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
汉语词语
弹指,汉语词汇。拼音tán zhǐ。
基本解释
[snap of the fingers] 比喻极短的一瞬间
一弹指的工夫.
出处与详解
1. 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以喻时间短暂。
①唐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饭食讫而敷坐,沐浴毕而更衣,弹指不流,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
②《翻译名义集·时分》:“《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③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二折:“年光弹指过,世事转头空。”
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吾弹指可得南郡,落得虚做人情
⑤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一转瞬而即灭,一弹指而倏生。”
郭沫若 《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
2. 捻弹手指作声。原为 印度 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许诺、警告等含义。
①《法华经·神力品》:“一时謦欬,俱共弹指。” 智顗 文句:“弹指者,随喜也。” 吉藏 义疏:“弹指者,表觉悟众生。”
②《南史·王敬则传》:“ 顺帝 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
3. 表示情绪激越。
①《新唐书·敬晖传》:“ 晖 每椎坐怅恨,弹指流血。”
②《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宇文)招恨不时发,弹指出血。”
③宋 文天祥 《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
④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弇州山人四部稿》:“先人闻报,弹指唾骂,亦为所詗。”
基本含义
这里的“指”就是手指,“弹指”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这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招唤、敬礼、祝咒等。如智文句:“弹指者,随喜也。”《吉藏义疏》则说:“弹指者,表觉悟众生。”这个手势后来也被中华文化所吸收。难怪武侠小说里也有“弹指神功”的武林绝学,看来,这门功夫还颇有些禅意。
“弹指”也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佛家常用来比喻时光的短暂。
名相:一弹指
释文: 弹指,梵语,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为古代印度所盛行表示虔敬、许诺或警告之风俗。一弹指,即弹指一次所需之时间,系诸经普遍用来形容极短暂之时间。又作一弹指顷。然诸经论所举一弹指之长短各异,俱舍论卷十二谓一弹指有六十五刹那。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则谓六十念。处处经谓一弹指之间有九百六十生死。大安般守意经序谓一弹指之间心有九百六十转。戒疏卷二下谓,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谓,四百念为一弹指,一万二千弹指即一昼夜。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一(大八.六五九下):「若复有人於一弹指顷,能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者,其所得福,倍胜於前。」(参阅「弹指」6002)
名相:弹指
释文: 梵语之意译。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於印度,弹指有四义:(一)表示虔敬欢喜,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二)表示警告,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三)表示许诺,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四)时间单位,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於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现今一般常用语「一弹指」即源自佛教经典。〔菩萨处胎经卷二、观无量寿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祖庭事苑卷三〕(参阅「一弹指」78、「刹那」3731)
换算
一日一夜=30须臾=600罗预=1.2万弹指=24万瞬间=480万刹那/念;
一日一夜为86400秒,
一“须臾”为2880秒,合48分钟,
一“弹指”为7.2秒,
一“眨眼”为0.432秒,
一“瞬间”为0.36秒,
一“念”为0.018秒,
以上皆为佛教用语,多为音译。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弹指.百度.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8 13:09
目录
概述
基本解释
出处与详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