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尼斯·彼得·穆勒
德国生理学家、比较解剖学家、鱼类学家、爬虫学家
约翰尼斯·彼得·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年7月14日~1858年4月28日)是德国生理学家、比较解剖学家、鱼类学家、爬虫学家。穆勒在生理学领域作出很多贡献,尤其是提高了人们对声音语言听力的理解,以及淋巴、乳化脂肪和血液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他的《生理学原理》总结了当时人们关于生理学的知识,成为几乎整个19世纪的占统治地位的生理学教材。他还在柏林大学建立了世上第一所生理学研究所。他被认为是19世纪生理学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801年7月14日,穆勒出生于德国科布伦茨。父亲是一个贫穷的鞋匠。
1819年进入波恩大学。这里的医学领域的人员深受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穆勒接受了并支持这种思想。然后他到柏林大学学习。在这里受到卡尔·鲁道菲的严肃、精确的研究风格的影响,排斥不是建立在严格的自然观察基础上的生理学体系。
1824年他在波恩大学成为一名讲师,教授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在他的就职演讲“生理学——一个需要哲学视角的自然科学”中,阐述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观点,认为生理学研究需要结合实证观察得到的事实和哲学思考。1826年晋级为副教授。1830年成为教授。
1833年到柏林大学,继任鲁道菲的职位开始担任生理学和解剖学教授直至去世。
1834年他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成员。
在1827年、1840年以及1848他几次患抑郁症,导致他短期无法工作。这可能与他的燥狂抑郁性情有关系,并导致1858年他的离世(疑为自杀)。
穆勒曾前后19次到波罗的海、(欧洲)北海、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研究咸水生物。
1899年,科布伦茨立起一尊穆勒的铜像以示对他的纪念。
人物作品
他的作品除了《生理学原理》外还有:
研究成就
穆勒在生理学领域作出很多贡献,尤其是提高了人们对视觉、声音、语言和听力的理解,以及淋巴、乳化脂肪和血液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他的最早的重要作品《视力的比较生理学机制》(1826)和《论视幻觉》(1826)具有主观哲学倾向。前者涉及动物和人类的视觉以及人类表情的研究。后者涉及视觉的心理学问题。在《论视幻觉》中,穆勒认为眼睛不仅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还对人的想象引发的内部刺激做出反应,从而导致了是幻觉的产生,因此对于有些人声称看到圣像、鬼魂、幽灵,实际上可能只是在受到光线刺激后认为这是外界实际存在的事物,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他还研究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问题,进而阐述了“反射活动”的概念。通过青蛙实验,他进一步验证了查尔斯·贝尔和弗朗西斯·马让迪发现并以二人命名的贝-马定律。他研究了多种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腺体的复杂结构及分泌过程。在研究生殖系统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穆勒氏管(又译苗勒氏管,即副中肾管)。他还对血液和淋巴的成分、凝血的过程、青蛙淋巴心的结构、视网膜成像原理以及声音在中耳的传播做出了研究。
在柏林大学教学期间,受到西奥多·施旺关于细胞是生物体基本单位的的论证的影响,他开始研究癌细胞,并于发表了《论癌细胞的性质和结构及容易与之混淆的病态肿块》(1838),使病理组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
穆勒后期的研究逐渐转移到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学,尤其是研究鸟类、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发明和改进了鱼类、鸟类的分类标准。
满门桃李
其学生包括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罗伯特·雷马克、卡尔·路德维希、鲁道夫·魏尔肖和马克斯·舒尔茨。
人物评价
穆勒是是19世纪德国生理学领域最著名的人物。英国自然史学家爱德华·福布斯1841年在他的著作《英国海星及其他棘皮类动物史》称,“柏林的穆勒,活着的最伟大的生理学家之一”。
《新国际百科》中称他为“那个时代最精湛的、准确的和有影响的生理学家和生物形态学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7: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