抗清大军之中。徐上瀛弃琴仗剑,亲自到军中,请求北上抗清,因“使者不能与俱,留以佐守长江。”这事不是徐上瀛的初衷,于是便辞谢而去。不久,清军大举南下,占据江南。明清易代残酷的社会现实逼迫他发出愤懑不平的呐喊,他曾称赞
屈原《
离骚》一曲说:“深有得于忠愤之志,直与三闾大夫在天之灵千古映合。”这正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徐上瀛不愿与满清合作,更名谷共,号石帆,隐居
穹窿山,决意不仕。布衣蔬食,甘于贫贱,收徒授琴,著书立说。
创作经历
当时娄东一带善操琴者不少,徐上瀛受环境影响就迷上了操琴。初从娄东著名操琴家
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习,后又向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学琴。由于他虚心好学,孜孜不倦,琴艺提高很快。为了不断增进琴艺,他又拜
常熟人严澈为师,吸收了严的很多长处,得益非浅。后来他与陈星源、严澈、赵应良、陈禹道、弋庄乐等人一起结成了琴川(常熟)琴社,人称“
虞山琴派”,其中大多为娄东人。
博采众长
徐上瀛经常与琴友们在一起探讨琴学理论,切磋操琴技艺,并注意广收博采,取长补短。经过他多年的实践和总结,辑成了
《大还阁琴谱》一书,共收琴曲32首,指法详明,谱法自成一体。主张琴曲慢快并重,不可偏废,强调音调节奏须有轻重缓急之致,急而不乱,多而不繁。因而将
《雉朝飞》、《
乌夜啼》、《潞湘水云》等因节奏急促而受到严墩轻视的优秀名曲收入该集。这是徐上瀛继严澈的
《松弦馆琴谱》之后虞山琴派的又一重要琴谱。同时,他在严澈提倡的“清、微、淡、远”四字琴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取诸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提出了“和、静、清、远、方、膻、恬、逸、雅、丽、亮、来、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的二十四字要诀,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运指、用力、取音等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丰富和发展了虞山琴风,被虞山琴派奉之为准则,对后来的琴学理论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他在表演上也纠正了严毅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陷,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他特别擅长弹奏当时流行的《汉宫秋》。一次,京师拿管礼乐的陆符来到江南,听了他的演奏后大为惊异,认为远比京师的演奏手高明,并问他是否愿意去京城。徐上瀛回答说,我是武举出身,有一身好武艺,到京城去正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因次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他还是未能去成。崇须末年(1644年),他凭着有一身武艺欲参加抗清,但未有结果,遂隐居苏州
穹窿山,改名撕,号石帆。著有《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閟笺》等。
艺术成就
徐上瀛琴艺卓有成就。他的琴学和
虞山琴派的创始人严澄同出一源,都是来自
陈爱桐的传统。但是,他俩的演奏风格和审美观却不同。严澄偏爱慢曲,反对快速的琴曲,包括《潇湘水云》、《
雉朝飞》、《乌夜啼》等。所以,严澄编撰的
《松弦馆琴谱》便剔除了这些曲目。而徐上瀛则不然,他不仅在《
大还阁琴谱》中重新收进了这些作品,而且还在《
溪山琴况》中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指出:“若迟而无速,则何以为结构?”的确,单纯片面强调徐迟,完全排斥快速,在一个曲调中就难以形成结构。为了结构的需要,即便是快速,也还应当分成不同的层次:“速无大小.则亦不见其灵动”。由于徐上瀛从实践到理论弥补了严澄的缺陷,所以胡洵龙在《诚一堂琴谱》中肯定了严澄的成就之后,接着又指出:“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徐疾成备,今古并宜”。
徐上瀛逝世前,曾将手稿交给学生
夏溥保存。1673年,夏溥得到一位爱好琴艺的高官
蔡毓荣的资助,以《
大还阁琴谱》之名刊印传世。《
大还阁琴谱》,原名《青山琴谱》,书中共收32曲,其曲目与
严澄的《
松弦馆琴谱》大体相同。不同处在于《
大还阁琴谱》中增收了
陈爱桐所传的《潇湘水云》、《
雉朝飞》,还有陈星源创作的
《和阳春》,沈音的
《离骚》等曲。这些作品为《
松弦馆琴谱》作了必要的补充,更全面地反映了
虞山琴派的琴学渊源。
出版图书
《溪山琴况》
徐上瀛所著的《
溪山琴况》,成书于1641年,是一部阐述弹琴美学的论文。作者徐上瀛在文章中把这方面的要求划分为二十四则,故又名
《二十四况》。其中包括: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每则都结合弹琴的特点作有详尽的分析。这本专论系统地探讨了弹琴和美学问题,被认为是发展了宋人
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学说,是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用。所谓“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之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
冷谦《琴声十六法》提出二十四琴况,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深于“气候”,臻至于美,深于“游神”,得于弦外,以“气”为中介,使“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的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他认为宏细、轻重、迟速互存互用不可偏废,于前人思想有所突破。提出亮、采、润、圆之“美音”要求,重视想象、联想在弹奏与欣赏中之作用,追求会心之音、含蓄之美等,也于前人思想有所发展。《
溪山琴况》是古
琴文化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对后世琴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是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
人物评价
徐上瀛自幼习琴,虽出自
虞山派,却博采众派之长,对
虞山派的琴学有很大贡献,被誉为“今世之伯乐”。
徐上瀛著的《琴乐二十四况》(即《奚山琴况》),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提出了
古琴表演艺术的总的美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对清代琴坛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