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若
中国近代实业家
张孝若(1898.2.8-1935.10.17),字怡祖,江苏南通人,张謇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曾留学美国,获学士学位。1912年任淮海实业银行经理。1923—1924年游历欧美各国,1924年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智利公使,辞不就。
人物简介
张孝若,名怡祖,字孝若,以字行,江苏南通人,1898年2月8日生于海门厅长乐镇(今常乐镇),1904年正月,张謇延请日本女教员兼保姆森田政子开塾于家,教授孝若及邻童数人。1905年8月,入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同年在家随黄万镒习拳术。1906年,张謇教之以诗。
1913年春,往学于青岛。1914年,往游南洋群岛;后入上海震旦学院,时张謇任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有规划常备顾问。1915年4月,美国人雅大摩司夫妇为农商部赴澳大利亚买种羊,张孝若随雅氏夫妇乘瀛洲号轮赴港,随往澳大利亚,同月因病由马尼拉折回;11月13日,与陈氏女结婚。
1916年12月,长女非武生;是年受胡适影响,在南通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7年7月,乘亚细亚号轮由上海出发,游学美洲。1918年春,以升级逾年毕业,获亚诺兰特商科大学商学士学位;5月,以父亲年岁渐老,地方事又多,由美归国。返国后,倡组“南通县自治会”,并助乃父处理对内对外事宜。1919年5月,女柔武生;同年张謇创办淮海实业银行,任为经理。1920年6月,子融武生。
1921年7月,女粲武生;同年张謇任吴淞商埠督办,张孝若时有建献。是年,张孝若任江苏省议会第三届议员,旋以议会内庞杂不堪,从父命于召开前辞去议员职务。
1922年,奉派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实业专使,同年,女聪武生。
1923年,与张謇计划实业事并地方水利。9月,由沪乘轮赴欧考察实业,先至法国,在巴黎演说关税,继至德、荷、比、意、奥、瑞士;11月抵英。
1924年1月,离英至美;4月,由日本返回上海,计历时八月,遍历十国,途中成诗二三百首。同年,北京政府任张孝若为首任驻智利共和国全权公使,时各公司事业,或以天灾连年,或以人事波及,已有岌岌可危之势,为助长辈撑持应付,上书辞公使之命。
1925年10月,吴佩孚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设总部于汉口,任孝若为总司令部参赞、外交处长。
1926年6月19日,北京政府任为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8月24日,父张謇病逝南通,享年74岁。张孝若继任大生纱厂等机构董事长、私立南通大学校长,并与政治绝缘。
1933年,母吴氏60岁生日,迎游庐山。
1935年10月17日,在沪寓遭仆役枪击能命,终年38岁,凶手畏罪而死。
人物事迹
环球实业考察
1923年9月17日,张孝若作为大总统黎元洪任命的专使,由上海启程赴欧美日考察。到1924年4月20日上午七时,在上海外虹桥招商中栈码头上岸,回到国内,整个考察历时7个月。考察的路线,是晚清以来外交使节到达欧洲的传统线路,在出发路经香港、越南、新加坡后,张孝若依次到访了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十个国家,这是一次环球考察。张孝若逗留一个国家,短则三五天如瑞士、奥地利、比利时,通常为十天半个月左右,考察时间较长的有法国、美国,分别花费了二十多天和一个多月时间。
走出喧嚣的西方花花世界,回到外受列强欺凌、内部动荡不息的祖国,张孝若时而冷静思考,时而振臂高呼,四处奔走呐喊。他十国之行的考察收获,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分析了一战对西方经济的影响。在实业考察方面,张孝若对各国的工商业情况,根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受影响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并对这十个国家经济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变化分别说明,还对各国煤铁出产情形,纺织业、航运业的情况作了比较,提出了我国应该借鉴的地方。1924年《工商新闻百期汇刊》,刊载了张孝若洋洋洒洒30万字的《考查欧美日本各国实业报告书》。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帮助国人客观认识和把握一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是分类介绍了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张孝若认为:“各国对华态度,殊不尽同,略可分为数种:(1)对华情形不甚明了,而愿研究者;(2)对华悲观者、或轻视者。此种态度之由来,一方由于日人对华不利之宣传,一方亦由于旅华外人对于中国紊乱情形,直觉困苦而起;(3)崇拜中国历史文学美术者,而能谅解中国情形,并希望中国富强者。”中国应该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外交努力。另外,他还引导时人正确认识世情变化和国际组织的作用,启发人们有效与西方国家打交道。
三是借鉴西方经验系统提出发展经济的对策。张孝若得出结论,“观各国工商业之兴盛”“不外乎人民有进取之精神,政府有奖进之措施,地土有丰富之原料”这三个条件。他认为,中国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这主要体现在人和土地资源这两个因素上。同时,张孝若对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满,并说:“以中国地大物博,人民不应无所建树,而对于世界,中国不应无所主持。”只有采取切实的鼓励措施,才能真正达到“光大中国之文化,增进国际之地位”的目的。张孝若还提出了清理外债、举办交通、提倡农垦、促进贸易、救济劳工、实行统计制度、补充实业知识、改良币制、裁免厘金税、划一度量衡制等十条发展实业的办法。
四是联系实际为地方自治献计。他强调:发展地方自治事业,人才和法治很重要。他说:“地方须人才,犹家庭须贤子弟。有贤子弟则家庭立,有人才则地方兴。”又举例,“美国独立时,若无华(盛顿)其人,精沽乃心,忠勤其事,焉能离英独立而成功?然华(盛顿)俟战事方定,即召集十三州会议,制定宪法为立国法轨。后此者将循此而行,永无违者。”他话锋一转,总结道,人有存亡,而法无兴替。
他还针对南通的教育、交通、实业、财政等提出改革设想。张孝若借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大胆预言:“地中海之时期已过,大西洋之时期将过,太平洋之时期至矣。”以此来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他用世界眼光提出了中国图强的梦想,这在百年前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对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
1918年张孝若美国留学后回国,成为张謇的得力助手。为促进教育、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张孝若在经费筹集方面采取了新的办法。
1921年12月,张謇主持成立负责保管捐助教育、慈善机构资产的“教养公积社”。该社公积金存于淮海实业银行,由张孝若负责保存与调拨事宜。这类做法使得教育、慈善事业拥有了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保证了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
1926年张孝若出任大生纱厂董事长后,又对纱厂捐助教育、慈善机构的办法进行调整。
1920年10月,张孝若联合南通教育会、商会、农会等团体创办“南通县自治会”,并被推举为主任理事。南通县自治会下设财政股、统计股、教育股、实业股、交通股、水利股、慈善股、公共营业股等,1921年登记会员共100人,基本都是既具名望又拥有雄厚财力的地方绅商。南通县自治会成立后,陆续提出筹备自治经费、选派学生贷款赴美留学、筹备各市乡游民习艺所等议案,其经费来源包括各界捐助的公产公款、附加特税、会员费及地方公债等。南通县自治会的成立,有助于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地方建设。正如张孝若所言:“发皇南通之事业,其责任当南通全县人民共同担负之。”联合组建管理机构可以将“从前个人自治模范的南通”变为“以百二十万人之才智共同发皇”的南通。
1926年张孝若接手大生纱厂后,又在厂内设立“南通县自治事业总务处”,负责统筹收取捐助教育、慈善机构的经费事宜,规定此后各机关支付,不得单独向公司支取,以免系统紊乱。总务处以三个月为一届账期造具账册,“实以各机关事求统一之效、账目得稽核之实。庶款不虚靡,事能振作”。
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通后,张謇之兄张詧被举报为“土豪劣绅”,张氏事业受到不小冲击。但张孝若对教育、慈善机构依然勉力维持,于1928年设立张啬公创立慈善事业总管理处。总管理处以“维持并发展张啬公创立之慈善事业”为宗旨,设有董事会,下辖养老、育婴、收养残疾、教育盲哑、传习贫民工艺共五组,分别负责相应慈善机构的管理运营。张孝若亲自选聘总管理处董事,并以张謇事业继承人的身份呈请南通县政府核准。在总管理处的管理下,各项慈善事业得以正常运行。
由上可见,与张謇相比,张孝若比较注重设立专门机构,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慈善、教育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这可以避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弊端,有助于慈善、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慈善事业内容的整合 张謇兴办的教育、慈善事业种类繁多,但较为庞杂;虽开支浩大,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有鉴于此,张孝若接手后有意识地进行了整合。在教育事业中,张孝若特别注重高等院校建设。
1928年6月,张孝若召集南通农科、医科、纺织各校代表成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拟以各校为基础联合组建大学。
同年11月私立南通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张孝若亲任校长,选聘王志鸿、李希贤、陆费执、戴尚文、张谊等名师执教,并聘请于右任、李宗仁、荣宗敬等政商名流担任校董。南通大学成立后,“力谋组织之完全、系属之统一”,成立校董会统筹农、医、纺各科发展,并设立校基产管理员接收张謇生前购置的11万亩基产。至抗战爆发前,南通大学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视作江苏乃至全国私立大学的代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张孝若还对张謇所创办的慈善组织进行了调整,并与南通县救济院协同举办慈善事业。1930年12月,南通县政府按内政部要求成立南通县救济院,从张孝若手中接收了部分慈善机构。救济院将张謇创办的贫民工场改为游民习艺所,将济良所、栖流所改为了妇女教养所,而张謇创办的新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盲哑学校等慈善机构则由张孝若主持的“张啬公创立慈善事业总管理处”继续管理。时值大生纱厂困难之际,这类整合既是出于现实所迫,也有助于集中资源,维持和优化慈善事业的运营。
家庭情况
爷爷张彭年,字润之,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卒于1894年10月15日(光绪二十年农历九月十七日)。卒后葬于通州城东文峰塔河南,张謇为撰书墓志。
张孝若去世时年仅37岁,身后二子四女,一女自杀,一女死于抗战。
夫人陈开成(1895-1947),字石云,出身于安徽石埭官宦名门世家
长女张非武,生于1916年11月18日(阳历12月12日),侨居美国。
次女张柔武,曾担任中国致公党省工委副主任委员、南通市政协副主席。
幼女张聪武,1938年平4月,不幸牺牲在敌军的枪口之下。解放后,被安葬于南通烈士陵园。
长子张融武,香港大学国文和国语教授,1984年在香港病逝。
幼子张绪武,曾任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和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儿媳妇孟广珍,为张绪武之妻子、张孝若之儿媳。
长孙张慎跃。
幼孙张慎欣,担任中国爱国工程学会张謇基金会负责人等职,从事着实业工作。
出版图书
人物著作
张孝若曾作《南通自治会报告书》,受到梁启超称赞;还为其父亲作传《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撰写此传记期间受到胡适很大的帮助与影响,后来还请胡适为此书作序。
亲友回忆
张柔武:父亲出自名门, 才华出众, 当年曾与孙科、张学良、袁克定等三人并称为“民国四公子”。父亲为人善良、正义、诚实、谦和, 不骄不躁,不自命不凡, 且乐于助人。
上世纪80 年代湖北省政协常委郑南萱曾自武汉专程来南通至啬园谒祖父和父亲的墓, 老人在父亲墓前告诉我, 他毕业于由父亲张孝若任校长的南通医科大学, 毕业后在国民党某部队当军医。
30 年代左右父亲从军阀枪口下救出他, 并且还救了另外 99 个第二天将被押送刑场枪决的“乱党分子”。是父亲冒了生命之险, 以身力保, 救出了他们百人。郑老说:“此恩不报非君子, 我一定要来叩谢校长救命之恩, 以圆宿愿。”
由此我联想到另外一个相关情况。30 年代有一名金云直的南通县人士, 高大个子, 年龄仅小我父母亲几岁, 但来我家时口称二老为“干爹、干妈”。我曾有惑, 后来始知, 当年金云直曾被视为革命党, 是父亲亲自出面救了他, 他为感恩报德,拜父母亲膝下自称“干儿”。这样看来金云直和郑南萱一样, 同为父亲救出。想不到谦和斯文的父亲竟然甘冒风险, 仗义救人, 由此可见他高尚的思想品德。
七十余年前父亲在南通创办了红十字会, 救死扶伤, 解救困难。现今的市红十字会为了纪念父亲,80 年代以来赋我以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之称, 即缘于此。
父亲正着力为家乡、为国家作贡献之际, 突遭不明横祸, 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父亲壮志未酬, 含恨离开人世。如父亲健康长寿, 我家将是多么兴旺和幸福, 父亲对国家、对家乡也会有更多作为。
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无微不至,呵护着我的成长。父亲思想进步开明 , 1934年曾亲切地对我说:“我家虽为封建家庭, 但爸爸不重男轻女。女孩子读书好, 要求上进,同样继承祖业;男孩子如不好好读书, 不求上进, 照样可以逐出家门。”
当时我就读于南通女师师范部, 音乐教师曾淑瑾动员我去考音乐学校, 母亲没有意见, 可是祖母一口回绝, 说:“祖父所办事业很多, 有待你们继承, 你要留在师范学习, 以后管理师范。”我只得又恳求父亲, 亏得非姐事先已为我向父亲疏通, 父亲同意了, 并亲自带我去参观上海美专和杭州国立艺专。
后来我考进了杭州国立艺专, 学习音乐的愿望得以实现。父亲曾向我介绍青年作曲家聂耳的生平, 说聂耳擅长小提琴, 不幸在日本鹄沼海湾游泳时溺水而亡, 甚为可惜。我在父亲书房内还看见壁上悬挂徐志摩的诗轴、徐悲鸿的画轴, 想不到父亲也颇具艺术情调呢!
父亲去世后, 祖母请来原在垦牧公司担任总管的齐贡之先生。据齐贡之告诉我, 在父亲所列有关我们姐弟的学费项目下, 有“非、柔、融、绪”出国留学的专项。由此可见父亲确未受封建社会思想束缚, 对儿女是一视同仁的。
父亲很重视我们的学习, 我也定期向父亲汇报学习成绩。父亲还很注意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严父慈母式的关爱和勉励给我以奋进的力量, 使我倍增学习音乐的信心, 后来虽遇家祸国难,我都没有中途辍学, 经七八年的坎坷曲折, 学习上终于取得一定的成效, 成为我建国后为人民教育事业作贡献的资本。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9:5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