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际春(1900年12月20日—1968年9月12日),
湖南宜章人,字晓岚;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个人简介
1900年出生,早年结业于
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后参加井冈山斗争。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长期从事
军队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
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共西南局组织部长兼纪监委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
西南局第二书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等职,1968年9月12日去世。
早年经历
6岁读私塾,15岁入初级小学,17岁考入县城高级小学。1920年到
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常因经济困难时而辍学。
1922年后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
1925年毕业后,在本乡小学任教,兼办农民协会。
投身革命
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区党部常务委员。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和农民夜校,开展反对
北洋军阀苛捐杂税的斗争。
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本乡第一个党小组组长。
1927年初到
宜章县立女子初级师范学校任教,担任党小组组长。同时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开展学生工作和教员联合会的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受
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被迫流亡;1928年1月参加
湘南起义,任中共宜章县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和县农民协会秘书长。4月随军上井冈山,与
毛泽东率领的
秋收起义队伍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先后在
红四军第三十二师党委会、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党委会工作。
1930年6月至8月任红四军
秘书长。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30年12月调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兼机关党支部书记。
1931年春调任红三军秘书长。5月至9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党委书记。同年9月至1932年3月任
红四军第十三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党委书记。
1932年3月至8月任第四十五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党务委员会书记,开始归红十五军后归红三军指挥。8月任
红一军团第三十一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2月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办《
战士报》。
1933年兼任红一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
1934年初任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即公略学校)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同年夏因抵制和反对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受到排斥和打击,改任校训育处副处长。不久调任
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
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
参加长征
1934年10月参加
长征,随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的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行动,协助部队进行宣传鼓动、收容和筹粮等工作。
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任红军大学政治主任教员。
1936年6月至9月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期间,与
刘伯承等一起同
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进行斗争。年底到达陕北后,学校改编为
红军大学第二校,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
1937年1月入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第二队学习,兼任党支部书记。3月至8月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附设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11月调任
绥德河防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绥德特别区委委员。
1938年5月任抗大党务委员会书记,1942年9月起任抗大代理政治委员兼
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9年7月和
罗瑞卿等率抗大总校经晋绥、
晋察冀向太行地区迁移。
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
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至1943年10月)。
1943年9月起任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兼做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审干工作。
1945年4月返回延安。4月至6月作为
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
中共七大,并当选为
中央候补委员。8月任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务委员,同月至1946年9月兼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
1945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1946年7月至1948年5月兼任
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
1947年5月至1949年5月任
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务委员。
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军区(
中原野战军)第二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至9月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
第二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2月至8月任
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5月至6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5月至9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9月随部队向西南进军。协助
刘伯承、
邓小平制定作战方案,组织指挥部队。
参与领导
上党、
邯郸、
进军大别山和淮海、渡江、西南等重大战役的政治工作,总结推广王克勤班
团结互助运动等经验。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任
第二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兼任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任
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至1952年11月),1950年4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党委第一副书记,1950年9月至1954年3月兼西南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
1949年11月至1954年12月任
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务委员。
1949年12月至1952年8月兼任
西南局办公厅主任、组织部部长,
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至1951年1月)。1950年2月至1954年12月兼任西南局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11月起兼任西南局党校校长。1951年6月至1953年4月兼任西南局保密委员会主任。
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副书记兼西南局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至1953年2月),1952年12月起兼任西南
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1953年2月至1954年12月兼任
西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
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
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9月至1953年3月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
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任西南行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1953年3月起)。参加部队进军西藏、改造国民党投诚起义部队和剿匪的任务;参与领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和“
三反”、“
五反”运动,参加接管和改造重庆市工作。
1954年1月至1967年6月调任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其间,1957年6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
1959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第二、第三届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含冤辞世
“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和迫害,由于张际春多年来主持国务院文教办公室的工作,这就成为
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教方面进攻的主要目标;张际春坚决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否定十七年教育工作的阴谋。
1966年7月30日,
陈伯达、江青召开万人大会,批判张际春的所谓“错误”。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千方百计要把张际春置于死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夫人、红军老战士
罗屏曾揭发过江青的丑事,他们认为张际春是罗屏的后台,因此盗用中央的名义诬陷他。1967 年初
康生在中央党校的会上煽风点火,公开造谣说:“
苏振华、张际春都是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苏振华的儿子、张际春的女儿都在党校,他们是阶级斗争晴雨表,你们要注意他们的情绪。”从此,他们通过对张际春的监察、审查、捕风捉影,大搞黑材料,千方百计罗织罪名。
在他们接二连三的迫害打击下,际春同志的夫人罗屏同志,心脏病突然发作。
1967 年1 月4 日,
陈伯达、
江青接见所谓广州“专揪
王任重革命造反团”的代表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点了陶铸同志的名,并对陶铸同志进行了恶毒的诬蔑和陷害。张际春拿到这张传单后,义愤填膺,立即装入信封送给
毛主席。他说:“陶铸同志是政治局常委,陈伯达、江青有什么权力随便点名打倒?党内怎么能这么干?我要报告给毛主席。”这更加触怒了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他们多次对他围攻和批判,把什么“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
中央文革”等罪名加到他头上。
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摧残,际春同志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当时他已年近70 ,还常常要挤公共汽车去接受“批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急剧恶化,1968年9月含冤辞世。
平反昭雪
张际春同志遭受的不白之冤,党中央已于1979 年1 月24 日在
全国政协礼堂为他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
邓小平同志主持追悼会,
韦国清同志致
悼词。
人物评价
1979 年1 月24 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为张际春同志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悼词说:“张际春同志长期在军队中担任领导工作,是我党我军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在担任
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期间,他为培养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人才建立了功绩。抗战胜利后,他是
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得力助手,为取得我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加强西南部队和地方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领导全国宣传文教工作中,他坚决贯彻
毛主席、党中央的路线和政策、为宣传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宣传、文教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册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